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德国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将"文化"与"历史"结合起来,拓展对"人类形象"复杂性的研究范围,将教育人类学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中。德国教育人类学方法论实现了重要突破:在主流人类学范式的互动交流和跨文化背景的持续影响下,形成了关切本体性与多样性的研究主题,确定了研究人类形象的"新双重视角",将人类学经典的田野研究方法与德国本土的质性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二元对立式思维、孤立式思维和演绎式思维等被整体性综合思维所取代,德国教育人类学与普通教育学的关系得以重塑。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思维的形式表现,研究认知模式离不开语言分析.认知人类学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语言学领域吸收了充分的养料.但是,语言分析不能完全取代认知研究,认知人类学在吸收语言研究成果的同时,发展出了自己独立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认知人类学从心理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吸取了大量的新思想、新方法,其研究成果又反过来促进了语言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这说明,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分界,采用多学科合作的方法,才有可能揭示人类认知的奥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六十七年代国际课程研究从"开发范式"转向"理解范式"以及20世纪80年代国内"文化热"的兴起,文化取向的教科书研究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研究热点。通过对文化取向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研究主要从课程论视角、社会学视角、文化学视角、历史学视角对语文教科书的文化建设、文化权利、文化偏见、文化互动等问题展开探讨,其成果丰富了语文教科书的研究。但是,已有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具体而言,一是缺乏以史为鉴的研究方法论自觉;二是对国外研究范式的借鉴缺少本土转化;三是课程论视角下语文教科书的文化建设研究尚需加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心理的文化决定论愈来愈受到重视,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趋势。本文试图通过对心理学文化转向发生的历史背景的回顾,更为清晰地把握心理学文化转向的原因扣实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凯瑞提出"传播的仪式观",以期对美国经验主义传播研究进行纠偏.仪式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已经形成集体无意识.借鉴人类学的仪式理论对传播研究进行观照,有利于传播研究的深化,是对人类传播更为本质的探讨.仪式传播的论域总体上涵盖仪式自身的传播和仪式化的传播.在当代世俗社会,尤其是对仪式化传播的探究,更能揭示出人类传播文化的、认同的、意识形态等的多元意涵.  相似文献   

6.
台湾教育人类学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台湾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教育学者对台湾少数族群教育的关注和研究。多样化的少数族群文化是台湾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现实背景。台湾的教育人类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并在政治解严之后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目前,台湾的教育人类学以原住民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为主要研究领域,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类学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台湾教育研究片面注重量化研究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教育人类学本土化问题也是教育人类学中国化抑或建设有中国特色教育人类学的问题。在我国,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教育人类学因缺失厚重的根基,在其本土化过程中充满着复杂性。就其本土化的取向而言,我国教育人类学本土化取向研究主要表现为"中体西用"、"‘方’‘圆’融合"、"本土‘内化’"三种。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的旅游人类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世纪70年代,旅游成为当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带来各种社会文化的碰撞和变迁。这一问题引起了人类学家的注意,他们就旅游者及其类别,旅游的目的、动机和方式,旅游给东道国带来的文化影响和社会问题等论题进行研究,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成了人类学独特的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旅游人类学。  相似文献   

9.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它结束了"新批评"在西方文学批评界的霸主地位.其产生和发展曾至少受益于以下三个不同的学科,它们是以弗雷泽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以荣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和以卡西尔为代表的象征哲学.在三个理论渊源基础之上衍生了神话原型批评方法的四种倾向和视角.神话原型批评在我国文坛本土化、实践化过程中,这四种批评倾向也出现了与我国文化背景和学术环境相调和、被涵化的过程,显示出我国学术界在具体运用原型批评理论时对这四种批评倾向的取舍、改造和革新过程.  相似文献   

10.
人类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人类学将教育看作一种文化存在、社会存在和历史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更着眼于人的精神发展,实质上是一个"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将田野研究范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注释式研究范式转向实践性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1.
品牌延伸机制的研究与品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延伸心理机制是构建品牌理论的重要方面,也是前沿性课题之一。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品牌延伸理论着重探讨了情感机制、属性联想机制,进入21世纪研究者则更多地主张用认知心理学观点与研究方法,从消费者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来认识品牌延伸机制,这对制定有效的品牌营销策略更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知识分子走进电视媒体"现象已经成为当代最热门的文化事件,经久不衰的《百家讲坛》更是成为众矢之的。而早在半世纪前,法国著名学者布迪厄的电视批判理论就已然为此提供了一种媒介研究的新范式,引发了我们对"场域"、"电视知识分子"和电视批判理论的深层次探究和反思。  相似文献   

13.
广告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关联顺应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为广告翻提供了新的视角。广告翻译应实现广告原语语言风格、文化认知、接受心理的顺应。  相似文献   

14.
从18世纪初起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现代化准备过程中,俄国一直奉行“重国轻民”的政治制度和“上智下愚”的教育制度,其结果是人的智能发展受到严重遏制,国民素质普遍低下,社会结构极不稳定,这种文化特征成为严重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分析了藏族传统社会宗教文化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简要阐述了文化人类学有关儿童社会化研究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藏族宗教文化按物质性、活动性和精神性因素次序简述其存在样态及分布状况,并结合藏族宗教文化的特质探讨了这些因素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人类社会正过渡到以“心态”为社会关系基础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上。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健康社会心态塑造的同向性问题,有助于促进人类社会形成循环、系统的发展模式,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健康社会心态”这一精神动力。方法/过程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发掘社会心态基本特性,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健康社会心态塑造如何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知—情—行相统一。结果/结论社会心态作为一种社会心理资源,具有三大生态特征:伦理生态是心态的精神基础,民生是心态的社会保障,信任是心态的动力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与健康社会心态塑造的同向定位需要运用多种策略和目标体系。两者分别在积极心理学与生态哲学的理论框架下,做到“能动主体”“文化理念”“作用机制”“培育模式”等方面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真实性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文化是一个特定的民族拥有的民族特性和传统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和创造着的。因而民族文化的真实性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而“真实性”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以动态的理性的目光看待它。运用旅游人类学理论分析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真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家"看作是形声字,认为它是从豭省声.段玉裁则认为"家"是会意字,应该归入豕部.同时还认为"家"的本义是猪圈,用以指人的居所则是词义引伸的结果.段氏对"家"形体构造的分析是正确的,但他在分析其本义时则是不当的.从造字的文化心理、民族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家"是从宀从豕的间接会意字,其本义是人的居所.  相似文献   

19.
关于大学生道德心理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大学生的道德心理的矛盾性特征集中表现为道德认识自身的矛盾性,道德行为和道德认识之间的矛盾性,道德行为自身的矛盾性.教育者应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育人环境,促使其道德心理积极、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表现为投资者对投资盈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以贵州省某证券公司大型营业部个人投资者交易数据库,来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个人投资者是否具有“处置效应”——这种非理性的投资行为。结果发现:从卖盈卖亏股票次数上来考察,中国个人投资者在整体上和交易频率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处置效应,但是,从月份特征来看,处置效应并不具有显著性;从持有卖盈卖亏股票的时间上来考察,中国个人投资者无论是在整体上、月份特征上,还是交易频率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处置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