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戏曲艺术的体系中,青阳腔作为典型的地方性戏曲的代表,一直以来深受研究人员的重视和关注。作为传统戏曲声腔的代表,青阳腔以悠久的历史、有序的传承和延续以及精美绝伦的艺术特色而著称,并且在2006年进入了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了国家的保护。作为青阳腔中的唱腔音乐,横直调曲牌是青阳腔演绎的重要音乐形式,对于青阳腔艺术魅力的展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以青阳腔横直调曲牌为研究的对象,重点阐述了青阳腔横直调曲牌的发展现况以及基本特点,然后重点分析了青阳腔横直调曲牌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路,给出了个人的思考。此外,本次研究从青阳腔横直调曲牌推广、传播和应用的角度入手,给出了实践的建议和对策,希望可以借此更好的提升青阳腔横直调曲牌发展活力,促进青阳腔横直调曲牌的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事件是城市更新、区域旅游推广的重要形式,同时也充当了文化符号重构的载体.本文以"西关小姐"评选活动为例,解读在区域经济诉求的驱动下,文化符号被重新阐释、重组和再生产的过程,并分析呈现其中的传统与现代、地域与非地域、文化与市场、记忆与再现等多对关系.本文表明,事件重构文化符号的过程需要相关群体的积极参与,需要本地居民的积极配合,同时,事件策划者与本地居民之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地方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江南历来都以出产诗词著称,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域名词,在许多人心里,江南是一幅画、一首诗、一出戏,一种意境。三月江南,总让人勾起无数遐想,烟雨朦胧,婉约风韵。从唐诗宋词,到现代诗,还有戏曲里的缠绵悱恻,江南的千古风流,从来都是十足的文艺范儿。江南,正是经过历代诗词大家的润色和曲艺名人的传承,才有今日的风韵。本期,我们一起文艺地游走江南,以诗入景,凭戏动情。  相似文献   

4.
主题乐园已成为当下热门的旅游目的地,本文以芜湖方特主题乐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标杆管理理论、SWOT分析法等方法对芜湖方特主题乐园周边配套设施和特色服务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具体分析,结合了实地调研,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提高芜湖方特主题乐园周边配套设施和特色服务质量的方法,也提出了可以提升乐园运营能力和效率的可行方法。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第二章概述了方特主题乐园及类似的主题乐园在我国目前发展的状况并对芜湖方特乐园做了SWOT分析。第三章分析了"芜湖方特"的周边配套设施和特色服务现状,并对其做出了详细的研究,并对其完善设施及特色服务和项目提出了一些建议,第四章是结论,总结前面分析得出的结论和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对进一步研究的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于中国民族歌剧以及传统戏曲艺术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更好的促进中国民族歌剧的表演形式更加的多样化,也能够提高中国民族歌剧舞台表演的创新形式,促进中国传统中国民族歌剧的繁荣发展。在江西省赣剧是主要的传统戏曲艺术。赣剧演唱兼容高腔、昆腔以及其他各种戏腔,形成了多种声腔剧种。赣剧起源于明代时期也是江西省特殊的社会方言形式。通过针对赣剧舞台表演进行分析,能够有效促进中国民族歌剧的快速发展,并且为中国民族歌剧在表演理论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进程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是一组急需解决的矛盾。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越来越多传承千年、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被"吞噬"。本文通过对吉安县赛塘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并进行相关解决措施的探讨,以期望能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问题提出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7.
赣剧是我国江西省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以赣语来演绎和传播,具备典型的赣文化特点。从本质上来说,赣剧是以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的传统戏曲剧种,属于典型的声腔戏曲,因此在南方系的戏曲中也具备自身的独特特性。时至今日,赣剧已经有超过500多年的发展历史,因此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将赣剧与我国的民族歌剧相融合,提升赣剧的传播和应用,同时促进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这是二者发展的共同需要,也是相关从业者的基本需求。本次研究以此为起点,论述了赣剧与中国民族歌剧融合的背景、必要性、意义和基本思路,提出了个人的一些思考和见解,希望对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带来有益的启迪及帮助。  相似文献   

8.
基于"互联网+非遗"的热潮背景下,以传承黎锦的"线上织娘"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意在研究以张潮瑛为代表的"线上织娘"群体如何通过自媒体等网络平台加速走进了年轻人的视野,初步实现了黎族织锦技艺及其文化的网络活化传承。在通过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观看记录以张潮瑛为代表的"线上织娘"群体的新闻采访及线上直播的叙述分享的资料基础上,总结了"线上织娘"从线下到线上的互联网转型过程,主要包括有线下灿然黎锦合作社的成立、自媒体扩大黎锦的市场销路及线上催生出黎锦设计的创新三方面。认为"线上织娘"对于织物类非遗文化的网络活化传承,具有利用线上组织和聚集功能、长期稳定的推进自媒体化、借助市场需求的创新设计等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运用社会学互动仪式链理论及文化旅游形态机制,分析生存、生境、文化互建共生的网状互动模型结构,研究具有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首滇池特色的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生存发展的交互牵制机理,构造滇池湖泊流域文化旅游品牌,生态保护机制,文化传承模式;以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域发展为一体的互建共生、交互发展机制为核心,以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为实际,结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规律,体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研究高原湖泊特色鲜明的滇池流域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生态多样性和民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的具体承载,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其中,文化建设是引领、是思想保障,并已成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以文化保护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共生性发展关系为切入点,以三亚市吉阳区中廖村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中廖村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和探索,提出一些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文化空间是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在时间和空间角度的集中体现。本文在对修水宁河戏的文化空间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保护和传承现状,提出宁河戏文化空间原真性、整体性保护的观点,并结合当前乡村旅游的特点提出宁河戏保护的旅游化生存路径。  相似文献   

12.
传统戏曲中的戏曲音乐统领传统戏曲的其他艺术部类,使"唱、做、念、打"能在同一节奏当中协调运行,在传统戏曲的结构当中地位崇高,而对此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便是戏曲音乐的组成部分唱腔音乐。板腔体和曲牌体是唱腔音乐的表现手法,运用戏曲的板腔体和曲牌体是民族歌剧戏曲化的主要手法,是否运用了戏曲板式甚至成了民族歌剧的基本特征。本文将通过对马可先生创作的歌剧《小二黑结婚》的代表曲目《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板式的具体分析,为民族歌剧吸收戏曲元素的方式途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继承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牯藏节文化需要传承,黎平县旅游经济也需进一步发展。本文以贵州省黎平县苗族牯藏节文化传承与旅游融合创新发展为研究点,通过对黎平县实地调研,进一步了解牯藏节与当地旅游资源,分析当地牯藏节与旅游融合发展现状及困难,提出可行性建议,促进地方文旅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文化是地方的灵魂,而文化根植、孕育于地方的社会记忆之中,地方有性格,场所有精神,空间有属性,皆因地方或场所拥有社会记忆的深厚沉淀。社会记忆是特定区域的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莫里斯·哈布瓦赫),是地方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传承价值的历史足迹,是地方性魅力的基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记忆在黯淡,地方个性在迷失。1992年,联合国发起"世界记忆工程",  相似文献   

15.
在由唐至清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时代,状元全是男性。纵观历史,状元不算稀奇,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女性考中状元却是鲜有所闻。尽管在一些地方戏曲中有不少女扮男装、皇榜高中的"女状元"形象,那毕竟都是艺术的虚构。  相似文献   

16.
家文化视角下本土旅游小企业的代际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彤  张庆芳 《旅游学刊》2017,(8):93-103
文章基于桂林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寨家庭旅馆的访谈数据,揭示了中国传统家文化对本土旅游小企业代际传承的影响,其中,家庭利益至上的家本位内涵确定了企业传承目标为"家业永续",使家庭成员以企业传承发展为载体通过集体主义利他思想实现了家庭与企业内在利益的一致;家庭伦理所规范的家庭和谐框架中"父慈"与"子孝"的双重互动产生了代际间的信任,借助家庭内部长久稳定的情感财富保障了代际传承过程的顺利与流畅;而家庭扩大化所形成的关系网络不仅是家庭成员情感和物质上相互依存的基础,更成为家庭企业联合经营并不断壮大家族共有财产的重要动因与保障力量.文章由此认为,通过家庭内的代际传承来应对外来竞争压力是本土旅游小企业现实而可行的选择,强调旅游发展过程中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和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旅游发展与地方性之间存在既融合又冲突的矛盾关系,旅游一方面依赖于独特的地方性而产生,同时又推动地方快速卷入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而逐渐消弭地方性,使得旅游地日趋表现出"无地方性".文章针对阳朔西街典型案例,采用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基于对地方性和无地方性相关理论的分析,探讨了旅游地特色街区的"非地方"过程与趋势,并从制度嵌入性的视角分析了旅游地特色街区出现"非地方化"的动因.结果表明:随着旅游发展条件的改变,西街的原有地方景观形态和空间功能发生嬗变,同质化的空间实践使得地方脱离了与本地历史和社会传统的联结,地方文化意义也发生流变,地方因此呈现"非地方"趋势;制度脱嵌可作为地方走向非地方的理论解释,正式制度脱嵌表征为政府管制缺位,非正式制度脱嵌表征为地方文化缺失,两者共同加速了西街的"非地方化".文章关注现代性和流动性背景下旅游特色街区所面临的"非地方"趋势,是对地方与非地方理论的实证补充,有助于加深对旅游与地方性之间关系的再认识,从而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中职旅游餐饮类专业中有效地渗透地方特色文化,培育高素养、高技能的旅游人才,为旅游经济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地方文化的特色与内涵,分别从旅游餐饮专业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特色中职学校王牌专业的建设;促进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等方面分析了中职旅游餐饮类专业渗透地方特色文化的意义,并探讨地方特色文化渗透到专业教学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朱瑞 《西部旅游》2022,(10):35-37
现如今,我国已然步入了全新的时代,现代化的技术和科学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都不能忽视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为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我国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经历了长时间积淀,伴随国家的发展传承,其中蕴含了从古至今各个地区人们的智慧结晶和文化传统。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各个地区的非遗文化,同时还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文章对部分地区的非遗文化和小镇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展开研究,希望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转型时期做好相应的教育转型调整工作也成为了地方高校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对转型期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进了相关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