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4月抹11.9万亿储蓄余额,逼近了2003年全面国内生产总值。对于经济发展依然需求资金支撑的中国而言,似乎可喜可贺。然而,需求约束下的“过剩”使得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乏力,投资和消费扩张的动力不足,却形成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障碍,或者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储蓄资金更进一步向过剩经济部门配置,最终造成资金效率损失。什么原因造成了居民储蓄欲望的加速增长?  相似文献   

2.
丁建臣 《金融研究》1988,(11):41-45
经济成长和收入分配、对外贸易、投资和储蓄是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三大宏观问题。一个经济体系所期望的投资规模通常需要较多的储蓄,而国内资金的有限所造成的低投资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慢性病。其原因还在于储蓄的不足和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尚未健全而致使投资受到限制。居民金融资产选择是强化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最有利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谢平 《金融研究》1993,(8):23-27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个人储蓄已成为90年代我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由此个人储蓄行为构成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储蓄行为实际上包括两方面,一是总量问题,即个人储蓄率,二是对储蓄结构的安排,即个人金融资产结构,这种结构安排一方面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货币政策。一、个人收入与储蓄总量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部分,就形成储蓄。储蓄分为实物储蓄和金融性储蓄,中国经济改革14年来,  相似文献   

4.
中国25年的国际收支数据表明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呈现双顺差。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是内部结构发展不均衡以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国内储蓄长期大于国内投资,并非投资率太低,而是收入分配导致的消费不足。而国内储蓄居高不仅在于居民储蓄率过高,更在于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各部门储蓄之间不能相互替代以及人口红利也是国内储蓄居高的重要原因。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结构,映射出中国针对投资拉动型经济模式带来的效率下降和需求不足采取的外需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虽有助于中国经济增长、增加国内就业等,但其负面作用日益凸现,如外部不利因素增多、增长模式具有脆弱性以及庞大外汇储备带来的巨大机会成本和汇率风险等。建议促进经济结构由出口主导向内需主导的转型,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上的层次;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民众财富在整体财富中的占比;增加政府的公共支出,关注社会保障、社会公平以及环保等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由于国际金融体系尚不发达,世界各国银行对日本经济缺乏信心,日本很少利用外资,所需资金的绝大部分是由国内解决,产业设备投资和库存投资的99%依靠国内资金,而国内资金的最大来源是个人储蓄。通过对日本的资金流量分析可以看出,1960年日本的金融机构筹措资金为38.7千亿日元,其中个人储蓄为22.6千亿日元,约占60%。到1983年金融机构筹措资金55.7兆日元,其中个人储蓄为38.9兆日元,约占  相似文献   

6.
陈炳才 《中国金融》2006,(21):27-28
问题的提出 在宏观经济学上,认为贸易差额与储蓄关系有一个固定的公式.即:固内净储蓄=贸易差额。根据这个公式,经济学家们认为,一个固家存在贸易顺差是因为国内储蓄(率)太高,储蓄没有转化为投资或消费。据此看来,中国和亚洲国家之所以有大量贸易顺差,就是因为亚洲国家的储蓄太高;美国出现贸易逆差,是因为美国的储蓄(率)太低。  相似文献   

7.
发展人民储蓄事业是集聚国内资金用于经济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当前进行四化建设和经济调整时期,进一步组织人民群众参加储蓄,以解决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其重要性和可能性都更为明显了。我国的人民储蓄事业一直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持续发展的,特别是在粉碎“四人帮”后的近三年多时间里更是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目前人民群众参加储蓄的热情很高,潜力很大,而储蓄工作的薄弱  相似文献   

8.
银行应支持企业并购重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经济文化是世界闻名的高储蓄文化,除了买股票以外缺少受百姓欢迎或认可的直接投资渠道,结果在商业银行中平均每人几乎就有一万元的银行存款。商业银行自然充当了储蓄与投资之间的资金中介,在国家经济建设中一直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扬 《新金融》2006,(1):5-6
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深深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因此.研究中国的经济形势,适当的角度之一便是从国际经济形势出发,看一看全球经济走势如何,以及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一分子又当如何。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经济运行状况做了一个大型研究,该项研究认为:总体而言,全球的储蓄大于投资,基于这一结构,全球的利率不会上升。从结构上看,发达国家是储蓄缺口,即储蓄不足,而发展中国家则是投资缺口,即储蓄过剩。这种状况表现在国际贸易上,发达国家便是进出口逆差,发展中国家则是进出口顺差:  相似文献   

10.
构建防止异常资金跨境突发流动的预警应急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景武 《中国金融》2005,(21):33-3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国内经济政策的调整,会迅速传导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各经济体所作出的最直接反应就是调整对中国市场贸易和投资的方向和数量,其中包括非正常趋利游资流动。近年来,我国经历了两次方向相反的大规模异常资金流动,一次是1998年的资金外流,另一次就是从2002年至今的资金流入。此次资金流入,  相似文献   

11.
金融体系效率的国别差异和全球经济失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金融体系效率的国别差异是全球经济失衡背后的结构性原因。金融体系效率高的国家向金融体系效率低的国家输出金融中介功能,帮助其完成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结果前者储蓄小于投资,经常项目逆差,净输入资本;后者储蓄大于投资,经常项目顺差,净输出资本。我国金融体系不发达,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低,既造成储蓄虚高于投资和经常项目表面盈余,又造成资金配置过剩和不足并存,外资变成为国内投资融资的手段。通过引入国外高效率的金融中介完成我国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我们已为此付出不少成本。  相似文献   

12.
为鼓励民间投资,扩大居民消费,加速经济增长,央行自1996年起先后8次降低银行存款利率,但居民储蓄额并没有明显下降,相反却连年上升。本文分析了利率对国内股市和储蓄资金流向的影响,剖析经济增长、证券市场和储蓄资金量的关系,提出了储蓄资金如何进入资本市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银行体制的运行,抽走了大量农村储蓄资金.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资金回流农村,满足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当务之急。实际上,近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都在探索金融资本回流农村的机制和办法,包括邮政储蓄机构以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以协议存款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等方式,  相似文献   

14.
储蓄管理的稳定性和增长性原则在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储蓄管理工作总的原则是什么?我认为应当是保证储蓄的稳定性和增长性。为什么是这样呢? 可以说,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起飞的初步阶段,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而资金短缺。资金从何而来?除了依靠多种形式争取外资外,积累资金来源的重点是在国内,储蓄便成为我国筹集建设资金的重要形式。储蓄对我国经济发展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占信贷资金增加额的比重逐年增加,已达70%以上,储蓄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贷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探讨湖南财经学院贺学会一、问题的提出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们通常证明或者设定储蓄和投资是相等的。实际上,储蓄与投资的等量关系必须以经济均衡为前提。然而经济均衡井不是经济运行的常态,相反,经济的现实运行是非均衡的。这就决定了经济...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国内大规模储蓄和外资大量流进并存的现象;国际收支表现为双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与此同时,国内资金也在大规模的外流,出现了资本流动怪圈。这种资金供求非均衡状态有许多负面影响。而引进外资是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因此,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胡耀邦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报告中指出:在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各项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继续推向前进。提出为了实现今后二十年的战略目标,必须由国家集中必要的资金,分清轻重缓急,进行重点建设。开发、筹集、集中国内资金的渠道很多,发展人民储蓄就是其中之一。建国以来,人民储蓄事业蓬勃发展,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储蓄,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政重视讲究聚财之道,积聚国内资金,储蓄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广大群众虽然对于储蓄支援国家建设的意义逐渐有所认识,但储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怎样起作用,却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居民储蓄高增长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国内居民储蓄的高增长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乐观的态度认为10万亿元的居民储蓄表明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并且将成为中国经济走向繁荣的有力保证;悲观则认为在储蓄高增长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认为畸形的储蓄高增长恰好暴露出经济结构的失衡。本分析了导致我国国内居民储蓄高增长的深层原因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系列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储蓄过剩时代的宏观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增长已从供给约束型转化为需求约束型,私人部门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导致的储蓄过剩成为其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储蓄过剩降低了货币的流动性,削弱了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使经济增长更加依赖财政赤字和进出口贸易,也使贸易政策和财政政策面临两难选择。为维持总量平衡,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具体而言,运用财政政策改善供给、增加消费;运用货币政策实现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双顺差:根源及对策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余永定 《中国金融》2006,(19):25-27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中国家应该保持经常项目赤字和资本项目盈余,通过利用外国储蓄实现比单纯利用国内储蓄更高的投资水平。尽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多数年份,在保持非常大的资本项目盈余的同时一直也有一些经常项目盈余,而且2002年以来的三年间经常项目盈余增长很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