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5 毫秒
1.
近年来,地方政府纷纷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地方金融的管理,弥补金融短板,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然而,地方政府的这种管理却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缺失、职责定位不准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完全适应地方金融业发展的需要,亟待进一步深化其管理体制改革。其中,明确职责则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方金融管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论述省级政府应作为地方金融机构管理主体的基础上,分析了省级政府管理地方金融机构所产生的问题及由此引发的金融风险,提出建立以省级政府为出资主体的地方金融风险处置基金,强化省级政府承担的地方金融机构金融风险处置责任,构建权责对称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提升地方金融管理效果,实现地方经济与地方金融机构的共赢发展,并阐述了金融风险处置基金的资金来源、管理者、保值增值及退出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债务出路问题再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近一段时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急剧膨胀,其隐藏的风险再次引起了决策层和全社会的关注。本篇文章中,作者将就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种类、隐藏的风险、债务成因及其出路进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举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表明,仅仅禁止地方政府举债并不能消除中国许多地方业已存在的政府债务。地方政府负债累累将威胁社会经济的稳定。一种解决方法是。在法律上允许地方政府举债的同时,必须实施一套类似于美国州政府的财政约束规则。为了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公债制度,在允许地方政府举债之前.应首先摸清地方债务家底、明确政府的相关责任:其次是建立地方公债制度,提高财政透明度,构建独立、公乒的信用评估框架,加强财政监督。建立其他旨在减少地方政府财政信息不时称的政府间机构等;最后是分步实施地方公债制度。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金融近30年的发展历史看,地方政府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期以来各个地方政府针对金融领域采取的种种措施,为这种作用增添了重要的注脚。地方政府在中国金融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基于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和中央、地方政府分权等中国金融发展的具体国情,基于现象的观察证明了这种作用的存在。但是地方政府的这种作用似乎还没有得到各方足够而全面的重视,而我们则以此为选择作为研究中国金融发展规律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正>综述: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地方政府一直对地方金融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垂直金融管理体制的演进,地方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受到了诸多制约,影响力明显下降。但地方政府在推动地方金融发展、增强地方金融服务供给和保障金融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意识并没有减弱,通过某种合理的方式加强地方金融管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于是,在"一行三会"的中央垂直管理体系外,地方金融管理的逐步发展成型并强化,其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和维护区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江苏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取得了快速发展,一些准金融机构和组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地方金融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地方政府也更加重视金融业发展,参与金融管理的积极性高涨。当前,地方金融管理也面临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地方金融管理和中央金融管理关系未能理顺、对具体金融业务存在不同程度干预、对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管理不到位、地方金融稳定协调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等。本文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就如何完善地方金融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与金融的关系是一个老话题,曾经,政府与金融机构共同努力,为促进当地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其中的一些弊端也逐步显现,有的甚至已经阻碍了经济与金融的和谐发展,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及后WTO时期发展要求的新型政府与金融的关系,对中国经济金融改革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因而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努力。本期从地方政府金融思维的转变、地方中小银行的发展、地方政府“导演”农信社改革、城市金融生态的评估等多方面分析了地方政府与金融间关系出现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强化地方政府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责任。地方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金融办)虽然不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县域金融机构的增加,地方政府掌握着大量的金融资源和行政权力,县域农行的发展十分需要地方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县域农行应从加快信贷有效投入、积极履行社会义务、加强与政府的沟通联系等几方面入手,争取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实现与社会各方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1.
从国际上看,大多数国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用以解决地方财政不平衡的矛盾。地方公债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地方政府广泛采用的筹资手段,如日本地方政府的公债收入约占全部债务收入的1/3,法国地方政府可自主发行5亿法郎以下的债券。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经济杠杆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是政府管理经济的主要方式之一。地方政府作为经济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层次,一方面要积极配合和实施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保证中央宏观调控权的统一,另一方面要履行自身的宏观调控职责,保障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快速发展。但是,在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地方政府管理区域经济的政策空间较小,政策手段较少,因而,地立税收作为服务于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的政策工具,在地方政府管理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更为突出,作用更为明显,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以税收为主,地方税收也是地方政府引导和规范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主要工具,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应更加注意发挥地方税收的作用,增强运用税收手段管理经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金融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在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了国民经济健康的发展。特别是地方商业银行以及非银行的地方金融机构,如:城信社、农信社、信托投资公司等都为地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试论化解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诸多矛盾及制度转型有效支持不足等因素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对于增强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在化解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上,总体思路应是:有效化解旧债、积极防范不合理新债,同时“开大门、关后门”,允许地方政府为地方公共产品融资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当前,从中央领导到职能部门都非常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但对于什么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一般说来,这是指地方政府为辖区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而建立的融资组织。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其名称多种多样,但融资的主体是地方政府,融资的对象是各种公司,融资的目的是从事公益事业的基本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与地方财政风险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县、乡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比较严重,应当认真解决。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预算,是切实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防范地方财政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预算法》第28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予页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并不健全,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财权划分还不够科学,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在面临艰巨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筹措资金的能力和权力,普遍财力匮乏。于是有些地方政府被迫采取一些非规范的融资方式,形成了大量的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的债务,结果造成地方政府显性和隐性债务剧增,增大了潜在的财政风险。因此,研究我国地方政府举债问题,既有利于完善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又有利于中央对各级政府债务的全面监管,有效避免债务危机和财政风险。本文通过借鉴美国地方公债信用管理经验,对我国地方政府举债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近期国内外都很关注。从地方政府负债额度、风险状况判断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说法。有的持乐观看法,有的持悲观看法,更有甚者因某种目的大肆渲染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唱空地方政府债券,引发了某些市场反应。对于如何看待地方政府债务,提出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19.
论地方政府投资行为规范化陈功,徐益清分税制改革把中央与地方政府各自的收入项目和范围划分得非常清楚,各级地方政府再也不能无限量、无休止地向上伸手要钱,唯一的出路是眼睛向内,抓好地方经济的发展,突出解决好地方财源建设问题。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投入,只有投入...  相似文献   

20.
《湖北财税》2001,(12):28-29
当前,为了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深化金融改革,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方针政策,全国各地全面开展了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清理整顿以及地方金融风险的化解工作。这给各级财政部门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财务监督工作提供了有利时机。因此,各级财政部门要提高认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落实财政部门关于加强金融机构财务监管工作的各项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金融机构资产及财务监督工作体系,促进地方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