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立法仅将电子数据视为视听资料予以适用,但由于其易于复制和改变,证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受到威胁。因此,电子证据的可采性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得出电子数据在我国民事诉讼作为证据使用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的成熟,电子证据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电子证据进入民事诉讼领域后,对民事诉讼法也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为此,笔者以民事诉讼为视角,对电子证据的可采性与证明力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3.
4.
5.
随着E时代的来临,在行政执法中,面对网络色情,电子商务,在线课堂,网络广告等网络世界的违法行为,由于信息网络中的信息具有不稳定性或易变性,这就造成了行政执法机关在打击违法活动,保护合法权益的过程中,锁定违法证据难度极大,执法机关很难做到程序与实体应该双重合法。为了确保行政机关顺利解决涉及电子证据的行政案件,本文对电子证据收集、保全、认定及其排除作出规定,并设计了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6.
7.
8.
吴逾 《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62-68
关联性是证据法领域的基础性概念,对此国内外学者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对于关联性内涵的把握,关键不在于定义性的语言表述,而在于对其所蕴含之根本特征与内在价值的理解。关联性是存在于证据和待证事实之间的相对性概念,是形式意义和实质意义两方面含义的整合。“法律上的关联性”所承载的价值功能,完全可以通过完善相应的可采性规则而实现;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这两个概念本身存在着内容上相互对应以及程度上逐渐递进的关系,而此种递进关系在关联性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就证据内涵而言.关联性为其根本,但不宜冠以“属性”之名。证据能力、可采性及证明力是三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对于具备可采性的证据,其证明力一般随着关联性的增强而增大,此一过程系通过逻辑推理和经验法则的共同作用而实现。 相似文献
9.
在电子证据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往往把电子证据、计算机证据和数字证据视为同一概念,实际上三者的区别很大,在这三个概念中,电子证据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都要大于其他两个概念,因而在网络技术日益发展,网络纠纷日渐增多的今天,只有以电子形式存在的,用作证据使用的一切材料及其派生物这一概念才能够涵盖所有以电子形式存在的这种新的证据形式。 相似文献
10.
电子证据是指以电子形式存在的、用作证据使用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材料及其派生物。其作为一种全新的证据类型,已逐渐成为各类案件办理过程中重要的取证、检验、侦查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电子证据取得了较大程度上的发展,为网络纠纷的解决做出了贡献,本文主要针对电子证据与网络保全证据公证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与分析。对于电子证据来说,它与传统证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它的缺陷为阿络保全证据公证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13.
14.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证据逐渐成为新的诉讼证据之一,它是现代高科枝发展的重要产物和先进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诉讼证据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16.
17.
电子证据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因特网的普及,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电子商务渐呈蓬勃之势,对于电子证据的使用也日趋繁多,然而电子证据作为有效的法律证据被当事人充分接纳,目前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对“电子证据”这一称谓是否恰当进行了探讨;并将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种类相比较归纳了其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而认为应将电子证据定位于一种新的证据种类。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关的民事纠纷也逐渐地显现和增多。在处理此类的民事纠纷之时,电子证据往往成为民事诉讼案件事实认定的重要来源和基础。但是,现行立法并未对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进行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尽管在国际社会中,仲裁的事项范围一直呈现扩大化的趋势,专利效力的问题因涉及公权力的因素而历来成为很多国家可仲裁范围的禁区。笔者从专利权的本质属性入手,说明专利权是可自由处分的私权;进而阐述专利有效性纠纷是民事争议,并不是我国仲裁法所排除的行政争议事项;最后论述专利仲裁并不构成对公共利益的危害,得出专利效力争议具有可仲裁性的结论。本文所讨论的专利效力的争议仅指基于双方所签订的专利权合同而产生的对专利效力的争议。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