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伦理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表现出越来越巨大的价值。当前,生态文化建设中凸现的生态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地区、国家之间的不平等问题,代际之间不平等问题和人、生命、自然之间的不平等问题。就构建社会主义生态伦理文化而言,必须加强生态道德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生态伦理道德的核心、生态伦理道德的原则、生态伦理道德的主要规范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生态道德能力是促使人们的生态道德活动,从精神世界顺利转化为物质世界所必须具有的心理特征,它具有思维和实践的双重属性,包含生态道德认知能力、生态道德判断能力、生态道德决策能力、生态道德践行能力和生态道德创新能力等多种要素。生态道德能力的提高,对生态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生态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道德建设要依赖一定的内外部体制机制来开展,因此,健全生态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是有效推进生态道德建设实践的重要举措。当前,优化生态道德建设的体制机制,就内部而言就是要推进生态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就外部而言.一是要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领导和组织体制;二是要完善生态道德建设的管理制度;三是要加强生态道德实践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道德的自律属性.生态道德建设除了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法制、行政和经济强制手段来推行外,更主要的是要靠社会舆论的力量,要营造出一种有利于推动生态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氛围,包括人文舆论氛围、经济环境氛围和政治环境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将生态道德建设顺利地引向深入,引向更广阔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生态道德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指向和外延要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除受自身发展规律和发展要求制约外,还受体制因素、法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人文舆论因素等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就我国当前社会环境发展状况而言.推进生态道德建设必须着力构建和完善生态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法制保障以及社会氛围保障。从而为推进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约束和生态道德实践等建设活动提供坚实、良性的环境支撑。  相似文献   

6.
生态道德实践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在整个人类生态道德生活、生态道德现象中具有基础地位。它具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客观性等重要特征,它包括生态道德行为、生态道德评价、生态道德教育和生态道德修养等四种基本类型。同时,生态道德实践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广泛的适用空间,它存在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不同生活领域,并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它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道德知识是人们在客观实践过程中,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的,对于大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认识,是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生态道德知识通过历史传承、教育传授、实践经验等方式获得,具有控制性、情境性、发展性的特点。实现生态道德知识的内化,将外在的生态道德知识,转化为人类自身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认识,是提高社会成员个体和整个社会的生态道德水平,推进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生态道德意识是规范人们生态行为的思想基础,它既包括人们对生态道德规范的认知程序,也包括人们以生态道德来规范生态行为的能力,是生态意识的道德基础。作为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需要积极树立人们的生态道德观念、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情感、增强人们的生态道德意志。  相似文献   

9.
郑逸芳  林儒卿  周蓓 《科技和产业》2011,11(10):151-153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不仅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更是生态文明的道德基础和精神动力。本文探讨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生态道德建设的客观意义,总结了福建省生态道德建设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充分发挥生态道德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作用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态道德评价是社会生态道德活动的重要环节,它既是社会生态道德状况的一种明显标志.又对社会生态道德活动状况产生着重要影响。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道德新秩序,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对生态道德评价的内涵、功能及其标准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徐中顺 《魅力中国》2010,(3):180-181
生态道德是在二十世纪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体系。实施社会的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生态道德的研究、教育和实践。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现在初中生的生态道德状况不容乐观。本文结合道德品质培养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何军民 《新西部(上)》2009,(5):138-138,136
生态美学的存在论审美观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进行生态教育和审美教育,树立起生态美学的审美观,使人自身的存在成为一种审美存在,那么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就会成为一种现实存在。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生态道德建设不仅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国古代丰硕的生态道德思想渊源、西方近现代生态伦理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所富含的生态思想都是当代中国开展生态道德建设的有益借鉴。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不能盲目地,一概地,不假思索地对其加以吸收,而必须本着科学的辨证的方法和眼光去看待和利用这些人类的生态智慧成果。  相似文献   

14.
一、生态道德与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指与对自然生态茫然无知的蒙昧状态相对应的一种教化状态,是人们在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积极成果的总和。生态道德是人们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所持有和遵循的责任意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总和。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法制对于社会生活的规范和调控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必须与生态法制建设相结合.要积极发挥法制化对生态道德规范的确立作用,对生态道德实践的维护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态道德环境的建设作用。未来,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立法,严格生态执法,加强生态司法,为生态道德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使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越来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何摆脱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己成为当今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正是以这样一种跨越时空的恢宏视角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和道德评价.因此,关于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研究将对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校在旅游风景区生态安全建设中的教育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产业的迅速增长带来了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负面影响,其中原因既与自身的生态环境脆弱有关,同时也受人为破坏的影响,而在人为因素中,除了技术、管理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人们缺乏必要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责任感所致。因此,加强教育,特别是旅游生态伦理教育是进行旅游生态安全建设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保护环境,教育为本。教育是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关键。生态道德教育对于改变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责任,树立正确的自然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势必成为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环境保护的实践、生态文明的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推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开展生态道德理论研究是科学推进生态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理论界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是也还存在着思维模式单一,理论创新较少,应用操作性不强等短板。要进一步系统开展生态道德理论研究,必须加强生态道德学科建设,以相关学科发展促进理论研究进步。面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未来加强生态道德理论研究要朝着加强、加速和加深对生态道德理论自身发展状况、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和发展机制的研究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20.
生态哲学文化产生于人们对当代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作为一种世界观,生态哲学超越了机械论世界观,将传统哲学范式引向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世界观。包含着生态哲学本体论、生态认识论、生态方法论以及生态价值论的生态哲学文化,为人类观察、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生态哲学文化是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哲学基础。只有科学把握生态哲学文化的要义,才能为实现生态时代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