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货币供应量一直作为我国的中间目标,但是由于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资产价格越来越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本文从我国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货币供应量确定的难度以及货币供应量继续作为中间目标存在的困难,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状况,给出了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佳,引发了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合继续充当中介目标的争论.本文通过分析货币量目标低效率的原因认为,导致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否定.当前宜不断完善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4.
5.
电子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已经给传统的金融理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给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本文以电子货币为视角,选取我国电子货币的样本数据及与货币乘数相关的变量,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电子货币的存在放大了货币乘数的效应;(2)电子货币加剧了货币乘数的波动,致使货币乘数的稳定性下降,从而增加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3)货币乘数的变动加大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难度,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中国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认为中国宜选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文章同时给出了基于货币政策目标的中国货币需求函数,认为货币的超额供给是导致当下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性地研究了中国自1986年以来发生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时段,并从货币供应量的视角出发,选取了1986—2015年的M1、M2、CPI的增长率数据作为样本,通过图示法和Eviews9.0软件分析M0、M1、M2增长率和CPI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得出M2增长率与CPI增长率有着密切关系,货币供应量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通货膨胀的调节,应时刻警惕M1指标的变化,但更需注重M2指标的具体变化情况。结合当下实际,我们认为尽管短期内总体物价水平没有出现通胀迹象,但中长期仍需防范滞胀所带来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6年,货币供应量被正式确定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是,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在可测性、可控性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而从实践情况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存在很大的离差,在稳定价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也不能令人满意;因此,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在逐步降低。从历史角度观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进趋势实际上是在不断寻找“规则”与“相机抉择”的替代和综合;而与传统政策相比,通货膨胀目标制最大的特点恰恰是实现了规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也正是由于此,受到了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现实抉择。  相似文献   

9.
货币市场与货币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国货币市场的建设不能仅仅依赖一、二个子市场,而应该货币市场建成一个子市场多元化的体系,各个子市场之间相互关联、形成统一体。只有这样,中央银行才能在货币上配套利用不同的信用工具实现货币市场的功能,贯彻货币政策的宗旨,体现货币政策的取向。本将在研究货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分析货币市场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经典的凯恩斯货币经济理论,结合当前实际,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并针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不完善之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我国区域货币政策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济学家对最优货币区划分标准的讨论,促进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一国如忽视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而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其结果可能加剧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我国一直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应考虑针对区域经济差异实施区域化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3.
传统经济理论一般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带来物价水平的上涨,当物价上涨到一定水平就会引发通货膨胀。本文以货币供求及通货膨胀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近期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分别从长期、短期内对该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4.
证据从管理货币的人开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果有任何是证据的东西的话,那就是这个工作吸引水平非常低的人员,通过一种神秘的东西,这种东西被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包住经济学科,在特殊情况下包住货币学科,一个人受到高度不完善的职业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俞佳 《当代经济》2002,(7):47-48
我国融资结构不合理和商业银行改革的滞后制约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这已成为共识。但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包括了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因素。其中,货币替代也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变量,它对一国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货币替代理论  相似文献   

16.
王素琴 《当代经济》2008,(9):130-131
货币错配是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所普遍面临的问题。大规模的货币错配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严重的货币错配会引发货币乃至金融危机。本文主要从货币错配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角度介绍了国际学术界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提出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货币政策分析中的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一般认为,作为金融数量指标的货币供应量在宏观经济和政策分析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而排斥另一重要金融数量指标——信贷规模的作用。本研究试图利用我国自1998年以来的经济金融数据,通过计量方法,比较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作为核心金融指标的适用性,发现:(1)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各自在不同意义上都是最稳定的,并且,各自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一样规则而稳定,没有证据表明何者更具优势;(2)在同时引入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时,大大提高了对实体经济的解释能力;(3)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依存于信贷规模的变化,表明信贷规模在我国经济金融中占据地位。这些结论对于理解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有意义的,表明至少在做货币政策分析时,应同时关注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这两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何永涛  王飞 《现代财经》2015,(2):91-101
本文使用1996—2013年间M2的月度同比数据,基于马尔柯夫域变模型研究了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动的持续性、非对称性和非线性动态特征,以及不同域相互转移的路径与内在机理。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可以划分为紧缩和宽松两个状态,不同状态划分不仅依赖于供应量的水平值,同时也依赖于其波动性;我国货币供应量处在宽松状态的持续时间较长,而处在紧缩状态的时间较短;货币供应量系统对冲击的响应不具有持久性,且对正向冲击与负向冲击的响应具有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9.
货币市场、利率与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宏观经济研究》2001,(10):37-41
1998年以来,伴随着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引起理论界广泛关注。从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通过货币市场和利率的作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一条基本渠道。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货币市场和利率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但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还待完善,利率尚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模式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方式的转变,加快构造畅通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越来越迫切。通过发展货币市场、实现利率的市场化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问题,成为当前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一、货币供应总量目标的缺陷1998年中国改革货币调控机制以来,以货币总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在中国的反经济周期和稳定物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让中国较快地摆脱了通货紧缩的阴影,促进了经济增长率的回升,同时又没有出现过高的通货膨胀率。但是,这一货币政策框架在中国的实践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麻烦,自从它在中国诞生的那一天起,国内就不断有经济学家对这一货币政策框架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