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了非国有股与国有股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通过研究国有企业中非国有股权和国有股权相互制衡的程度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发现:混合股权制衡度显著抑制了国有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但当国有性质股权占比小于非国有性质股权占比时上述抑制作用减弱。另外,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金融类、外资类股权相比民营类股权制衡度,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发挥了更显著的治理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混合股权制衡一方面通过提升业绩,提高对真实盈余管理动机的抑制作用,从而缓解了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内部控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降低了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以上结论有助于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提升混改中的审计监管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鲁菲 《中国企业家》2008,(24):65-65
混合所有制企业将成为主流 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混合所有制,它可以把国有、民营两种机制的优势融合在一起。从理论上讲,99%的国有股权+1%的民营股权,或99%的民营股权+1%的国有股权都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但比较均衡的结构是三个股东,一个股东占有40%的股权,其它两个股东占30%左右。这样的股权结构可以互相制衡,三者在博弈中可以找到利益共同点。  相似文献   

3.
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程中,维护混合所有制企业股东间的利益平衡,加强对股权多元化企业经营行为合规性的监管,防范内部人控制,使国有股权的监管机制与投资主体多元化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运行要求相符至关重要。本文通过股权多元化企业监督案例,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内在原因,提出明确国企战略定位、创新产权代表监督模式、落实责任追究、健全风险共担机制及以维护股东权益为核心实现有效监督等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如何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激发民营企业活力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议题。以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研究视角,选取2009—2019年中小企业板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关注国有股权参股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股权参股显著促进了民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并且这一影响是通过打破融资渠道约束、制度体系约束和人才体系约束充分发挥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企业行业为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市场化水平较低时两者之间的正向关系更为显著。研究结论有利于全面认识民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经济后果,为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民营企业信用评级不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利用不同股权的融合放大国有资本功能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视角进行研究发现:国有股权参股能显著提升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影响机制检验发现,国有股权参股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经营风险,提升民营企业信用评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管理层代理成本、国有股权制衡度、行业竞争程度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更高时,国有股权参股对民营企业信用评级的提升作用更有效。研究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承载着巨大制度红利,有助于实现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对国有资本和民营企业具有“1+1>2”效应,对混改政策实施效应和民营企业是否引入国有股权有重要决策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新常态下,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在国有控股居于主体地位的背景之下,混合所有制改革意味着国有股东与非国有股东在公司股权结构中的持股地位的变化。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伴随着国有股东持股比例的下降和民营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有所升高,债务资本成本有所下降,而综合作用的结果则会促使中国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出现一个上升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基于国有企业大力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一背景,深入考察混合所有制对国有企业并购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了非国有股权比例,这有利于国有企业实现“少而优”的并购,即降低并购发生的可能性,但所选项目能够获得优质的并购绩效,整体上表现出较高的并购效率,而且这种促进作用在非国有大股东参与国企公司治理时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混改国企处于竞争性行业或属于地方国企时,非国有大股东治理效应的作用机制更加凸显。所得结论有助于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国有企利用市场化力量“混”股权、“合”治理以及实现国企价值创造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2014~2019年我国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有股比例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实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其企业价值会显著提高,国有股比例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的国有股比例存在阈值效应,且阈值为28.65%。因此,政府需继续鼓励非国有资本积极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充分遵循市场化原则,推进国有企业去行政化;国有企业需设置合理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背景,以2008—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数据样本,将国有企业改革最集中的时期(2008年、2013年)作为样本的划分时点,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前后股权构成特征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改革前,国有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与会计稳健性呈负相关关系,股权制衡度与会计稳健性呈正相关关系;改革后,国有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会计稳健性呈正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下降,股权制衡度有所升高,从股权结构的改变来看,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公司治理,提高了会计稳健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中国有企业业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和发展,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选取中国2014—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不同控股性质、不同时间节点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对董事会有效性和公司绩效的不同影响,以及董事会有效性在各类控股性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不同作用。从混合所有制本质以及中小投资者保护角度,使用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来衡量混合所有制效果。董事会有效性使用董事会行为指数(CCBI_BBBNU)来衡量,以反映董事会是否实质性发挥作用,这区别于既有研究大都满足于对董事会形式上或结构上的衡量。研究结果表明:(1)股权集中度当期效应对董事会有效性呈负相关关系,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董事会有效性在当期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2)股权制衡度当期效应对董事会有效性并无显著影响,对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集中在U型关系的后半段;股权制衡度滞后效应与董事会有效性之间呈倒U型关系,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董事会有效性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并不明显。(3)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有控股公司中,董事会有效性对股权制衡度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相对于非国有控股公司,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行为是否有效更取决于股权制衡水平而非股权集中度,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追求绝对控制力不利于企业发展。据此分析结果,本文对混合所有制发展以及董事会有效性机制的完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Empty Ownership     
《Economic Affairs》1986,7(1):4-5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以2005年以前在我国沪、深两地上市的196家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少数股权控制结构与民营上市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少数股权控制结构不利于公司价值,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大,公司价值越小;最终控制人所拥有的控制权比例越大,公司价值越低;同时还发现,现金流权比例与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这可能与民营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谋取“控制权私人收益”有关。  相似文献   

14.
We study control contests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Using a mechanism design approach, we fully characterize the optimal control contest mechanism. The optimal mechanism requires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shares owned by the incumbent insider if he remains in control, while giving him a golden parachute that includes both shares and cash if he is deposed. The model underscores a novel explanation for the prevalence and persistence of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from control: efficiency in control contests is more easily achieved when ownership of cash flow rights is not concentrated in the hands of insiders.  相似文献   

15.
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质,导致了其产权制度的特殊安排:非营利组织的出资人不拥有产权,非营利组织法人对资产拥有的财产所有权也不完整。不完整的法人财产所有权导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采用了一些特殊的会计方法:报告主体和会计主体的分离、基金会计、预算会计等。  相似文献   

16.
马斌 《价值工程》2014,(7):304-305
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不仅是维护农民权益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也是落实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以及提高土地管理和利用水平的客观需要,更是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金字塔”结构、两权分离与公司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的集团化伴随着"金字塔"式的多层控股结构的产生,"金子塔"股权结构带来了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进而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文章运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了"金字塔"股权结构、两权分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状况与影响机制。研究结论对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完善公司治理、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论会计信息产权的明晰与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直接关系到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会计信息产权的模糊性会造成供需双方的不明确和外部性。试图通过实现会计信息商品化来进行会计信息产权交易,以及通过以俱乐部形式实现的会计回归与会计外部化的制度安排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问题。而将未来的会计信息产权归属于公司的股东的模式,将使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得更加明晰,并使公平、自由的市场交易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issue of worker control is currently receiving increased attention. Nevertheless, before this view of work and the workplace can be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the standard (hierarchical) image of organizational order must be rethought.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s discussed by Jürgen Habermas, is offered as a theoretical alternative to social ontological realism for developing a workplace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worker control. This theoretical shift is necessary to avoid organizational domination of the worker and to develop a workplace that embodies, instead of restricts, human action. For if human action does not orient the workplace, worker control does not exist.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paper advances knowledge of the drivers of firms'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In particular, i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s and firms' green proactivity, in order to see whether some types of shareholder act as a stimulating driver for firms'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The study examines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ssues, such as a firm's ownership structure, as 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companies' environmental proactivity. Attention is focused on the European firms included into the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questionnaire 2012. The results show that ownership structure matters in firms' environmental proactivity. In particular, firms with a higher percentage of state ownership present superior green proactivity, while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appears negatively related to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The paper offer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It focuses attention on a still underdeveloped research area, namely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corporate ownership as a driver of a company's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and ERP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