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淮南子》(约公元前二世纪)卷二十“泰族训”中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话:“离先稻熟,而农夫耨之,不以小利伤大获也”。“离”是什么植物?由于注释的版本不同,后人的理解发生了歧异,流行的东汉高诱注说:“离与稻相似,耨之为其少实”。这里只指出离是与稻相似的植物,仍嫌不明确。另一种“许慎”的注释①,比高诱注多出了几个字:“稻米随而生者为离,与稻相似,耨之为其少实”。这其中的“随”字不可解,据近人吴承仕的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江南素称“鱼米之乡”,粮食生产以稻作为主。历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种稻实践,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遗产。清代李彦章所编撰的《江南催耕课稻编》(以下简称《课稻编》)就是一部总结水稻生产尤其是提倡种早稻、推广双季稻生产经验的专著。关于双季稻,早在公元三、四世纪时文献中就有记载,西晋左思的《吴都赋》中有“国税再熟之稻”之句,说明三国时代的吴国即今江苏一带已有“再熟”稻,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到清代,双季稻面积仍有所增加,但在长江下游,尤其自嘉庆九年(1804)发生水灾以后,农民习惯种植一麦一稻,致使生活贫困。因为江苏“户口最繁,粮赋苛重”,改  相似文献   

3.
姚桂峰 《农家之友》2009,(19):33-33,39
盘锦市是一个淡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地区,水稻生产需水量非常大,晚育晚插技术是在选用中熟品种的前提下,实行晚育苗晚插秧稻的栽培方式,缩短水稻本田生长期,使插秧期尽量与雨季接近,减少断水时间长带来的风险,增加水稻生产的安全性,确保在干旱缺水年份能种上稻、种好稻。  相似文献   

4.
惠阳地区属丘陵区。过去耕作制度不够合理,水田长期水耕,旱地长期早耕,用田不养田,加上山洪冲刷,水土流失大,土质浅、瘦、沙,有机质缺乏,粮、油作物产量很低。1965年开展花生与水稻轮作,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十年浩劫,砍了水旱轮作。七十年代搞稻稻稻、稻稻麦等的三熟制,地力消耗过大,粮食增产幅度不大,有些地方甚至减产,油料生产则明显下降。近两年来,全区大力恢复和发展了水旱轮作制,在田多、劳动力少的低产区恢复花稻和稻花二熟轮作制;在田少、劳动力多的中、高产区发展花稻麦、花稻薯(甘薯或马铃薯)、稻花麦等形式的三熟水旱轮作制,又促进了粮油生  相似文献   

5.
倪松  史万震 《现代食品》2023,(16):115-117+191
猪肥肉是缔子中重要的润化剂,在餐饮生产中通常采用生猪肥膘,忽视了熟猪肥肉的运用。本文通过从缔子对原料的选择、油脂在缔子中的作用、熟肥肉特性、熟肥肉运用4个方面进行理论性分析,并通过菜例实证,得出结论:熟肥肉泥一般适合细软缔、细嫩缔运用;熟肥肉颗粒一般适合粗软缔、粗嫩缔运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早期历史文献上,是没有“双季稻”而只有“再熟稻”的名词的。当时所说的再熟稻,就是现在一般所称的再生稻,后来,它却又包括了其它形式的双季稻在内。在不谙水稻生理和生物学特性的上古时期,对收刈后的稻茬上复萌、重华、再实,往往感到惊奇而列之为异物或瑞兆。如东汉杨孚《异物志》、三国吴、沈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和南北朝《宋书·符瑞志》等有关再熟稻的记载,就反映了这一情况。这表明我们现在的各种形式双季稻,其始是受启于水稻的自然再熟,并首先在利用再生稻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双季稻的出现与发展,不只是我国水稻栽培技术上的一大进步,而且在我国农业经济史上,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对于增加粮食产量、提前荐新以及充分利用农业资  相似文献   

7.
滁县地区位于皖东江淮之间,土地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丘陵占64.9%,山区占23.7%,圩区占5.5%,平原占3.5%,湖泊占2.4%。该区五十年代的耕作制度是麦稻两熟,粮食为主,经济作物甚少。六十年代稻谷减少,豆杂增加,基本属“麦杂型”的耕作制度。七十年代提出了“一麦加‘三早”的战略方针,实行四稻混栽的“多稻型”耕作制度。1979年以后,初步形成了以麦稻、油稻两熟为主的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水稻直播栽培一般在气候寒冷、稻作生长季节短、田多劳力少的地区采用。直播稻比移栽稻平均增产1095%左右。一、直播稻的生育特点1有较强的根系,适土性较强直播稻播种较浅,土壤中的氧气较多,有利于根系发育生长和提高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率,后期熟色好...  相似文献   

9.
《农民科技培训》2011,(3):29-29
品种来源:原名“徐91069”,属中熟中粳稻品种,由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以镇稻88/台湾稻C杂交,于1999年育成。 审定情况:2003年江苏省审定 审定编号:苏审稻200306  相似文献   

10.
淮稻11号审定编号:苏审稻200805,“原名“淮276”,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淮稻9号经系统选育,于2004年育成,属中熟中粳稻品种。适宜江苏省淮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11.
徐晓望 《中国农史》1999,18(1):10-15
福建是中国双季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早在宋代,福建即有“两熟潮田世所无”的说法,但其种植范围一直未弄清楚。本文查证了数十种罕见的福建宋明方志,考证了宋明时期福建双季稻的种植范围与稻麦复种问题。指出古代福建种植双季稻的主要是漳州府、泉州府、汀州府,与福州府、兴化府的沿海地区。这一时期福建粮食最高产量出现在稻-稻-麦三季复种地区.  相似文献   

12.
1984年以来,江西省九江市农科所通过几年的试验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了一种粮经搭配、水旱合理轮作套种的油—瓜—稻,一年三熟高产高效水田新型耕作制度。这种栽培方式,在市农科所及周围各乡推广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一、技术分析 1.提高了地力。通过油—瓜—稻水田三熟制栽培,土层深厚了,地力均匀了。过去的中低产田被初步改造成高产稳产农田。据  相似文献   

13.
一、江苏双季稻的始期问题历史上对江苏双季稻的起始,说法不一,如清朝林则徐、李彦章、程瑶田等,据左思《吴都赋》“国税再熟之稻”,认为江苏双季稻最初种植于三国东吴。有的据山谦之《南徐州记》“民种稻则溉热水,一年再熟”,称最早记之于南北朝的宋。笔者研究,在无其它资料能够证实上述说法之前,最好还是暂定起始于唐比较稳妥;即使是唐,江苏双季稻的种  相似文献   

14.
正秋风起,稻子熟。在东兰县金色的稻田里,农民们跨着背篓,却弯腰穿行在一条条紫色的"田埂"上。不错,他们在收割著名的"墨稻(又称墨米)"。据统计,东兰县今年的墨稻大约500多吨。东兰"墨稻"是高寒山区野生墨谷经农家长期选育而成的珍稀稻种,是全国有名的六大珍米之一,古代宫廷把墨米列为首选贡米。2016年3月东兰墨米被  相似文献   

15.
《江苏农村经济》2014,(8):36-37
泗稻785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迂农科所以(盐99~1/华粳2号)Fl//(盐99~1/泗稻785)Fl杂交,于2008年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中熟中粳稻新品种,2013年5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委见会中定(审定编号:苏审稻201309)。  相似文献   

16.
巩固和发展壮大现有的优势农业项目,促进农民增收.目前通州市二甲镇传统的"上熟油菜下熟稻"的低效轮作制度占的比重很大.今后几年内,一方面要着重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择优发展效益高收入高的项目;另一方面鼓励农民从家庭经营的小圈子里走出来,走集约化经营之路.  相似文献   

17.
正农田耕作制度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农业当年生产效益和长远生产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实行科学的耕作制度,既能保证当前粮食生产产量,又能保持粮食生产可持续能力,是农业生产生态的重要策略。一、耕作制度与田力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是一年一熟制,现在的"麦一稻"两熟制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上世纪60年代前,本地区一直实行"绿肥—水稻"一年一熟的"肥—稻"耕作制;50年代初开始推广"麦—稻"或"稻一稻"两熟制;60年代末开始推广  相似文献   

18.
连粳7号是连云港市农科院以01—65—3(镇稻88×粳8415)/(中粳川-2×武育粳3号)复合杂交育成的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系。2006年参加江苏省中粳预试,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中熟中粳区试。品种权保护公告号CN004564E。  相似文献   

19.
莲田直播晚稻两熟制的技术经济效益谭金石,魏月明随着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莲乡广昌县白莲生产稳定发展。全县年种植面积8万亩左右,约占总耕地面积的37%,但是,莲稻争地的矛盾比较突出。为了探讨莲稻双发展的新途径,我县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一道,实施莲田...  相似文献   

20.
莲田直播晚稻两熟制的技术经济效益江西省广昌县农牧渔业局谭金石广昌县甘竹镇农技站魏月明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莲乡──广昌县白莲生产稳定发展,年种植面积8万亩左右,约占总耕地面积的37%。但是,莲稻争地的矛盾比较突出,为了探讨莲稻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