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握"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关键在于厘清"开放性"对区域合作的基本要求。对"开放性"的认识应该从整体协调、地缘情结、权力核心以及制度建设四个角度加以考察。准确界定地区主义的"开放性"可以为人们认识东亚地区合作的发展方向提供有益的思考线索。东亚合作的深入发展应得到核心国家的联合推动,应得到机制建设的适当支持,应注入地区身份或者地区认同等观念因素。  相似文献   

2.
东亚开放地区主义的演进与中国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期间传统地区主义在欧洲盛行,尽管亚太地区合作所奉行的“新地区主义”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损害它们的利益。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启动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所奉行的“开放地区主义”的理念,既注重区域内的合作,又强调对区域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开放。它在某种程度上有回归传统地区主义的色彩,但更是新地区主义的超越。这一理念已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普遍现象,对未来国际秩序的建构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与封闭性地区主义、不同,开放性区域组织主张建立一种广泛、非歧视性的合作模式,然而这一模式不可避免地容易导致非成员国免费搭便车现象的出现,并由此带来成员国的福利损失.基于三个代表性国家的古诺博弈模型,本文分析了搭便车问题对开放性区域合作的可能影响.研究发现,尽管加入开放性区域组织能够提高成员国福利水平,然而搭便车现象的外部效应,又使得成员国往往具有退出动机;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加入开放性地区组织能否使得成员国在其他方面(国内企业产出效率提高)获取较高收益.从而抵消搭便车导致的福利损失.  相似文献   

4.
地区化、地区性与地区主义——论东亚地区主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地区化、地区性与地区主义是研究地区合作时的三个核心概念。有必要使用地区性的概念分析东亚的地区性。东亚存在着两种地区化 :以市场为中心的地区化和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地区化。作为一个政治概念 ,东亚地区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国家特征 ,东亚现存各种地区主义之间具有内在的竞争性。东亚地区合作的当务之急是整合已出现的各种地区化进程和多样的地区主义 ,使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地区化和地区主义相互兼容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东亚地区结构 ,使东亚最终获得整合性的地区化和分享性的地区主义。  相似文献   

5.
“新地区主义”: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新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 (EastAsianDevelop mentModel,EADM)面临着巨大挑战 ,东亚经济体的长远发展要求推动EADM的变革 ,提升国际竞争力 ,实现均衡的增长 ,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兴起正是东亚经济体对此变革要求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6.
战后以来,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的途径和方式,其共同特征之一,就是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以主权国家为主体,以“国际”经济关系的密切联系为前提。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并不排除局部经济合作在某些地区蓬勃发展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发展,作为一种新的以地际关系为核心,以各国地区经济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东亚地区进行经济合作的条件。首先,从外部条件来看,第一,“冷战”的…  相似文献   

7.
2008年6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编辑部共同主办的题为"东亚共同体:制度构建与区域认同"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湘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的专家及学者应邀与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与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金熙德分别主持了本次会议。与会学者从国际关系理论以及经济与文化的视角对东亚共同体构建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务实的探讨与交流,现以笔谈的方式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东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 ,目前各经济体间缺乏合作和协调的汇率制度安排已经明显地制约了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以人民币和日元为货币锚的东亚汇率协调机制旨在通过协调东亚各经济体的汇率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 ,在一定时期内将汇率波动维持在有利于各经济体经济稳定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理水平上。由于区域内各经济体缺乏从地区整体利益出发、在互谅互让基础上进行合作与协调的历史与经验 ,决定了该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只能建立较低层次的、松散型的货币合作机制 ,以渐进的方式向高级阶段过渡  相似文献   

9.
新地区主义范式及其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解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新地区主义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兴起的新的一波区域一体化进程,与此相对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也发生了从维纳范式向新地区主义范式的转变。Ethier的一个分析框架指出,区域中的内部国家和(B,E)类型的外部国家是新地区主义进程中的关键因素。据此,东亚新地区主义进程将依循“3”→“3+5”→东亚经济共同体的路径顺次展开。  相似文献   

10.
2013年是中柬友好年,两国关系的愈益成熟与稳健不仅有利于双边合作,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柬友好关系和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近现代以来尤为密切。自1958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至今已有55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愈益成熟与稳健,已巩固和提升  相似文献   

11.
2008年6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编辑部共同主办的题为"东亚共同体:制度构建与区域认同"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湘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的专家及学者应邀与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与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金熙德分别主持了本次会议。与会学者从国际关系理论以及经济与文化的视角对东亚共同体构建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务实的探讨与交流,现以笔谈的方式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60年代起,地区主义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兴起。在长期的地区主义实践中,发展中国家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开放性、经济和安全优先的地区主义发展路径,并且正朝着综合性、多功能、外向型的方向发展。这一路径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地区秩序的双层结构。从地区内部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地区主义的发展有其特有的战略考虑。在政治上,通过对话与协商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平等,维护国内稳定和地区安全;在经济上,通过贸易、金融、货币等政策的协调,来化解内部经济矛盾与冲击。从对外联系看,尽管很多时候外部大国介入地区事务能够增进地区利益,但由于在客观上存在的对外不对称依赖关系,这种介入很可能会成为组建排他性的地区政治经济集团的制约因素。总之,由于地区内的优先政治经济考虑以及对地区外力量的借重与依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发展中国家地区主义难以发展成为欧洲式的政治经济联盟。  相似文献   

13.
地区间主义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区间制度设计在促进合作上的适用性。制度化与论坛化是当前地区间合作中的两种主要形式,这两种制度选择的区别体现在结构平衡、施动方向、互动结果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制度适用性上。作者提出:在制度化的地区间合作中,强势的一方因为缺乏足够的回应或制衡,将导致其倡议和政策制定主要从自身角度出发,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策和举措的适用性。而在论坛化的地区间合作中,平衡和双向的互动以及合作的意愿能够增加最后的政策和举措的适用性。欧盟推动的对非制度化地区间合作与中非合作论坛推动的论坛化地区间合作是当今地区间主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对欧盟与中国的对非地区间合作的比较研究发现,适用性的制度设计应该建立在地区间结构平衡、双向互动和强烈的政治意愿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4.
黄宁 《湖北经济管理》2008,(19):108-110
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相互依赖理论以及"支配—依附"理论,本文研究了能力结构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模型,通过对中国地区能力结构的差异分析和东亚其它国家能力结构的评价,说明东亚经济合作是分层次的,中国参与有利于合作的稳定,日本的参与有利于合作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从长期来看,东亚国家在汇率方面的共同安排仍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仍处于商讨研究阶段,有关东亚汇率长期合作有代表性的、比较可行的主要有四种观点。但从短期来看,尤其是在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东亚急需加强金融信息协调与监控、加快清迈倡议的多边化和东亚外汇储备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东亚区域主义与两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地区内已经有东盟自由贸易区,如何协调与整合地区分散的组织安排,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同时,如何发展东亚区域主义的综合合作内涵,在经济合作发展的同时,增强政治与安全合作,这需要东亚地区国家的共同智慧。  相似文献   

17.
地区间主义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区间制度设计在促进合作上的适用性。制度化与论坛化是当前地区间合作中的两种主要形式,这两种制度选择的区别体现在结构平衡、施动方向、互动结果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制度适用性上。作者提出:在制度化的地区间合作中,强势的一方因为缺乏足够的回应或制衡,将导致其倡议和政策制定主要从自身角度出发,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策和举措的适用性。而在论坛化的地区间合作中,平衡和双向的互动以及合作的意愿能够增加最后的政策和举措的适用性。欧盟推动的对非制度化地区间合作与中非合作论坛推动的论坛化地区间合作是当今地区间主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对欧盟与中国的对非地区间合作的比较研究发现,适用性的制度设计应该建立在地区间结构平衡、双向互动和强烈的政治意愿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8.
并未终结的“东亚模式”——略论“东亚模式”及其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1997年7月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东西方的许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及国际组织的代表对危机的起因发表了大量的评论。许多评论的焦点都是所谓的“东亚模式”的缺陷问题。大多数的评论认为“东亚模式”存在制度上的根本问题,若不从根本上改变“东亚模式”制度,危机就不可能消除。美国学界及政界官员甚至一再宣称,亚洲高增长时代已告终结,东亚奇迹已一去不复返,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已战胜了东亚资本主义模式。东亚要想排除危机,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模仿美国人的优越方式,并且臣眼于美国的霸权地位。[1]东亚危机至今尚…  相似文献   

19.
结构、进程与权力的社会化——中国与东亚地区合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东亚区域化以中小国家为主导,地区大国的迅速崛起与地区多边合作并行发展,呈现出旺盛的活力。现有的结构理论和进程理论难以对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合作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作者提出了一种进程主导型的地区合作模式,或称“过程型建构主义”,试图解决上述问题。“交感而化”是这个模式的核心,亦即通过合作进程吸引大国参与进程并实现渐进式的社会化。进程推动了权力的社会化、孕育合作的规则和规范,并且催生集体认同。进程本身是手段也是目的,而第一次东亚峰会作为个案研究,初步验证了进程主导型模式的作用与局限。  相似文献   

20.
霸权干涉、大国对抗与东亚地区安全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欧洲地区主义从中心到边缘的演进逻辑不同,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进程主要是从边缘到中心。两种地区主义逻辑的不同决定了东亚无法像欧洲那样协调解决霸权干涉和大国对抗两大挑战。东亚要构建欧盟那样的地区安全共同体就必须寻找替代路径。在东亚不能沿袭欧洲路径协调解决两大挑战的情况下,暂时同步搁置或冻结霸权干涉和大国对抗问题,或许是一条现实可行的东亚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