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程度是实现我国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的重要条件。政府组织、中介组织和自组织是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农村劳动力流动组织化程度低是不争的事实,但原因是多方面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流动组织化程度,需要健全组织系统,建立组织间的沟通、协调与衔接机制,构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5年农村流动劳动力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考察了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已婚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而受教育程度对跨省流动概率的影响呈倒U型,即受教育程度较低和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均倾向于省内流动而不是跨省流动;农村劳动力的家庭人均非汇款收入越高,其越倾向于跨省流动;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省内流动,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因此,要使农村劳动力获得更好的跨省就业机会,以提高农村家庭收入和有效地减少贫困人口,必须提高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人口的教育水平,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并加强对农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转移的支持,减少其远距离外出打工的现金约束。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问题在当前越发突出。文章结合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式中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理论模式对我国农村失业劳动力流动的特点进行分析,从中得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我国发展的促进作用和不利方面,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4.
从市场供求的对比态势看,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是大势所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外农产品的涌入必将导致农村失业人口的进一步增加。本认为,应当鼓励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  相似文献   

5.
集聚空间外部性、城乡劳动力流动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城市生产函数中引入集聚空间外部性,利用均衡模型推导出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方程,并探讨了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路径与内在机理,认为伴随城市产业集聚规模效益的变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轨迹呈现倒U型的阶段性特征。随后基于模型方程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等因素通过影响本省区城乡差距,进一步将作用传递和迭加到相邻省区城乡差距之上;(2)城市产业集聚过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目前尚处于极化效应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通过加速城市产业集聚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农民工流动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通过对我国各历史时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流动的反思,总结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基本特征,提出逐步取消户籍、身份、地域等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限制,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统一的市场规则机制,探索建立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实现城乡用人单位自主用工和城乡劳动力自主择业的新型劳动用工机制,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农业收入的持续下降,农民迫切希望转向城镇和农村非农产业寻求增加收入的机会。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持续增加,而农村流动劳动力大多是在非正规就业部门就业,所以从非正规就业角度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非正规就业的现状以及非正规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8.
拉美和非洲地区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与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与劳动力流动问题的典型代表。两个地区在人口与劳动力的迁移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现象。对这两个地区的人口与劳动力迁移过程进行分析,可以为我国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流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产生了深远影响.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缺失显性化,用国家正式制度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现阶段城乡劳动力流动政策进行简介,分析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劳动力的流动日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要看到农村劳动力对促进社会发展进程的巨大贡献,而且更要看到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使其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及特点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隐性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日益显露出来。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使农民的商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人力资本存量在1990-2009年出现了双提高的局面。农村人力资本相对存量分布呈现较强的东西部空间梯度,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这种较强的东西部空间梯度能够解释农业生产率的区际差异和农村劳动力流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监管机制不完善、劳动者素质不高、就业信息不畅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因此,应该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就业的有序流动;拓展农村就业领域,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就地吸收和转化;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异地就业和就地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全国31个省份1985年-2012年面板数据为样本,使用变弹性函数构造模型研究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于我国农业产出的影响,通过主成分聚类分析研究表明:总体来看目前劳动力转移对于我国粮食生产是有利的,但长期来看不同区域农村劳动力流出情况及其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现阶段东部12省农村劳动力流出不利于其粮食生产的长期发展,而其他区域农村劳动力流出则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其粮食生产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但鉴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及城市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实践中显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不仅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且大量人力资源的流失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以及全国整体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从刘易斯经典的“二元结构”人口流动模型到托达罗的三部门人口流动模型,对劳动力在部门间流动的研究都是在工业化迅速扩张、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很大的背景下进行的。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依靠城市很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阶段,解决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主要从农业内部空间的扩张着手,形成通过农业产业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人口迁移快速增长期的一些特征 中国正处在一个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快速增长期.全国常年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约5000万~6000万人,其主要流向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从农村地区向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城镇集聚.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流动人口规模巨大,与我国的经济制度、户籍制度和农民经济状况密切相关。本文着重从制度缺失和变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体制上的深层原因.以期为更有效地应对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特殊社会现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典型国家(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变革经验及启示,对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达国家代表英国、美国、法国和日本,及发展中国家代表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和印度、巴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变革经验启示我们:要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发展战略;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土地占有模式;尽早改革现行的住房制度,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廉租房制度保障范围;高度重视劳动力流动与教育问题;实行大城市导向、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兼业型的全方位、多层次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体系;发挥政府在制度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增长实绩出发,就农村剩余劳动力再配置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目前,迁移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已成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外出务工的流动示范效应及回流也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因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但鉴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及城市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实践中显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不仅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且大量人力资源的流失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以及全国整体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