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纳赛尔是埃及和阿拉伯世界著名的政治家、领袖,阿拉伯—以色列矛盾是中东的痼疾,1967年爆发的第三次中东战争是二者最后的重要结合点.战前,很大程度上由于纳赛尔的失误导致了阿拉伯国家的惨败,而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失败也对纳赛尔本人及其内外战略造成了直接的冲击,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阿拉伯经济与社会发展基金(ARAB FUNDS FOR ECONOMIC AND DEVELOPMENT-AFED,以下简称"阿拉伯发展基金"),总部设在科威特,是根据阿拉伯联盟经济理事会的决定,于1973年4月在科威特正式成立,开始活动的.它是一个以中东地区阿拉伯产油国为主要股金筹集国的泛阿拉伯国际金融机构,自成立以来,其业务有了较大发展.许多国际性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阿拉伯非洲经济发展银行、石油输出国组织基金、科威特发展基金、沙特阿拉伯基金及阿布扎比发展基金等都从该组  相似文献   

3.
以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与以世界最大石油输出国沙特阿拉伯为首的中东产油国家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强强抗衡”,成为上世纪70年代以后30年间石油地缘政治的主旋律;进入本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之後,由于世界石油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凸显,各国都将石油保障纳入国家发展安全战略.世界石油地缘政治主旋律呈现“多元化”态势。世界石油地缘政治多元化主要表现在石油输出多元化、石油需求多元化和石油资本多元化。世界石油地缘政治的多元化,引发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的大调整。这一大调整不仅体现在俄罗斯、中亚和西非等新石油储产中心的开辟,还涉及需求结构调整、供应结构调整、资本结构调整等石油领域的方方面面,是包括需求激增的拉动、供应风险的激励、美国石油霸权战略的催化、各国政府的推动和新技术的保障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时间持续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前所未有的。石油地缘政治多元化的阻力主要来自美国,因为美国将控制石油资源作为其全球霸权战略的核心内容,将控制伊拉克作为制服中东产油国家的“石油王牌”,并且以种种借口遏制其他大国获取石油资源。但是,世界走向多极化是大势所趋.封美国石油霸权的制衡是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共同意愿,石油地缘政治多元化将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和深化,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益增多,讲阿拉伯语的人才俨然成为我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之桥.新疆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在"一带一路"的构建和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阿拉伯语在新疆高校、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5.
以色列虽地处富产石油的中东,常规能源却极其匮乏。但以色列在能源匮乏与周边阿拉伯国家敌视的"夹缝"中,通过发展多元化能源创新战略,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本文从以色列能源发展历程、特点和趋势等方面分析了其多元化能源创新战略,寻找我国能源创新战略发展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6.
也门概况1994年南北也门战争后,成立了也门共和国。面积55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700万,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英语为通用外语,信奉伊斯兰教,首都是萨那。也门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扼地中海与印度洋之要塞,也是连结非洲与中东、西亚国家的必经之...  相似文献   

7.
印度的对外能源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经济高速发展,因受国内能源产量的制约,石油需求缺口不断扩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印度加强了与中东、中亚、俄罗斯、中国、美国、拉美及非洲的能源合作。  相似文献   

8.
7月14日,伊拉克人民發动了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扶植、豢养的哈希姆封建王朝,粉碎了帝国主义在伊拉克的殖民統治,打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綫和战爭部署,切断了帝国主义統治中东的脊骨,标誌着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新的高漲。但是,美英殖民主义者是不甘心失敗的,它們要在中东作瘋狂的垂死掙扎,悍然發动了武裝侵略,妄圖鎮压中东各国日益高漲的民族独立运动。美英帝国主义的瘋狂行为不仅因为中东具有地理上和战略上的重  相似文献   

9.
《经济导刊》2006,(12):6-7
沙特阿拉伯投资总局(SAGIA)总裁兼董事长阿姆鲁在2006年11月初召开的“中东-中国商业论坛”上,透露了全球资本在沙特的投资情况,以及沙特希望与中国共同发展经济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中东地区历来是美国对外军事和经济援助的重点,几乎占美国整个对外援助总额的一半。最近,美国国务院宣布,1988年度美国将为从毛里塔尼亚到巴基斯坦的17个中东国家安排大约65.1亿美元的援助金额。在美国对中东地区的援助中,以色列和埃及一向置于最突出的地位。1988年度,美国一度削减了对中东的援助总额,这两个国家的受援额却没有受到损失,两个国家共得到51.1675亿美元(以色列30亿美元,埃及21.1675亿美元),占美国对中东援助总额的78.5%。而其它国家的受援额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继2008年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世人瞩目,竞相关注.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再到"中国模式"之讨论不绝于耳;尤其是中国经济学界关于"硬着陆"与"软着陆"的讨论,派生出了垄断与竞争之辩、特权与权利之争、寻租体制与公平竞争的矛盾等问题;由此也衍生出一系列左右之别、革命与改革之比较、民主与民生之关系的论辩.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暴露了家庭经济的发展与资本积累之间的矛盾。根据积累理论,通过制度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可以揭示家庭经济恶化与资本积累之间的历史关联。资本积累的良性运转必须以家庭消费支出的不断增长为前提,但是政府却仅为之提供了十分有限的保障,在前所未有的债务负担下,家庭经济恶化就成为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3.
2012年6月,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2011能源统计年鉴报告》,同期,该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出版题为“2011年的能源发展:断裂与延续”的分析报告,该报告根据年鉴的统计数据,对2011年全球能源发展进行了述评,认为全球能源发展在2011年遭遇了众多突发因素,包括中东阿拉伯之春、利比亚战争、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巴西作物减产、印度季风增强等,从而造成部分地区和部分能源品种供应的中断和下滑,给世界能源供应带来“断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地域视角出发,探讨了中东革命爆发并席卷全球的历史背景及深层原因,以此对欧美中心主义进行批判的同时,提出了“新市民革命”的理论构想.关于近年以中东地区为中心爆发的市民起义和政变,多数讨论都仅将其定位为各国的“民主化”进程,而忽视了隐藏在“阿拉伯之春”和“中东民主化”等语词背后的欧美霸权主义,更未理解市民起义潮流中追求自由、平等及同胞爱的真正内涵.对此,本文从反恐战争及巴勒斯坦问题的历史处理等世界史角度切入,揭示出中东革命对殖民地主义和种族主义横行,欧美霸权一手操纵的国际秩序的强烈控诉.本文主张人们应该从这场革命中认清新社会和新世界变革的契机,包括其中蕴含的全新的普遍性变革主体.这就是尊重多样性,以追求人的尊严、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多元和谐统一为目标的“新市民革命”.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非洲经济发展阿拉伯银行的第十一个年头。十年以前,沙特阿拉伯、利比亚、科威特、伊拉克、阿联酋、卡塔尔、阿尔及利亚及中东产油国,为帮助贫穷的非洲国家发展其民族经济专门集资,成立了非洲经济发展阿拉伯银行,其总部设在苏丹的喀土穆。现任行长为突尼斯人施德里·阿亚利博士。非洲经济发展阿拉伯银行在1975年成立时仅有资本2.31亿美元,现资本总额已猛增到10.48亿美元,增长了3.5倍。如今主要的  相似文献   

16.
美国在海外的基地约有50个,其中德国14个、日本8个、韩国8个.控制德国就控制了欧洲,控制了日韩就掌控了亚洲,控制了土耳其、沙特、伊拉克就钳制了中东.从目前的局势来看,美军仍未能控制中亚地区:阿富汗局势前景未定,中亚基地充满变数.不过,不惜血本的策略,让美国人暂时保住了插进中亚地区的"楔子"-吉尔吉斯斯坦的马纳斯美国空军基地.尽管站稳脚跟尚需更多的角力和金元,但美军在中亚、南亚、中东、东南亚、东北亚陆上"战略珍珠链"已初见雏形.  相似文献   

17.
张璐  肖健 《经济研究导刊》2011,(3):245+248-245,248
自美军战斗部队于8月31日全部撤出伊拉克后,伊拉克的安全、政治形势并未如美国之愿平稳过渡,伊拉克依然是一个充满忧患的烂摊子。回顾美国标榜民主,号称帮助伊拉克人民推翻萨达姆强权政治,提倡在中东社会开"宽容"和"尊重妇女"之风,不难看出美国人观念中的"使命"感是其要求或强迫其他国家接受美国的政治发展模式这种做法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以来英国为改善其印度和亚洲殖民与本土联系的不便,于是盯上了中东"大门的钥匙"巴勒斯坦。为保证此地落入其手,英国通过诱惑阿犹建国帮其实现目标。他这种相互矛盾的允诺一直持续在他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中,其间虽经过调整但充其量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旧把戏。英国所做一切的真正目的是建立自己在中东的持久的控制。他没有想过实现对阿犹的允诺,其对巴勒斯坦的占领实质上就是为达到对中东垄断的统治以阻止英国以外的势力进驻中东。但是英国的"良苦用心"未换来巴勒斯坦的和平与安宁,最终英国只好在中东黯然收场。  相似文献   

19.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也是中国与中东产能合作的重要构成。中东地区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开展国际合作较早的地区之一,中国与中东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有着良好的基础和经验。本文在分析中东基础设施领域存在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国与中东基础设施领域的主要合作模式,分析当前中国拓展中东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根据中东国家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特点,提出中国企业未来拓展中东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提升市场占有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美国发生的"占领华尔街"的示威游行,还是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就业问题,无论是欧洲的罢工浪潮,还是新兴市场国家愈演愈烈的劳资矛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组织和很多国家采取的货币金融政策不仅没有收到预期的积极效果,反而增加了失业率,加大了贫富差距,激化了很多社会矛盾。这引发我们的思考:国际货币金融政策对我国的劳工利益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货币金融政策的目标仅集中在刺激经济增长上是否有局限性呢?是否在货币金融政策制定时应该考虑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和谐呢?文章通过对次贷危机以后,国家货币金融政策与劳工利益的关系分析,提出货币金融政策制定时应该考虑劳工的利益的观点,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