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中国清代画家石涛的一句名言,石涛所倡导的“笔墨当随时代”之论,不仅影响了同一时代的书法绘画,其后也在中国书法绘画领域影响深刻,他的这种艺术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对“事理圆融”思想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2.
艺术简历 陈焱,始终为鉴赏和收藏所衷。因自幼喜爱书法,而常研习朱熹和苏东坡的作品,尤擅行书、隶书。书体清新、俊朗,笔墨刚柔相济、沉雄健拔,自成一格。  相似文献   

3.
<正>黄长坡,中国美术名家联合会理事。生于1956年,祖籍河南鄢陵县,大专文化。自幼钟爱书法,几十年来笔耕不辍,临摹颜柳欧赵,最钟情于二王书法,爱不释手。近几年关注近代草圣林散之的书法笔墨韵味,飞白的大量运用,与墨色的虚实呼应产生一种云烟缭绕、云峰出岫、仙  相似文献   

4.
《商》2015,(51)
书法是视觉,与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书法的线条、笔墨、章法上体现出了音乐的韵律、音色,曲式的审美意识,中国书法就是宣纸上无声、静止的音乐,具有音乐美。  相似文献   

5.
吴乃华,山东青岛人,自幼研习书法绘画。1989年毕业于中国画研究院研修班,其间师从著名画家刘凌沧、白雪石等。曾任新华社《瞭望》周刊美术编辑。现为新华社新华书画院特聘画师,中直书画协会会员。作品以山水见长,旁及人物、花鸟和书法。国画笔墨厚重、酣畅淋漓、意境深远。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国画  相似文献   

6.
论书法之韵     
韵在书法艺术中主要指作品蕴涵的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和风韵。书法之韵超越形象和笔墨,是欣赏中产生的新质。  相似文献   

7.
翰墨趣无穷     
杜宪章 《商业文化》2006,(2):63-64,F0003
多年来,我在铁路企业做宣传和理论教育工作,现在北京铁路局党校任常务副校长。我自幼喜爱书法艺术,七十年代未开始系统进行书法训练,1983年参加北京市书法协会。我酷爱的书法艺术与我的工作一样,它已经成为我全部生活中的一部分。书法艺术与我的工作和生活相互融合、它们共同塑造我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王岳川 《华商》2011,(11):84-86
认识萧华是在北大书法研究生班上。 我在讲台上讲演书法与文化的关系、书法的国际视野、书法文化输出的多层复杂权力话语时,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书画是讲以形入神的,写神与传神是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无论是笔墨的皴擦还是线条笔画的飞舞,最终只是书画家表达审美理想的一种语言而矣。西方艺术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中国书画则含有深厚的哲学意味,而刘咏的书法正是从这个层面进入的。  相似文献   

10.
浅释笔墨     
中国画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巳具有几千年发展历史且久盛不衰的传统绘画。她不仅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且无论在立意、造型、技法、笔墨色彩,还是在时空处理方面,都有着自身完整的艺术体系。笔墨是中国画的主要特征。中国画的写意性特别讲究“笔墨”的技巧。突出抒情、审美观、强调力度感和随时代而变是中国画笔墨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王世明 《商业文化》2018,(19):90-95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书法首先是一种情感的书写和表达。这种情感,既是对浩瀚五千年中华文化史的回望和坚守,更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当代著名书法家丁原利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饱蘸浓情,用笔墨传承中华文化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2.
刘阳 《市场周刊》2012,(12):64-71
在书法界.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是青年的一代。 70后书法家不算保守派.亦非激进派.从而立之年跨入不惑之年,这十年,敦厚、扎实,撇去浮躁。对书法、对艺术、对人生、对世界,都有新的认知……这十年.至为关键。他们。大胆创新与探索,却也不拘泥于书法,多“跨界”其他的艺术门类:而这,又反作用于书写,表达出更丰富的情绪与思索,是为承上启下的一代。用毛笔写字,是国人的传统——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书法热的再次兴起以及高等教育中书法专业的设立,给喜爱书法的70后提供了极好的社会条件。尤其是师范教育中对“写字”的重视.培养了一大批书法高手,这也不难解释现在很多实力派书法家都是师范教育出生的原因了。这个群体被谓之中国书法的中坚力量。是被寄予厚望的。  相似文献   

13.
崔元泽简介     
《中国对外贸易》2011,(1):F0003-F0003
崔元泽,1942年出生,一级书画家。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国画专业。自幼喜好书画,一生近50年苦研书法。现为书法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14.
鲁晓东 《中国报业》2016,(23):78-79
印象中的覃志刚是文人型官员,亦是官员中的专家、学者。品读覃志刚书面作品的文脉与气息,笔墨之纯正,源于他深厚的传统功底和中得心源式的不断追求和创作。从覃志刚书法的造诣和在书法界的影响看,人们一定会把他当作是一个“职业书法家”,是那种从小就临池习帖,长大后整天在书斋、画室挥毫创作的人,否则,字写不出如此境界。  相似文献   

15.
启骧先生师宗“二王”,遍临晋唐名家之碑帖。他苦苦追寻,用心灵去感悟,于是得心应手,严于古法,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达到了字字有出处。而自成一家的境界。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等多家收藏,启骧先生年近八旬,是一位德艺双馨、德高望重的前辈大家。就书法几点要义,本刊特意邀请启骧先生谈谈并解开书法界和收藏界对书法的几点困惑。  相似文献   

16.
翰墨趣无穷     
多年来,我在铁路企业做宣传和理论教育工作,现在北京铁路局党校任常务副校长。我自幼喜爱书法艺术,七十年代未开始系统进行书法训练,1983年参加北京市书法协会。我酷爱的书法艺术与我的工作一样,它已经成为我全部生活中的一部分。书法艺术与我的工作和生活相互融合、它们共同塑  相似文献   

17.
李强 《中国商办工业》2007,19(12):217-218
站在精英文化语境不再的现当代社会角度,分析了笔墨程式面临的多种选择与困难,批判了笔墨的四种错误发展方向——悲观、保守、投降与中庸。文章从笔墨程式千年发展的光辉历程中,得出其贯穿始终的怀疑精神是我们笔墨程式发展的核心精神动力,指出了笔墨程式死地求生的道路就是对于笔墨程式传统的再继承和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再创造之路。同时站在国际化视野之上,指出了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属于符合我们时代的笔墨艺术,并且在世界艺术之林拥有属于我们自己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董洪奇     
1959年,董洪奇先生生于山西省芮城县的书香门第,童年喜好用拾起的弹壳在黄河的泥床上练字,少年时期就舞笔泼墨,从小锤炼书法功底。曾拜天津博物馆馆长韩敬贤先生学习书画,书法临学颜、欧、柳、赵、苏、黄、米、怀素、张旭、二王及王锋、唐伯虎、文微明等历代书法大家,遍走中华大地,访名师,逐步练就与众不同的铁笔书法。  相似文献   

19.
成宇,号隐庐主人,1975年生于北京,祖籍安徽。成宇自幼痴迷书法,对书法的传统基本功很重视。他从七岁起就开始潜心练习书法的一笔一划,丝毫不敢马虎。书法最基本的就是有自己的法度,有自己的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20.
昭通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昭通职校)下步工作重点是加强德育工作,其中也包括创建书法兴趣班。笔者1985-1988年曾就读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系和国画系,毕业后仍继续研习书法,现为昭阳区书法家协会会员,并经常参加一些书法活动和工作,在学校里也上过书画课和书法兴趣班的课,故对书法兴趣班的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