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近几年来,"印太"或"印太亚洲"作为一个地缘学概念开始流行起来。到目前为止,"印太"仍然只能算是一种地缘战略构想,或者是一个正在设计之中的地缘战略体系。美国的"印太"地缘战略构想主要关注的是地缘政治安全或者军事安全,而不是该地区的地缘经济整合和经济繁荣。中国在美国"印太"地缘战略构想中处于一种"他者"的地位。美国的"印太"战略构想与本地区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现实之间存在严重错位。在美国的"印太"战略构想中,印度是该战略构想的"关键";但在印度的"印太"概念中,不仅有地缘政治因素,而且也有相当重要的地缘经济内容。东南亚、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国家,更欢迎地缘经济意义上的"印太"概念。包括"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和包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新丝绸之路计划"将推动"印太"地区进入"印太时代"。  相似文献   

2.
环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力量对比正在迅速发生变化。该地区的"权力真空"激励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开始探索在印度洋多边机制中如何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在环印度洋地区处于从地缘政治快速向地缘经济演变的背景下,中国和印度都在不断扩大自己与环印联盟国家的接触与合作,两个国家有可能会相互竞争,特别是将面临在海洋空间、资源、航线、贸易及影响力等方面的竞争。但是,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军事领域,印度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中国进入印度洋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印度必须探索如何从中印关系中获取利益,并在中印合作中保证自己的利益。环印联盟这一多边机制的存在,不仅为中印两国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共享地缘政治的平台,以确保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尊重彼此的权益,并通过相互合作以及创新发展的共赢策略来实现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阐述中国西部能源战略通道的区位及构建任务的基础上,认为通道建设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施能源安全战略的突破口和关键所在,并提出通道构建形成了国际能源合作机制,影响了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具有推进国际能源合作的示范作用,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基于事件分析法的中国与中亚地区地缘关系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区域,更是中国西向出口的第一站,研究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关系对于促进双方合作与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均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事件数据分析法,尝试运用定量手段衡量1992—2015年中国与中亚地区地缘关系的发展与演变,并探讨影响双方地缘关系演变的因素。发现:①地区尺度上,中国与中亚地区地缘关系的演变可划为低速平稳发展、快速发展、全面发展和波动调整四个阶段,双方累计互动147次、月均0.51次,且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安全、能源、文化等领域;②国家尺度上,中国与5个国家互动频繁,但国家间差异显著,其中中乌互动事件最多,而中塔最少;③将双方地缘关系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三个方面,其中,地缘政治是先导性要素、地缘经济是重要因素、地缘文化是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当前正在紧张进行的阿富汗重建工作,对中国的战略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一是由于中国的成长,阿富汗问题变成一个中国必须要面对的大国责任问题;二是阿富汗问题将成为影响中国西部地缘战略安全的核心要素之一,进而可能演化为制约中国成长的因素。鉴于以上因素,要对中国已在参与的阿富汗重建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估,同时要有进一步参与阿富汗重建的战略与计划,包括对有关形势进行认真研判;对自身参与能力进行全面客观评估;处理好几组关系;总结过去的参与方式和手段,寻找更加有效的途径等。  相似文献   

6.
李继东 《经济地理》2008,28(2):250-254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已由地缘政治时代两极化转向区域化、多极化、一体化混合成长互相影响的地缘经济时代。面对严峻的挑战,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构建与整合是实施中国南向战略的关键与前提之一,应高度重视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构建与整合。在地缘上,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构建将对环南海经济圈的经济合作,东亚走廊的形成,珠江大都会带的兴起及点轴开发形成的南向"桥头堡"效应,海洋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完成中国南向地缘经济战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博弈的加剧,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分析了世界主要国际政治矛盾的演变历程,分别从中东、中亚—俄罗斯、亚太、非洲以及拉美等地区阐述了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博弈现状和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战略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卢兵彦 《新经济》2009,(6):58-61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表明中国的崛起已成不争事实。今后的十年是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期。采取什么样的地缘战略拓展中国的战略空间至关重要。东南亚十国位于中国的南方,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区域,这里具有广阔的疆域,稠密的人口,丰富的资源,较为发达的经济。在通道、资源、安全等方面对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有人说,这里应该成为中国的后院。后院之说,盖因东南亚无强国,中国应据为势力范围,在此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此外,华人的广泛分布,中国文化在这个地区的优势,历史上的藩属和封贡关系,也决定了中国有可能在此进行战略投资。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强国林立的周边外交中,南向战略应当成为中国崛起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针。  相似文献   

9.
许源丰  任钢 《生产力研究》2012,(8):179-180,204
"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使俄罗斯经济在取得显著增长的同时也深受"石油诅咒"的困扰。"后危机"时代,面对"荷兰病"的严重威胁,俄罗斯从"资源依赖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已刻不容缓。但是,受制于人力资本不足、资金短缺、路径依赖和外部风险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创新型经济战略"的前景不容乐观。文章试图通过对俄罗斯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背景、路径和前景进行分析,寻求其对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国实施战略东移,将其全球战略重心由欧洲转向亚太,给中国安全环境带来极大变数。在新的安全环境下,我们应以新的建设性思维,把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影响力,向西北、西南两个方向推进,在战略被动中争取战略主动,打破美国战略围堵的企图。中国西部既是东部的纵深腹地和战略大后方,也是战略西出的地缘战略依托。要进一步加快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实施战略西出的同时必须东西兼顾,陆海平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海洋强国战略,并对新形势下的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势力"借尸还魂"保持高度警惕,捍卫国家主权与安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事件数据分析法的中缅地缘关系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缅甸是中国西南邻邦,地处亚洲的"十字路口",是中国从陆上连接印度洋的重要战略通道。中缅关系发展对于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促进中国西南大开发、冲破美国的亚太包围圈及实施新的周边地缘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地理学、国际关系学和地缘政治学等多学科研究视角,采用事件数据分析法,探讨21世纪以来中缅地缘关系的演变过程及演变机理。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中缅关系发展大体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平稳发展、快速发展、全面发展和波动调整。2中缅地缘关系发展每隔五六年出现一次峰值。中缅关系的波峰往往与美缅关系的波谷相继出现,两者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3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是中缅地缘关系演变的驱动力和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2.
中美两国在南美洲的地缘经济格局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趋复杂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认同度日益提高,大国间的地缘经济博弈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和手段。南美洲虽然是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中的"外围地带",但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区位和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拓展方向的战略定位,使其成为中美两国地缘经济博弈的重要地区。文章从投资与贸易两个维度来刻画地缘经济联系的强弱,探讨2000—2015年中美两国在南美洲地缘经济博弈的时空演变和格局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包括:(1)中国与美国对南美洲的经济依赖明显低于南美洲国家对中美两国的经济依赖程度,双边均呈现出不均衡的相互依赖。(2)从时空演进上看,相对于美国,中国在南美洲的地缘经济联系强度的增强呈现出由南向北扩展的趋势,这主要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使得南美洲内部呈现南北差异。(3)中美两国在南美洲地缘经济博弈中,在贸易与投资领域呈现出不同特征,中国侧重于通过投资的方式与美国进行博弈,并从2010年开始在投资方面比美国更具优势,而美国则更加注重保持在南美洲已有的贸易地位。  相似文献   

13.
《经济地理》2021,41(6):1-11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和印度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崛起,对地区乃至全球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印共同周边国家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度"东向战略"的交汇区与重叠区,对中印地缘经济地位提升和中印地缘经济权力空间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构建地缘经济权力模型,解析中印与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权力时空演化格局。结果表明:(1)周边国家均未出现为中印负向敏感区和负向脆弱区,周边国家对中印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国、印度的敏感区和脆弱区整体表现出明显连贯性和持续性,个别年份存在差异。(2)中国与印度对共同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权力均呈上升趋势,中国和印度都成为周边国家地缘经济的重要辐射源,呈现中心—外围的区域扩散趋势。(3)印度对周边国家地缘经济权力弱于中国。(4)中国与印度对周边地缘环境的构建和选择各有侧重,中国深入影响东南亚、中亚,印度则将南亚视为"自家后花园",以缅甸、斯里兰卡为代表的地缘战略区则成为中、印双方地缘经济权力对抗的"前沿阵地"。(5)战略层面上的大国零和博弈,中印双方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彼此把对方看作地缘政治博弈的假想敌,中国、印度地缘经济权力之争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6)敏感性、脆弱性、地缘经济权力均存在一定的国别集聚性和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之争及中国地缘战略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力于地缘政治学与地缘经济学学科之争、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内涵之争。地缘经济学既不从属于也不会取代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对客观世界在时代特征、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国家安全、领土等关键要素上存在不同见解,国家联盟、争夺领域、争夺地域、博弈手段在地缘政治时期和地缘经济时期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殊途同归并有着深刻的互动作用。中国的现实是经济大国正在崛起、区域合作如火如荼地发展,但面临严峻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国地缘战略应以地缘经济为重心,地缘政治为根本。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美矛盾日益加深,如何突破美国的遏制以获得自身的发展成为当前中国地缘战略的核心。在来自美国的共同压力下,提升与地区大国印度的战略合作,并建立一个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合作机构,既有助于突破美国的遏制,又有利于周边环境的安宁稳定,从而对中国在中亚、南亚和东亚的具体战略安排带来积极作用,符合当前中国地缘战略宏观层次上的整体布局。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国家实力的强制性趋于无形化,焦点转向国家权力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其如何转化为实际影响力等问题。关注实体空间扩张和权力争夺的经典地缘政治理论对当今世界地缘政治现实及国际问题的解释力逐步削弱。文章采用新的地缘政治视角——地缘位势及其评价方法——来定量分析国家间的地缘关系,借鉴物理学"位势"概念和国际关系学"地缘重心论"等理论构建地缘位势模型,以中国—中亚为例探讨地缘关系的变化并尝试解释其规律性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以事件数据分析法表达的中国—中亚五国地缘关系来检验地缘位势模型分析的结果,结果一致性良好,地缘位势模型对地缘关系的衡量具有较高拟合度;(2)中国在中亚各国的地缘位势总量都呈逐年上升态势,五国位次几乎没有变动,由大到小分别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从地缘位势变化率来看分为起步(1999—2005年)和快速发展(2005年以后)两个时期;(3)影响中国在中亚地缘位势的因素中,地缘区位是其他地缘要素的基础,地缘利益是发展国家间关系的目的和出发点,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在发展中互相促进、相互制约,这五方面也是我国在与中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亟待处理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7.
2013年12月1-2日,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与印度洋地区共同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昆明世博花园酒店成功举行。来自中国、印度、缅甸、斯里兰卡、日本、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围绕"聚焦国际关系共谋区域合作"的主题展开讨论。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世界大国外交战略的关键时期。在主旨演讲部分,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理事长吴建民大使分析了2013年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条主线单级和多级较量的国际关系主线;两大潮流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潮流以及冷战、对抗、冲突和仇恨的潮流;三个中心欧洲是金融危机的中心,中东和北非是动荡与冲突的中心,亚洲  相似文献   

18.
美国石油安全战略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孝俊 《经济研究导刊》2012,(3):211-212,231
美国一直把石油视作维护国家安全和推行全球霸权战略不可或缺的因素。新时期,在生态因素、石油成本因素、战略层面考虑以及安全利益需要的共同作用下,美国石油正向发展可再生石油、研发替代石油、塑造多元化石油格局方向转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石油也存在石油供需缺口增大、石油依存度高、石油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大等挑战。主要从美国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外交战略、石油运输通道安全战略、国际石油多边合作战略、新石油安全战略五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进行分析;另外,提出了美国石油安全战略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东印度洋地区(东南亚地区和南亚地区)国家大多数是中国的海上近邻,中国—东印度洋沿线国家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举足轻重.中国与东印度洋沿线国家是相互依存度高的重要贸易伙伴,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经济规模GDP、人口总量等是影响双方贸易的因素,运输距离则是阻碍贸易的核心变量,CAFTA作为虚拟变量则促进了双边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家距离与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投资区位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家距离是对外投资区位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文章综合地理、文化、经济、政治、知识、外交和与全球连接等方面的国家距离,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探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距离与中国企业"走出去"区位选择的关系。发现:(1)中国企业对沿线投资设厂的区域差异较大,规模从大到小依次为:东南亚、蒙俄、西亚北非、中亚、南亚、中东欧。(2)综合的国家地缘距离与中国OFDI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3)除全球连接距离对中国OFDI有不显著的正向作用外,其他国家距离都表现为负向作用,其中经济和外交距离的负向作用最显著。文章认为对沿线投资应以国家距离为参考,找准投资着力点,并积极缩小地缘距离,以节约投资成本,克服投资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