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国家要不要实行市场经济?在经济管理中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苏联和东欧解体以后,这个问题更为尖锐地被摆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面前,能否解决得好,将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存亡。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管理中认真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从而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推进改革,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协调迅速的发展,对于我们更高地举起社会主义红旗,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计划与市场都是人们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具体形式和手段。它们都不决定社会的本质,都属于经济体制的范畴,而不属于经济制度的范畴。作为经济调节形态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由生产力的要求所决定的,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这些手段,不是区别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标志。正如邓小平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主义面临的五大挑战: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战后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从挑战中把握机遇,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很重要,从机遇中展望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是在“民族道路”和“苏联模式”的选择与碰撞中发展的.东欧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嬗变,可以分为被动移植苏联模式、反思修正苏联模式、两难选择发展模式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变化都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存在这样那样的关系.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修正,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逐步进入了两难选择的困境:企图消除苏联模式弊端的改革,最后都出现了自身难以克服的新的弊端,而正是这些新旧弊端共同导致了东欧各国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的时代里 ,必须从理论上全面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一方面 ,要看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根本制度上是对立的 ,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取代的关系 ;另一方面 ,要看到它们之间还存在相互合作、交流和学习、借鉴的关系。这两个方面不能偏废。  相似文献   

5.
经济落后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毛泽东在领导我国革命的实践中,从理论上全面阐述过资本主义问题。他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的论述极具特色;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仍提出过“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思想。当前,对毛泽东关于资本主义的论述进行探讨,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阐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和谐的新经济观。这种经济观有别于资本主义式的经济增长,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流通是与资本增值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流通也就和他们的财富的增长联系在一起,对他们来说疯狂地消费,挥霍无度,刺激流通加快,刺激经济增长有着逻辑的一致性。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从自己的经济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和谐的新经济观——出发来发展经济,新经济观是与社会生产的最根本的目的相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靠剥削致富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在解决自己的一切问题时,不能只有社会主义的观念,而没有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手段。新经济观能确保我们采用的发展经济的手段不导向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的反面。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0页,第284页)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概括了社会主义时期的主旋律,这就是:改革、发展、稳定。本文要探讨的是:为什么社会主义时期的主旋律应该是也只能是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联系?怎样坚持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8.
苏联东欧巨变解体后,在大量鼓吹全盘西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浪潮冲击下,有的人思想混乱,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由信仰危机扩大到信用危机和信任危机,把在井冈山时期就曾提出过的“红旗还能打多久”的老问题,又花样翻新改头换面地提出来了。究其原因,始作俑者是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他反对马克思主义,不相信社会主义,导致苏式社会主义失败,苏共丧权,苏联解体,东欧蜕变。叶利钦又继之以全面私有化的休克疗法,以迅速复辟资本主义,导致数十年社会主义成果毁于旦夕之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少数人暴富,多数人赤贫,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破坏了安定团结的局面,生产及经济停滞甚至倒退了十几年。  相似文献   

9.
国内有的学者认为,20世纪20—30年代俄国走向社会主义和50年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不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证实。事实上马恩这—设想的主体不仅是俄国公社,而且包括俄国社会形态以及东方其他落后国家的社会形态;跨越的起点不仅是前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包括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的国家;跨越的核心思想在于肯定东方国家可以通过与西方国家不同的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苏联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中解读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的“世界革命”战略,与西方国家大搞军备竞赛,最终把经济拖垮;致使苏联社会主义脱离世界文明的大道而最终败亡。  相似文献   

11.
李华 《嘉兴学院学报》2012,24(5):105-112
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22大上提出,到1980年左右“在苏联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诱人口号,不仅有国内原因,也有特定的国际背景.这一口号是一个既超越20世纪中后期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又超越人们思想觉悟的“冒进”口号.历史已经证明,苏联1980年“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蓝图完全就是纸上谈兵.社会主义建设通常少不了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标语、口号和计划,但是提出这些东西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根本实现不了的目标,难免会被看作是自欺欺人的自我陶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认为,可持续发展问题与一国社会生产方式紧密相联。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他们的学说伊始,就把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定位为科学共产主义的目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起的这两对矛盾,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加深的。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同样面临这两大矛盾,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两对矛盾才能得到彻底解决。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推进生产方式创新。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问题一向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他们的学说伊始,就把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定位为科学共产主义的目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起的这两对矛盾,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加深的。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这两大矛盾同样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两对矛盾才能得到彻底解决。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推进生产方式创新。  相似文献   

14.
1989年东欧剧变后,10个加入欧盟的后社会主义东欧国家开始了转型的进程,现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些国家要成为完整的市场经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以波兰这样的后社会主义国家为例,过去20年间的发展还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假如以前的目标制定更加准确,社会体制改革不只是自我完善而是为了实现更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这一更高的目标,努力弥补历史造成的落后,那么今天的生活应该会更好;如果在后20年注意防范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未来的生活同样更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一个幽灵——失业人口叩响了我国社会的大门。近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开始出现了上百万的失业人口。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失业人口问题?为何劳动就业成为当代全球所面临的严重危机与挑战?失业人口是否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运动的共同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把俄国"农村公社"这一独特的土地所有制结构作为其设想的起点,得出俄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结论。恩格斯把这一设想扩大到其他类似的国家。列宁根据新的时代特征,提出了一国胜利论,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论,并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在一国胜利论指导下的中、俄等国通过第二种途径进入社会主义已经成为现实,这虽然避免了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极端不幸,但先天不足的弊端又给我们出了一道历史性难题:如何建设现实社会主义?实践已反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给这道历史难题下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17.
目前,有关社会主义理论上的许多混乱甚至周误,其实却是根记于把现实中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社会制度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以为社会主义有一个不变的本质.于是,那些自称的社会主义国家所犯的一切错误及其具体制度上的弊端,都被一概归于社会主义之名下.这样便得出了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错误结论.其实,社会主义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绝对的构想,而是一种开放的改变世界的历史过程,并必会随着产生它的具体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自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以来,社会主义都一直表现为一场具有世界普遍性的运动,其目的就是要实现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经济效率,从而实现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社会民主和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8.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已成为原来和现今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演化的普遍趋势。在对本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走上了不同的改革道路,形成了不同的改革模式,主要有以中国为典型代表的渐进式改革模式,以俄罗斯为典型代表的激进式改革模式。分析两种不同的转轨方式所带来的启示,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经济全球化从外在表现来看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但其根本动因则是社会化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为适应全球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也在不断地调整其生产关系,从而不自觉地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准备着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体制因素。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合作与协调的趋势不断加强,使得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都具有自身的政治优势,这也是两种社会制度能够生存发展的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两种社会政治制度优势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论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一条基本原理,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提示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要有更加清醒的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