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糖烟酒周刊》2005,(7):B029-B029
现在国产高档啤酒市场容量有限,却集中了众多的啤酒业巨头。而相应的市场营销、招商模式仍然是老一套,不适合运作高档啤酒产品,企业如何在招商中寻找新突破?  相似文献   

2.
钟雁明 《大经贸》2008,(1):69-69
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啤酒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1997年广东啤酒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成为全国八个啤酒产量过百万吨的省区之一,此后广东的啤酒产量一稳居全国各省区的前五位。随着国内啤酒业竞争的加剧,广东啤酒生产企业纷纷瞄准国际市场,啤酒出口量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3.
开心候车亭     
《新财富》2009,(6):77-77
始于1847年的欧洲啤酒典范丹麦嘉士伯集团,以非凡的啤酒酿制智慧及领先工艺深受各国消费者喜爱。2004年底,嘉士伯特别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出啤酒新品——冰纯嘉士伯。这一产品最先在5个城市推出并深受好评,如今已覆盖超过20个主要城市,连续数年成为国内销量增长最快的高档啤酒。  相似文献   

4.
刘会民 《糖烟酒周刊》2005,(2):A028-A029
2004年,啤酒行业的新品年。随着啤酒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上啤酒原辅料价格上涨,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大,因此希望出新品抢占一部分市场。他们主要的方式是更换产品包装,基本上是新瓶装旧酒,产品的口味以及质量没有太大的提升。大型啤酒企业集团,市场并购逐步完成,出于对主品牌的保护,有些大型啤酒企业推出和主品牌不同的新品,作为2004年的主打产品,积极抢占外埠市场。  相似文献   

5.
2003年苦瓜啤成了市场的宠儿,各个厂家纷纷上马生产苦瓜啤酒,同时也造成了产品的良莠不齐.在2004年苦瓜啤酒的销量下滑。今年经销商选择产品时有些茫然,不知道该卖哪种啤酒,只是随着感觉走,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在呼唤啤酒新品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梁剑 《华糖商情》2000,(50):37-39
2000年是中国啤酒企业竞争最激烈的一年,燕京、青岛等大品牌打破啤酒区域性消费特点,标志着中国啤酒业全面进入“战国”时代。大品牌南冲北突、征战四方,地域品牌死守阵地,寸土不让,形成了一个个啤酒区域战场。通过对这些战场的分析,希望能够看出世纪末中国啤酒市场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石章强 《品牌》2006,(8):44-47
业界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若将国内排名前几位的啤酒品牌去掉标签,分别倒在相同的空杯子里,再请这些企业的老总来品尝,他们可能也很难分出哪个是自己的产品——定位不明晰,一直被业内人士认为是阻碍啤酒业品牌发展的软肋。  相似文献   

8.
文淑华 《糖烟酒周刊》2005,(16):B002-B002
我国各大啤酒企业经过了2004年的兼并重组、异地建厂之后,“势力范围”基本划定,现在啤酒企业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研发新品上,且以中高档产品为主。高档啤酒面向的是中高层消费者,因此其主要销售渠道在高档酒店。目前,啤酒厂商为了拉动终端消费,纷纷模仿白酒营销方式:买店、促销等等,这既容易导致终端竞争异常激烈,又抬高了终端门槛。  相似文献   

9.
更多的品牌价值在产品之外,丹麦啤酒业巨头深谙此遒。它不但对啤酒的口感和包装设计来了一次大洗牌,还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啤酒文化,无论是啤酒节还是企业参观之旅,都为其附加价值增辉不少,更让全球的啤酒爱好者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10.
《糖烟酒周刊》2006,(1):36-37
分析2005年12月份经销商的求购信息,除了继续11月的团购趋势外。差异化产品成为这个月需求主流。  相似文献   

11.
对于酒业来说,价格是可以跟进的,渠道是可以替代的,终端是可以复制的,营销模式也是可以效仿的,品牌虽然不可复制,但品牌塑造已经陷入同质化危机之中。所以,只有创新和追求差异化竞争战略,才能持续创造竞争优势。 在酒类产品创新的研究和实践中,香型创新曾经成为产品差异化的主流路线。而今,在白酒低度化趋势下进行产品创新,已经成为企业低度活化的另外一种竞争选择,成为企业创新的另外一种高度。对于白酒低度化趋势下哪类产品更适合创新,以及产品如何创新,在创新时注意什么问题等,业内的资深专家和营销人,均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观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乳制品企业都在试图通过差异化寻找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避开与大企业的正面交锋。然而目前国内乳品的消费现状主要集中在固态的奶粉和液态的纯牛奶上,除此之外最多还能接受一些酸奶、花色奶等鲜奶品种,像国外大量消费的干酪、奶油等乳制品在中国缺失市场。因此如何开发新品成为众多乳制品企业下一步持续性发展的难题。本文我们邀请  相似文献   

13.
在销售旺季到来之前,啤酒业中一场关于涨价的风潮正在预热。 去年底,燕京啤酒部分产品在北京市场就开始了提价,幅度达12%,其中低端产品价格上调7%;全国其他市场的啤酒零售价格也普遍上调,大部分上涨了0.2元/瓶,涨幅约5%。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几大啤酒品牌的跑马圈地以及跨国啤酒巨头纷纷进军中国市场,中国啤酒市场可谓是硝烟弥漫。随着国内啤酒业几大巨头的整合力度日益加大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啤酒业的“洗牌”运动十分明显,国内啤酒厂数量从以前的上千家迅速下降到了不到400家,其中剩下的大多也是举步维艰、引不起买家兴趣的小厂。青啤、华润和燕京三大巨头三分天下的格局渐渐明朗,尤其在当前外资大举杀入的情况下,大联合、大并购将成为中国啤酒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据最新市场调研信息显示,当前全球啤酒市场正在涌现出一股强势的“健康”潮流,尤其在一些欧洲国家喝健康啤酒正在成为一种消费新趋势。在这一大环境下,许多企业都相继推出了以健康为主题的新品。其中有—款来自德国的“抗衰老”啤酒在今年下半年也积极进入中国市场,其独特的卖点诉求颇为引人注目。为更详细了解新品特点,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该产品全国总经销沅桦伟业国际科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霞女士。  相似文献   

16.
原辅料价格以及运输费用的持续上涨。使得啤酒生产成本不断提高,部分企业开始采用调整价格的方法消化成本。由于市场激烈竞争,提升价格会带来诸多风险,一些企业采用小幅度提升流通环节价格、维持终端价格不变的方法。为了降低终端对涨价的敏感性,大多数啤酒企业采用了推出新品、弥补利润的方式,因此2004年夏季也成为中高档啤酒新品的荟萃期。  相似文献   

17.
王亦寒 《广告导报》2006,(12):49-51
在奥运赞助商纷纷争抢奥运花环的时候,作为非奥运赞助商的雪花啤酒大胆出击,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2007,雪花毅然选择央视招标段,成为第一个在央视中标的啤酒企业。雪花差异化的产品和特立独行的营销,树立了雪花独特的品牌个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武刚 《糖烟酒周刊》2005,(8):A014-A014
2004年啤酒行业掀起了整合热潮,几大啤酒巨头纷纷在全国各地兼并、入股、建厂,形成我国啤酒业青岛、华润、燕京三足鼎立的局面。北京啤酒的消费量巨大。这也是啤酒企业对北京市场觊觎的原因之一,青啤是趁并购之际。顺势进入北京市场,以对内部资源进行消化、转移。  相似文献   

19.
杨公武 《华糖商情》2001,(19):26-27
近些年来,我国啤酒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格局渐趋明朗。啤酒总产量稳中有升,大型啤酒企业集团在行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啤酒业两极分化日渐明显。但也有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啤酒产量虽增幅不少,效益却不明显;各啤酒企业为争夺市场空间,对终端市场大力进行宣传促销,攀比压价,相互竞争,出现许多让人不可思议的问题,现予以总结,定为啤酒业当怪不怪的十大现象,供酒界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经济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引导,以及中国加入WTO、国际经济复苏的双重影响下,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这些因素有效地拓展了汽车市场的增幅空间,极大地拉动了汽车市场的需求.国内汽车企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把握市场变异新趋势,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密集投放新品车型,更新营销理念,提升服务质量等,使2002年的汽车市场出现了更为活跃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