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督,是保证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完善、健全国有资产经营体制的必然需要。在我国,多年的历史经验表明,再好的制度,若缺乏有效的监督,也将导致可怕的恶果。十六大报告对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路、新的体制和新的举措,确立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总体框架。2003年3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5月27日《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以及11月25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的出台,标志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改革进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的战略决策。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第一,政资职责分开。成立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职责相分离,国资监管机构成为国有资产的唯一出资人代表,政府其他部门今后不再履行出资人的职责,改变了过去“多龙治水”的局面。第二,权利责任对应。国资监管机构实行“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张鸿 《发展研究》2004,(12):47-48
国有资产是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国有企业是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经济风险的可靠力量。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国有经济有能力当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生力军。当前,深化福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发挥国有经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安全保障作用、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合力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晓燕 《现代财经》2004,24(1):26-29
国有资产是我国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物质基础,因此监督管理好国有资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有其必然性,探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新框架的构建则是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课题。  相似文献   

5.
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环节和决定因素.也是多年困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难题。党的十六大在总结各地实践和多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框架和改革方向。随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实现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需在改革实践中进行进一步创新,即由对国有资产产权的“分级所有”,转向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分级所有”,进而由传统“大一统的国有制”转变为“多层次社会主义公有制”。  相似文献   

7.
丁玉芳 《经济师》2010,(9):250-250
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意义非常重大。只有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才能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可以从建立"五个机制"入手,即建立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机制,建立清查登记管理机制,建立运用环节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8.
依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分别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授权,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依法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企业国有资产较少的设区的市、自治州,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不单独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9.
《当代经济》2004,(3):5-6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体制和机构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记者从2004年2月召开的“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国务院国资委建立一年来,国资监管工作起步扎实,开局良好。  相似文献   

10.
浅议《企业国有资产法》的缺憾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梅 《经济师》2009,(9):63-64
刚刚出台的《企业国有资产法》实现了我国依法监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目标,但由于立法范围不包括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导致大量的国有资产的监管没有法律依据;由于政府部门改革仍未完成,导致没有彻底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的目标;由于国有企业信息公开没有具体要求,导致社会公众监督可能流于形式。这些问题不尽快立法解决,仍将严重威胁到国有资产的完整与安全。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公有制企业的注销、撤销、合并、强令兼并、出售、分立或者改变企业隶属关系等公权力行为,我国目前不仅缺乏行政诉讼方面的立法制约,就是已经有的法律法规,《全面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等,对之的约束也是软弱无力的。而要让这些法律法规对涉及公有制企业的上述公权力行为的约束变得坚强有力起来,笔者认为,将之纳入行政诉讼固然有必要,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进行行政程序立法;如果没有行政程序立法,就是将上述问题纳入了行政诉讼,也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12.
EVA: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中,确立科学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和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者激动机制是两项基础性工作。本文引入EVA(经济增加值)概念,认为基于EVA建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更能真实地反映国有资产的经营业绩;根据EVA思想设计经营者激励机制,对解决国有资产委托——代理问题更有实质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医院财务制度》、《内控规定》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为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医院应当根据各类资产的性质,加强各类资产管理。由于固定资产在医院资产总额中占有相当规模的比重,医院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性质及目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现状,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内控制度,进一步提升医院资产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新成立的国资委如何有效地“管事管资产”,又避免把企业管死,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突出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应当摒弃由出资人直接管理企业重大事项的落后观念,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经济管理思想的最新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5.
1.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宏观调控职能需要明确和进一步强化。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宏观调控职能,就是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把更多的精力转到国有资产监管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研究与制定工作,转到国有资产的存量和增量的调整,转向如何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和前导性作用,转到配合其他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运用直接宏观调控方式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而不是深陷国有企业的各项具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初步建立,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就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而在诸多经济监管方法中,基于财务会计资料的会计监管是其核心内容,离开会计监管,经济监管就难以落到实处,因此,会计监管在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会计监管的相关问题作以浅述。  相似文献   

17.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应分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贯彻渐变稳定逐步转轨的方法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创举。其目的是寻找新型的公有制形态与市场经济相对接的桥梁。文章详细阐述了构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意义,并就体系的具体框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资讯     
《新经济导刊》2011,(7):6-12
头条国务院国资委加强央企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国务院国资委于6月24日发布《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加强央企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范境外企业经营行为,维护境外国有资产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该办法自7月1日起施行。《办法》首先特别对央企境外金融衍生业务做出规范,要求央企应当加强境外金融衍生业务的统一管理,规定年度交易量、交易权限和交易流程等重要事项。从事境外期货、  相似文献   

19.
《当代经济》2005,(1):9
一是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抓紧组建和完善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抓紧研究制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中央企业授权经营管理、国有企业监事会条例(修订)、重要子企业重大事项管理等法规规章,积极参与国有资产法,公司法,破产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完善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任期目标考核体系和薪酬分配制度,完善和改进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制度。  相似文献   

20.
十六大以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行了创新,国资委成为国有资本出资入的唯一代表,统一行使国有资本出资人的各项权能。当前大部分地方开始采用“国资委——国有资本运营主体——国有资本投资企业”这种“三层次”监管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但国资监管和运营主体的责任及其监督机制没有相应到位。因此,应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体系,据以强化对国资监管和运营主体的责任约束,并实行信息透明公开等强化监督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才能深化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