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牛君 《商业时代》2011,(1):30-31
文章在介绍"特保"和"双反"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对我国商用轮胎所提出的"特保"案例,得出此次金融危机将导致贸易保护进一步加剧,为了应对贸易保护,本文就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6年全国共遭遇贸易摩擦99起,其中"两反两保"调查86起,美国337调查13起。涉案金额20.5亿美元。今年一季度全国遭遇贸易摩擦9起,涉案金额1.6亿美元。2006年共有25个国家(地区)对我发起"两反两保"调查,案件数为历年来峰值。其中,反倾销63起;反补贴2起;保障措施21起(含特保调查5起)。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中美有关中国铜版纸反倾销和反补贴税WTO磋商案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美国对中国补贴指控缺乏专向性要素,特别是在事实性专向性上没有肯定性的证据。美国采用37国平均银行利率替代中国国内银行的利率来衡量中国补贴的利益的基准,这是没有WTO协定和案例的支持的。美国在反倾销和反补贴叠加采用上,也有其不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4.
美国反补贴反倾销交替引起木材贸易争端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世贸组织木材贸易争端进行研究后发现,争端最突出的特点是基本在关国和加拿大之间围绕美国对加拿大的针叶材反补贴和反倾销交替进行,涉及的成员方、贸易领域、协议都相当集中。这其中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反补贴已经成为我国近年来贸易摩擦的新热点。我国在连续13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后,2007年和2008年又成为全球反补贴的最大目标国。本文首先从单边和多边两个层面总结了2004年以来截至2009年3月底我国遭遇反补贴的最新态势及其特征;然后结合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和反补贴的连锁效应分析了对华反补贴的未来趋势,认为,在今后几年中对华反补贴仍将在高位运行,但将逐步回落;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应对反补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黄福高 《商》2012,(17):42-4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严重影响了两国经济发展,本文对当前中美两国之间在贸易领域存在的摩擦及纠纷、摩擦的新特点等问题进行论证分析,并试图给出一些缓解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TDRSS地面站Ka频段收发信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上零售的兴起离不开买卖双方的推动和零售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网上零售能否成功取决于因特网在信息渠道、实体分配渠道和所有权转移渠道方面功能的发挥。由于因特网自身的特点,网上零售的产品应有所选择,并制定相应的策略才能取得满意的绩效。  相似文献   

8.
"最佳可得信息"原则:变相为贸易惩罚工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佳可得信息”原则本身并不公平之处,但纵观近年各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实践,该原则的使用却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以致其已经从一种贸易调查工具变相为一种贸易惩罚工具。“最佳可得信息”原则的滥用是我国遭遇反倾销和反补贴指控的重要诱因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10.
为解决X/Ka信道在建设和运行维护过程中测试设备笨重、功能单一、设备操作复杂、工作状态无法获取等弊端,通过优化中频与射频链路方案、小型化与多功能集成设计、集中监控与射频线缆供电等方式,设计了一种便携式X/Ka频段遥感卫星接收信道测试系统,实现了1 GHz宽带X/Ka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系统射频(7.9~8.9 GHz、18~20 GHz、25~27.5 GHz 3个频段,有线或无线)、中频环路的调试和测试(1.2 GHz、1.5 GHz 2个频段)及信道的测试系统的集中监控、高阶调制、多种编码、多普勒仿真、噪声源添加等功能,极大地方便了现场或野外测试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在Ka频段卫星通信系统中,自适应纠错编码是一种很好的抗衰减措施。本文首先分析了抗衰减措施对自适应纠错编码的要求,提出了用RS码作外码、基于1/2卷积码的可变码率收缩码作内码加交织器构造自适应级联码,并对其原理和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仿真表明该自适应级联码编码增益变化范围可达3~12dB以上,适用于卫星下行链路的自适应纠错编码抗衰减对策。  相似文献   

12.
自适应TDMA是一种非常有效的Ka波段卫星通信抗雨衰对策。本文研究了自适应TDMA的解决方案,包括地球站结构、帧结构安排、系统体系结构和链路质量估计及其传输。本文可以为Ka波段卫星通信设计人员提供TDMA系统设计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serves as an initial attempt to demonstrate empirically how online consumers react to the offline channel extensions (i.e., opening physical stores) of e-tailers. Specifically, we examine how the attributes of offline channels influence consumer intentions to switch to offline channels and how they also lead to incremental demands on online channels. We investigate how these effects vary across highly complex utilitarian and hedonic product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although store openings encourage online consumers to shop there when purchasing highly complex utilitarian products, the addition of offline stores results counterintuitively in incremental patronage of the online channels when consumers shop for highly complex hedonic products. This study validates the guiding role of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in designing offline channels for e-tailers and suggests that incorporating product type and complexity into the design is likely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ores tailored to specific consumer seg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