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子务本     
耕之 《走向世界》2014,(41):90-90
《论语·学而篇第一》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相似文献   

2.
《走向世界》2011,(22):79-80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释义】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  相似文献   

3.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原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相似文献   

4.
在《说文解字》中对"孝"字做了这样的解释:"孝,善事父母者。"就是说作为儿女应该对自己的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父母的意志。这是封建时代对于"孝"的基本内涵的界定。那时,把"孝"作为"德之本也"、"天地之经也"、"民之行也"来制约、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和稳定社会秩序。就是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个人要有德行,首先要对父母尽到"孝道"。  相似文献   

5.
赵晋霞 《魅力中国》2014,(4):149-149
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智慧潜能、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中国没有幼儿园的漫长年代里,中国的幼儿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所以有贤妻良母要“相夫教子”,“子不教,父之过等等。作为幼儿教育最初的承担者,这些父母们显然没有专门幼教知识,有的只是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经验,其中有好的也有坏。  相似文献   

6.
满曦 《走向世界》2011,(12):90-91
孔夫子云:“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礼记·聘礼》。”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玉石与天、地.人.佛、道、意、境、品、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玉文化和艺术。  相似文献   

7.
李延菊 《走向世界》2011,(15):58-6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又能在适当的时候练习运用,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相似文献   

8.
君子哉若人     
耕之 《走向世界》2014,(37):92-92
译文 孔子说:“子贱这人呀,真是个君子人了!但若鲁国没有许多的君子,他从哪里取得这样的品德呢?” 谈古论今 子贱,姓宓(fu。音福),名不齐,子贱是其字,鲁国人。司马迁说他比孙子小30岁,《孔子家语》说他小孔子49岁。  相似文献   

9.
《走向世界》2011,(1):83-84
原文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相似文献   

10.
他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儒家济世情怀:自诩要“书生报国”,向往“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鼓吹“廉洁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讲授“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与归宿”。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涉及到“君子”一词的章句甚多,但是对“君子”含义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将“君子”分为“有德者”和“有位者”.本文重点分析身份地位层面的“君子”,并将其归纳为至圣至明的人君与安分守理的人臣两个方面,分别予以阐述,并引用《论语》中的原文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2.
子女孝敬父母,自古即被公认为人伦道德的根本。孔子说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德之本也,教(教化)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一言以蔽之,曰“百行孝为先”。“感恩”之心是人类必有的起码良知,无此良知就不是人类,甚至不如禽兽。无父母则无子女,父母恩情如天如地,而子女孝亲实际上就是对父母感恩报恩,这是理所当然的,自然而然的,也就是“天经地义”,毋需证明。那么,为什么说孝是人伦道德的根本,是教化的起始点呢?答曰:人类是群体生活的高级动物,无论一个人生活的社会群体如何小,他都要面对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即人际关系问题,因而…  相似文献   

13.
耕之 《走向世界》2014,(24):88-88
《论语·泰伯篇第八》: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相似文献   

14.
"学" 这一概念在《论语》 中有重要的地位, "好学" 作为君子的一种品德, 不仅是治学者要达到的标准, 也是当下教育的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对《论语·学而》 第十四则: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矣'" 这句话的解读, 从生活与学习、 为学的处世之道以及君子好学的态度三方面来论述为学应有的精神与态度.  相似文献   

15.
耕之 《走向世界》2014,(49):92-92
《论语·微子篇第十八》原文: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相似文献   

16.
张进 《魅力中国》2014,(2):13-13
君子和小人被历代人所重视,但多有误解,抛去以往陈旧解释,对君子、小人、义、利的剖析来研究君子和小人、义与利的本义,并说明在一定意义上“君子”与”小人“其身份和所求可以相互转化。从而达到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新解。  相似文献   

17.
裴传永 《走向世界》2014,(45):90-90
《论语》是一部教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之书,堪称中国人的"圣经"。人们应当如何选择和结交朋友,如何对待和处理朋友关系呢?对此,书中有很多值得玩味的阐述。比如,关于交友的标准,书中的《学而》篇和《子罕》篇两度强调了孔子的主张:"无友不如己者。"意思是说:结交朋友,要瞄准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道德学问不逊于自己的人,而不能同各方面相比自己都一无所长的人为伍。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只有和优于自己的人交朋友,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用古人的名言来解释,就是“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也正因如此,唐代诗人贾岛才会写下“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的诗句。  相似文献   

18.
民惟邦本 [释义]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出处]《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引申]民惟邦本,有时也作“民为邦本”,这一思想反映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夏书》的佚文有“后非众无与守邦”的说法.孔子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孟子则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说.《春秋谷梁传》则说“民者,君之本也”.西汉的贾谊具体地指出“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新书·大政》).唐太宗李世民则总结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君道》)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滕昭莲 《魅力中国》2011,(4):144-144
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指的正是“兴趣”。而《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这样的要求:“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充分说明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和强大动力。只有在一个人喜欢学、想要学的时候.一个人才会积极的投入进入。我们的学生更是如此。当他对这门功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有迫切的学习愿望。  相似文献   

20.
《礼记》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诗经》也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记载。古人爱玉,并非纯粹因为其外在的美丽,古人赋予玉以人格化德行化的内涵,把玉器作为道德操守的象征。人们佩玉在身,以此自勉自比,作为自己的人生启示,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要越规出格,所以自古有“君子比德于玉”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