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卫华 《现代财经》2007,27(11):87-89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且面临建设资金困境。要加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必须引入非公有资本。城市基础设施引入非公有资本的新模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待研究,并应探讨吸引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电力产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其作为自然垄断产业的投资进入壁垒已被打破,民营资本投资电力已是必然趋势。2002年国务院5号文标志着电力产业限制民营资本进入的坚冰进一步融化,也为民营资本进入电力产业大部份领域(近期为发电环节,远期包括配电、零售电环节)提供了机遇。通过对民营资本参与电力产业投资的现状和当前电力供需及投资形势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正是民营资本投资电力产业的良机,民营资本应抓住机遇,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向和渠道,积极投资电力产业。  相似文献   

3.
民营资本参与BOT项目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亚云 《经济师》2006,(2):68-69
BOT项目融资方式的进入,为我国基础建设投资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的道路。但传统的BOT项目以引进外资为主,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文章分析了民营资本参与BOT项目的必要性、比较优势及可行性,并对内资参与BOT项目可能出现的障碍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铁路的中长期规划远景使得铁路当局匆忙试水。7月22日,铁道部正式宣布,向国内非公有资本开放铁路的建设、运输、装备制造与多元经营等四大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投资参股、项目融资或合作、联营,参与铁路(无论国家铁路还是地方铁路)及其桥梁、隧道、轮渡设施的建设和既有干道的改造。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资金短缺是各地政府面临的巨大发展难题。改变以往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土地财政和银行贷款的传统融资方式,创新性地借助金融市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多元化融资,将是解决城市建设资金难题的的重要方法。文章从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建设的四种融资模式——特许经营权模式、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模式、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模式和城投债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城镇化建设融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新一轮公私合营--浅议BOT/PPP的适用范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垄断行业和领域,加快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各类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营运。一、基本概念PPP即Public(公共)、Private(私人)和Partnership(伙伴关系),指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通过某种方式建立伙伴关系,共同完成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其实质是公共基础设施的市场化。在PPP的实现方式中,BOT最具典型意义。BOT也叫特…  相似文献   

7.
李宏源 《经济前沿》2008,(11):47-50
支持和鼓励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举措。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当前阻碍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四个大类:两个关键环节改革滞后、三大主体的思想认识不足、产业制度壁垒过高、三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本文针对这些障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设。  相似文献   

8.
<正>铁路的中长期规划远景使得铁路当局匆忙试水。7月22日,铁道部正式宣布,向国内非公有资本开放铁路的建设、运输、装备制造与多元经营等四大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投资参股、项目融资或合作、联营,参与铁路(无论国家铁路还是地方铁路)及其桥梁、隧道、轮渡设施的建设和既有干道的改造。  相似文献   

9.
2005年初,国务院3号文件明确规定,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领域。我国目前正经历一个“国退民进”的过程。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的边界怎样划分一直是理论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该研究从公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的本质属性出发,通过政策回顾和文献检索,分析了非公有资本进入各行业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学习、借鉴非公有资本进入卫生领域的国际经验,对其进入我国卫生领域的总量、结构、形式等做了相对客观的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民间资本进入交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基本承载作用的产业群体,构成了国民经济赖以运行的基础.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多年来交通基础设施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单纯靠财政支出已不能满足巨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利用银行贷款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潜力也已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动员各种社会资本(主要是民营资本)投资势在必行,而如何加强监管是摆在政府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