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度独立以来,历届政府都将实现大国目标奉为政策"圭臬",致力于理念与认知调适、战略与政策设定、宣传与实操匡定。就后尼赫鲁时期而言,印度对实现大国目标的新认知是:发展军事实力是强大后盾、独霸南亚是现实政策选择、确立印度洋战略是长远考量、倡导"不结盟运动"是谋取国际尊重的利器。基于此认知的印度外交路径和作法是:对南亚邻国推行"印度版门罗主义"、对美苏两大超级大国采取"亲苏疏美"、对亚洲强邻中国实行"敌视加缓和"、对传统友邻非洲国家注重"道义外交"。历史性地透视和客观性评价后尼赫鲁时期的印度对外政策与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印度外交政策演变及对外关系进展,准确评估印度对外关系的前世今生及未来可能走向。  相似文献   

2.
一、印度与海合会经贸关系现状与特征印度与海湾国家有着悠久的经济交往史,来自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商人在印度与欧洲之间的贸易中扮演着"中间商"的角色。冷战期间,印度和海湾国家分属美苏不同阵营,政治关系长期处于相互冷淡甚至有点敌对的状态,经贸合作也相应受到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印度经济的快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印度希望借助国际市场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谋求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发展与经济地位逐年提高的非洲地区和国家的经贸关系,成为印度经贸战略和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印度经贸政策的深刻调整,对非洲市场、资源尤其是能源的迫切需求,印度通过充分利用其地缘经济优势、中小企业强项、与非洲地区组织特殊关系以及"软实力"等资源与手段,与非洲的良性经贸关系逐步建立,国际影响也备受瞩目。管窥和客观评析印度对非洲的经贸策略,裨益于我们对印度与非洲经贸关系发展趋势和可能影响的准确判断,亦裨益于新世纪中非"双赢"经贸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受"和平宪法"制约与日美同盟的影响,战后日本一直以援助作为对非经贸战略的基石。以援助为先导,包括贸易和投资等手段在内的经济外交成为日本对非经贸战略的主要实现形式,而国家利益原则始终贯穿其中。战后初期的日本对非援助战略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色彩,确保日本在非洲的经济利益是对非援助的首要目标。冷战时期,日本对非援助战略中的"新重商主义"特征逐步减弱,地缘政治色彩逐步加强。冷战结束后,在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的多边合作框架下,对非援助战略被纳入了日本的大国外交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经济利益在日本对非经贸战略中的重要性逐渐减弱,而战略和政治利益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5,(9)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领导人的频频出访,我国的外交战略也发生了很大的调整,从"中国版文明观"的提出,到新"义利观"的诠释,从处理周边关系"亲、诚、惠、容"的基本方针,到"中国梦"推动"世界梦"的战略思维,无疑都在重新雕琢我国对外交流的新形象。文章通过阐释我国当前外交战略的新思想、新观念,深入分析其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内在关系,为进一步的文化外交战略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是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旨在打造利益、命运与责任共同体的发展举措。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在复杂的利益关系博弈中占有积极主动的地位,成为新时期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在纵观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历程的基础上,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各主权国家和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举措,提出中国特有的响应机制,为树立良好的国家外交形象和有效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困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冷战即将结束时,为了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最大化地维护国家利益,印度开始实施东向政策,积极发展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关系。湄公河地区地处战略要道,自然资源丰富,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地区安全来看,该地区国家对印度和中国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曾是湄公河地区国家主要的合作者之一,随着近年来印度及其它区域外大国对湄公河地区的介入,使得中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受到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着重阐述印度在东向政策指引下同湄公河地区国家关系的发展历程和合作成效,剖析印度实施东向政策的意图、湄公河地区国家和印度双方在该地区合作的动因,评价其施行效果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双方关系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尽管目前中印两国在湄公河地区是竞争大于合作的态势,但是如果加强中国、印度和湄公河地区国家三方多边的良性互动,推动三方在更多的领域与机制下开展合作,三方合作将会取得"共赢"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受和平宪法制约与日美同盟的影响,战后日本一直以援助作为对非经贸战略的基石。以援助为先导,包括贸易和投资等手段在内的经济外交成为日本对非经贸战略的主要实现形式,而国家利益原则始终贯穿其中。战后初期的日本对非援助战略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色彩,确保日本在非洲的经济利益是对非援助的首要目标。冷战时期,日本对非援助战略中的新重商主义特征逐步减弱,地缘政治色彩逐步加强。冷战结束后,在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的多边合作框架下,对非援助战略被纳入了日本的大国外交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经济利益在日本对非经贸战略中的重要性逐渐减弱,而战略和政治利益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的政治外交的发展进程体现出新保守主义和右倾化的动向.在此背景下,日本不断有学者和政治家提出应修改日本战后"争平宪法",尤其是突破宪法"第九条"的束缚,努力成为"普通国家"或"正常国家".本文拟就通过日本自卫队两次派兵对冷战后日本"普通国家化"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印度虽然不是太平洋沿岸国家,但印度是太平洋地区安全形势的利益攸关方。印度与东盟最近发表的联合声明已经提到了"印度在确保地区和平与稳定、应对海洋问题、确保海上安全和自由航行方面发挥着作用"。印度进入该地区几乎受到了该地区所有国家的欢迎,但中国除外。简单地讲,南海问题已经成了印度战略谋划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的政治外交的发展进程体现出新保守主义和右倾化的动向.在此背景下,日本不断有学者和政治家提出应修改日本战后"争平宪法",尤其是突破宪法"第九条"的束缚,努力成为"普通国家"或"正常国家".本文拟就通过日本自卫队两次派兵对冷战后日本"普通国家化"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科学技术一直是其外交的支撑杠杆。美国和非洲之间科技水平相距甚远,但这并未成为美非之间科技合作的障碍。相反,科技内涵渗透在美非合作的各个方面。从美非关系60多年的历史过程来看,美非科技合作主要渗透于美国对非的援助计划和美非经贸活动之中。特别是2000年以来,科技因素在两者之中的比重愈加突出。美国政府牵头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实施对非科技援助;美国企业通过对非经济合作,促进双边技术合作;美国政府与企业联动,推动双边科技合作,这三者是美国对非科技合作的主要途径。大国博弈非洲的21世纪初期,科技已成为美国在非进行利益争夺的"杀手锏"。未来,美国将会立足于其对非的外交战略布局,通过军事技术、经济技术,特别是新能源技术,加强同非洲国家的科技合作,维护和拓展美国在非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大,我国企业利益也日渐突破传统地理界限向全球范围进行拓展。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经济利益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结构中不可缺少且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在海外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尤其是通过法律手段争取应有和合法权益,涉及到法律、外交、政治等多个方面。政府部门和法律事务所固然可以提供各方  相似文献   

14.
作为沟通帝制国家与"富民"阶层的税收制度,唐中期发生了从以人丁税为主的租庸调向以资产税为主的两税法转变。两税税制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通过改革明确了在国家主导下的"富民—国家"权责利益关系。进入宋代以后,两税税制得以延续,"富民"成为向国家纳赋的主要对象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群体。但占有大量田土的"富民"阶层不断从国家税制漏洞中以各种方式逃避赋税,官府在进行必要弹压的同时,进一步全面推进和深化了唐代以来的税制改革。方田均税和经界法就是宋廷推动的税制改革和厘正与富民关系的重要举措。此番改革结果表明,围绕财赋收益,"富民"与国家进行了反复的博弈,但"富民"阶层并未由此发展成为与帝国对立的异己力量,他们的利益诉求和博弈均被限定在帝国统治规范之内。宋代"富民—国家"关系仍处于以国家为主导、双方共赢互惠的统一体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气候变化谈判中的科技外交进行研究,发现气候变化谈判中的科技外交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成为重要主体,二是国家科技实力影响科技外交,三是科技因素的影响要遵从国家利益等政治因素。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科技外交的发展提出建议,要积极调动民间科学力量,加大投入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科技研发,在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中寻得平衡点。  相似文献   

16.
科技外交是国家创新战略的外显和科技政策的延伸,是国家外交工作的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影响科技外交的诸多因素,从国家利益、外交理念、科技水平、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实力和国家安全等方面,讨论这些因素在什么条件下、在什么程度上影响科技外交,并据此来研究科技外交战略与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印度是亚太地区相邻的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合作潜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经贸关系稳步快速增长,成为中印关系发展道路上的新亮点。通过对90年代以来中印经贸关系发展原因探析及其前景预测,从侧面把握中印关系发展走向,对国家对印外交经贸政策制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印度科技发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反恐仍是全球政治和外交关注的焦点.并左右着大国关系的互动。全球范围内,大国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建立,为全球、地区、多边和双边层次的合作与对话奠定了基础。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仍带动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共同繁荣.达到双赢已成为国家关系中普遍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全球健康外交是公共卫生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外交发展的结合点,是实现良好的全球健康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渠道之一。介绍了全球健康外交的定义和发展进程,从发展、贸易、安全和外交四个方面分析了外交政策与健康的关系,健康已经成为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外交利益的重视可能会影响全球健康目标的实现。中国在SARS后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健康安全机制的建构,在全球、地区、双边层面参与健康外交。研究机构也积极参与全球合作,北京大学参加的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加强了学术合作对政策形成的推动作用。要达到理想的全球健康外交目标还需要健康和外交政策的进一步融合。  相似文献   

20.
环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力量对比正在迅速发生变化。该地区的"权力真空"激励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开始探索在印度洋多边机制中如何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在环印度洋地区处于从地缘政治快速向地缘经济演变的背景下,中国和印度都在不断扩大自己与环印联盟国家的接触与合作,两个国家有可能会相互竞争,特别是将面临在海洋空间、资源、航线、贸易及影响力等方面的竞争。但是,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军事领域,印度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中国进入印度洋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印度必须探索如何从中印关系中获取利益,并在中印合作中保证自己的利益。环印联盟这一多边机制的存在,不仅为中印两国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共享地缘政治的平台,以确保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尊重彼此的权益,并通过相互合作以及创新发展的共赢策略来实现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