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金融通过内在的影响机制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我国区域经济、金融要素发展水平呈现不同分布态势,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两者发展不统一的问题。利用截面数据并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工具,对我国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定性及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金融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区域集聚性与联动性,区域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影响,缩小金融发展差距有利于减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金融发展、社会保障与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运用VEC模型对三者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三者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金融发展规模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金融发展效率和社会保障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并且社会保障通过金融发展放大了这一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均衡城乡金融发展,完善农村社保体系,继续推进城镇化建设、逐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区域间均衡发展格局被东部指向的非均衡区域发展的梯度发展战略所取代,将全国划分为优先发展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东部外向型经济区域、承东启西与互补合作发展的中部经济区域和以开发资源为主的西部资源型经济区域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这种发展战略格局的制定对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对综合国力的增强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也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谋求区域平衡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能否发挥财政政策的区域效应关乎我国长期经济增长与稳定。因此,需要准确评估财政政策的有效性。现有文献利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估测财政政策乘数时忽略了我国特色的地区竞争机制。"锦标赛"式的地区经济竞争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地区间的财政竞争模式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深刻影响,忽略该机制会造成研究结果的偏差。研究发现:第一,当不存在地区竞争机制时,欠发达地区政府的公共投资政策可以有效促进当地以及全国地区的产出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会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第二,当存在地区竞争机制时,欠发达地区政府的公共投资政策产出效应会被削弱,无法实现谋求区域平衡发展与缩小区域差距的政策目标。第三,随着地区竞争程度的加剧,政府支出的产出效应出现分化,欠发达地区的生产性公共投资乘数由4.09降为3.10,而发达地区的生产性公共投资乘数由3.86升为4.86,会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中央政府如果试图兼顾财政政策的"效率"与"公平"目标,避免地区间盲目竞争,改革政府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从今后发展来看,中国完全具备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条件。随着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内需潜力将会不断释放出来,支撑中国长期中高速增长。同时,我国将推进多领域改革,为发展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之后,我国的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征,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一增长速度将成为一种新的常态。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最新发展进行梳理之后,总结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的规律性特点,分析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探寻出市场饱和、资源瓶颈、成本上升、产业升级乏力和技术差距缩小是经济新常态形成的五大原因,提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要通过对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提升来挖掘发展潜力,同时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区域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统计数据看,我国各地区间城镇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若这种差距继续扩大,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缩小区域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应实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央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和形成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市场机制等策略。  相似文献   

8.
税收制度向来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为扩大国内需求,通过增值税转型来降低企业成本,刺激投资增加,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转变经济增长形势,我国即将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那么,这项举措将会对企业净利润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大量FDI主要流入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经济增长作用较为明显,而对广大西部地区作用较小。基于1999—2006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FDI对中国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但分布不平衡的FDI也加剧了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失衡。我国应继续大力吸引FDI以加快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把部分FDI引向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应采取措施积极引进FDI以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从而逐步缩小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10.
1992—2011年间,我国区域内的差距是扩大的,而区域间的差距是缩小的,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呈收敛趋势。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因素:技术效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政府干预的制度环境,然后是资本投入。而人力资本的影响又超过了物质资本。  相似文献   

11.
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转型相联系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将会愈来愈尖锐地表现出来。加入WTO后的我国,将进入一个更加开放、竞争更为激烈的经济发展阶段,伴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急剧变化,技术进步将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将会越来越强。由于外部竞争的加剧,一部分隐蔽性失业会转变为显性失业。客观现实要求必须开拓就业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2.
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沿着区域均衡-区域非均衡-区域统筹协调路径不断演进.研究表明,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效应是显著的, 它的制定实施和调整加速了我国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 使区域经济利益意识得到认同和强化, 也使城市群经济发展成为我国区域经济最主要的载体.但结果也显示, 平衡和缩小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政策目标没能完全实现, 由此认为坚持和发展市场导向区域经济政策工具, 建立健全城市群区域经济政策, 制定和完善区域经济利益分享与补偿政策将成为我国未来区域经济政策调整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13.
现代物流业不仅是各产业部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而且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我国物流业的现状来看,依然还处于初级阶段,物流成本高、物流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及物流供需不平衡等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研究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对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与问题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我国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总体区域差距呈倒N型变化;1978—2010年间人均GDP基尼系数在0.268~0.356范围内变动,但由于缺乏成熟的人均GDP基尼系数判别标准,其是否处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有待进一步研究。从基尼系数差异分解的结果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受到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经济差距的影响,且这些差距大部分来自于东西部与东中部之间,东部地区内部各省份间差距较大,因此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来源于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内部各省份间,这将为今后国家制定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显著,区域发展差距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更是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尽管地区间发展速度差距趋于缩小,但区域发展绝对差距仍然较大,不平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应该说,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不能企望地区间发展没有差距,但是,如果区域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区域发展长期不协调,必将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产生严重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并逐步解决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区域经济差距过大是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阻碍.智能化作为新兴技术的主要代表,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整体宏观经济发展质量均具有重大影响.基于2012-2018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经济收敛模型研究智能化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结果 表明:智能化可推动区域...  相似文献   

17.
在西北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其基尼系数也在发生波动,总的趋势较平稳,但稳中略有下降。以基尼系数和泰尔熵指数为分析工具研究发现,该地区农村居民的组间收入差距在总差距中占主导因素。因此,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收入差距,应是政府当前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技术进步路径演变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伴随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式转变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主线,而技术进步与创新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围绕技术创新能力,本文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路径演变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技术能力、技术知识积累、市场化程度、经济基础条件等因素对技术进步路径演变影响较强,技术进步路径存在一定依赖性,但不显著;不同技术进步方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与技术引进相比,自主研发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程度最大、显著性水平最高;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显著影响,尤其是核心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影响更加显著。为此,应不断优化技术进步路径,提高技术知识的累积效应,加快技术进步转型,凸显技术创新功能,发挥自主创新作用,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上世纪末我国开始实施系列均衡发展战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但目前东中西部经济差距仍然较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条件趋同”假说前提下,借鉴Solow-Swan经济增长模型和WRM经济趋同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经济增长p趋同模型.分析发现2000-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β趋同,物质资本储蓄率、人力资本储蓄率和R&D资本储蓄率的提升对我国经济增长条件β趋同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加大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入能有效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发展的两个标志性变量.而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又具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可以通过引发技术进步和带动生产要素转移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可以通过自发演化和政府推动的途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于我国来说,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是当前需要迫切实现的目标,而在这二者中间,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又是需要我们着力探索的.立足于生产要素转移和技术进步相结合以及转移生产要素和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是我国正确处理这二者关系的重要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