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而这种土地私有与买卖,又不能不与各个时期封建国家的土地制度、赋役政策等发生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土地私有不断扩大,土地买卖更加频繁;另一方面,封建国家也力图加强对土地私有和买卖的控制,制定了各种法规与制度。宋元以后出现的土地买卖推收过割制度,即是其中之一。从这种土地买卖推收过割制度的演变之中,亦可看出当时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等社会经济发展的某种趋势。一、明代以前土地买卖的推收过割制度从现存的历史文献来看,宋代以前是…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展,城镇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已成为一种“紧销商品”,其结果导致“隐形”土地市场交易日益活跃,从调查的情况看,不仅范围广,数量多,而且逐年呈上升趋势。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1.以买卖房屋为名,变相买卖土地。城乡普遍存在着这种情况。双方在订立买卖协议时,只字不提土地买卖,而实际上把地价打入房价中,以合法的房屋买卖掩盖非法买卖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交易。仅西峰市1987年至1992年以来,变相买卖土地面积为21749平方米,金额达6532万多元(含附属物作价)。  相似文献   

3.
公元1487(明成化二十三年)邱浚呈进所作《大学衍义补》,系统地展示了以往的传统经济观点。比较突出的观点有:1.提出"配丁田法",其基本原则是"因其已然之俗而立未然之限,不追咎其既往而惟限制其将来。"在一定的法定限额下通过土地自由买卖以影响土地的再分配,从而缓和土地兼并活动。2.提倡以银为"权"的银、钞、钱"三币之法"。3.主张在国家管理之下让私商自由从事海外贸易。  相似文献   

4.
吐鲁番回鹘文买卖契约所展示的重要社会经济文化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存的回鹘文买卖契约分土地买卖与人口买卖两种,主要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地区,其内容涉及土地私有制、私人占有奴隶、农村经济以及当地各民族的文化关系等问题,是一批珍贵的宋元时代的史料。  相似文献   

5.
略论《俄藏敦煌文献》中的两件十六国买卖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俄藏敦煌文献>中有两件买卖契券,经学者们的初步研究,属十六国前秦建元年间的买婢券与买田券,出土于吐鲁番,反映了高昌郡地区买卖交易的活跃.两券属最早的纸质买卖券,比之于汉代简牍上的买卖券,不仅发生了由简牍到纸质的变化;而且在内容上新出现了预防性文言,还出现悔约受罚条款,且强调私约性质,这标志着中国早期买卖券向中古演化的过渡,它开创了北朝、高昌国买卖券契的新型态,颇具时代特色.本文还对买卖券契中的"质剂"、"傅别"、"合同"、"右契"、"沽半"等概念作了论说.  相似文献   

6.
土改结束后到集体化高潮前,土地买卖和租佃等地权交易形式仍然继续存在下来并有所发展。当时农村地权流转主要发生在普通劳动群众之间,且多数属于调剂劳力、调剂生产的性质。当然,有极少数农民因买入、出租土地而上升为新富农,也有部分农民逐渐甚至是完全失去土地。但只要存在土地买卖和租佃关系,这种现象就不可避免,不能因此否定土地买卖和租佃关系的资源配置效应。  相似文献   

7.
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土地买卖与社会再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土地买卖历来为经济史研究者所瞩目并倾注于大量精力。论者或从土地所有制变动着眼,或从土地兼并、阶级压迫剥削入手,其考察的角度大多从土地购买方出发,如商人资本流向土地、缙绅地主利用特权占地等等,研究的对象也多为土地买卖中需求一方的经济人(商人、地主、官僚等等)以及购买资本;甚少涉及土地买卖中供给的一方,即土地出售者以及出售者在转让地权后所取得的资金的使用方向和使用方式及其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8.
今天可以看到的辽代石刻文献中保留了有关辽代土地买卖的相关材料,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到辽代的土地买卖活动主要集中在封建经济比较发达的幽云地区,尤其幽州地区是一个最为活跃的中心。辽代幽云地区土地买卖的盛行和随之而来土地兼并,促成了辽代庶族地主势力的发展,乃至对辽金社会经济、政治势力的构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土改结束后到集体化高潮前,土地买卖和租佃等地权交易形式仍然继续存在下来并有所发展。当时农村地权流转主要发生在普通劳动群众之间,且多数属于调剂劳力、调剂生产的性质。当然,有极少数农民因买入、出租土地而上升为新富农,也有部分农民逐渐甚至是完全失去土地。但只要存在土地买卖和租佃关系,这种现象就不可避免,不能因此否定土地买卖和租佃关系的资源配置效应。  相似文献   

10.
家庭经营是最普遍的农业经营形式,本文从土地性质、土地经营规模、土地经营性质及农地的流转、租赁买卖等方面,对中美两国在农户经营方面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包括作为商品的物质产品和劳务活动的买卖,而且在它发展起来以后少不了一些本来不是商品的东西的买卖,其中有一种就是建立在预期经济收益基础上的本来不是商品的东西的买卖。租用土地为什么要花钱?就是因为通过租用取得了土地使用权,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不过,要取得土地使用权,也可以采取买的办法。在决定买地还是租地的时候,人们要算一笔账:是把买地的钱存到银行去或者投在别的地方能够赚到的钱多呢,还是因为买地而赚到的钱多呢?当他觉得买地合算时,他就买地。土地(严格地说,指未经劳动加工的土地)本来是没有价值的东西,从而不是本来意义的商品,现在因为同经济收益联在一起,就成了买卖对象,成为可以进入市场的“商品”,这样一来,土地就转化为“商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尤其是1932-1934年农业恐慌期间,农村土地买卖和地权流向出现了新的特点:由以往地价持续上涨、买卖兴旺一变而为地价惨跌、买卖淡静,土地由供不应求一变而为虚假过剩。隐藏在这一切背后的最广大自耕农加速贫困化。土地买卖中原有的地权多向流动消失,变成由中小土地所有者向大地主、城市地主的单向流动。自耕农、半自耕农占地零细化和无地化的程度愈加严重,中小地主也普遍衰败,大地主、城市地主则急剧膨胀,全国地权恶性集中。  相似文献   

13.
唐宋以来,由于土地自由买卖的发展和土地市场的扩大,促使富民作为一个拥有雄厚经济实力且广泛分布、但其内部又有差别的新的社会阶层而得以逐渐形成。到宋代,占真实上三等富户九成二以上、为总户数13.3%—33.9%左右的富民阶层,占有约60%—70%的社会土地财富。  相似文献   

14.
《产权导刊》2014,(1):74-75
正第一次土地改革1949年后,中国确立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时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这就形成了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土地无偿使用,二是无限期使用,三是不准转让。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于30日公布施行。《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5.
祁门县二十二都二图四甲王鼎盛户实征册始于雍正六年(1728),迄于咸丰九年(1859),系统完整,内容丰富。这批实征册详细记载了王鼎盛户业户在此期间的土地买卖、分家析产等土地推收活动,较为细致地展示出清代乡村地权分配的实际形态,反映出地权分配变化会导致乡村经济结构的变迁,揭示了土地买卖周期与土地市场供求、诸子均分与土地流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土地资源的严峻形式迫切要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运用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理念指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生态园区建设、新经济核算体系建立和土地整理复垦,可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质量,从而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着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化势在必行.土地作为稀缺资源更应该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利用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祁门县二十二都二图四甲王鼎盛户实征册始于雍正六年(1728),迄于咸丰九年(1859),系统完整,内容丰富。这批实征册详细记载了王鼎盛户业户在此期间的土地买卖、分家析产等土地推收活动,较为细致地展示出清代乡村地权分配的实际形态,反映出地权分配变化会导致乡村经济结构的变迁,揭示了土地买卖周期与土地市场供求、诸子均分与土地流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黑水城社会文书、西夏法典和传世文献互相印证,对西夏农村家庭的生计问题进行讨论。一般农村家庭土地数量在40—100亩左右。为耕作方便,农户可通过买卖或租地方式将分块土地进行整合,其实际土地量因土地自由买卖呈现动态变化。一般农户拥有2—3头左右的大型牲畜,基本可以满足农耕需求;农具多种多样,但铁质农具一般需要购买。家庭收入以小麦、大麦等粮食为主,亩产约0. 9石;家庭支出则主要有赋税支出和日常生活支出。总体而言,西夏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处于中下水平。  相似文献   

19.
宋代富民是以土地为主要财富积累而成长起来的社会阶层。这一阶层之所以能够迅速成长,是由于当时的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交易法律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一是明确了土地占有者的排他性产权,使土地收益权内部化和土地流转合法化;二是通过"印契投税"和"官印契书"促进了交易契约化,推广了契约专用性知识;三是对"亲邻优先权"在权利伸张者和诉讼时效方面作出限定,将人格化交易对公平交易的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这些制度变革降低了普通民众买卖土地的交易费用,使土地交易便利化,权益受到保护,从而刺激富民通过购买并经营土地积累财富,为富民阶层成长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20.
"小产权房"不仅满足了城市购房者的住房需求,也给农民带来了经济上的富裕。然而,由于我国二元制的土地制度,法律并未对"小产权房"的性质加以确认。导致了"小产权房"权属不清,"小产权房"买卖合同效力无法确认,买卖行为无法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