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80年代中后期《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下统称TRIPs)的签订,标志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和加强。知识产权地位的提高既是跨国公司长期推动的结果,也为其进一步实施全球知识产权战略创造了条件。从FDI在我国的总体效果看,FDI推动了我国技术进步,国内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现有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层次上,FDI的技术扩散和转移效果不尽如人意。由于我国缺乏对国际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使得跨国公司不愿意也不轻易转移先进技术,对我国的投资方式由合资转向独资。  相似文献   

2.
加入世贸组织将从市场保护和技术转让等方面改变我国原有的竞争环境和政策环境.这需要弱化我国利用外资的“市场换技术”战略,实施竞争政策,提高FDI技术含量和与本地经济的融合程度;同时建立复合式技术引进模式,改进对外国技术的全方位引进并激励先进技术在我国的技术扩散和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跨国公司(TNCs)乃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主体和通道;我国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主要来源于跨国公司。弄清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的条件、成本和形式及其有关理论,有助于我国在与跨国公司打交道时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引进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先进技术,取得较好的技术引进绩效。  相似文献   

4.
技术扩散与区域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技术扩散是创新技术在空间上的流动和转移,企业的空间集聚为其提供了扩散源的支撑。当差异性个体带有群体互动特征的经济行为时,它们的集聚效应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把国家目标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产业集群互动提升区域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当前全球五大城市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选择。本文从技术扩散角度入手,通过对运作模式、主体与载体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五点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国技术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一是由于没有完全做到由市场机制来实现各生产要素在收益中的合理分配,二是由于对技术要素本身的作用、特点及其参与分配方法和途径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技术要素的自由流动涉及科研人员的流动、技术转移、知识的扩散等,通过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带动技术要素的流动,实现技术要素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探讨了如何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持续快速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式创新是当前技术创新的重要特点,自主创新必然要走开放式创新之路.在开放式创新视角下,我国产业技术获取模式主要包括:继续通过吸收FDI引入先进技术,提升创新能力;我国企业积极向海外投资,获取反向的技术外溢效应;直接引入先进技术,完善消化吸收再创新机制;使用第三方技术供给.另外,还要完善国内软硬件环境建设,以此更好地吸引与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创新困境——基于企业行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产业集群的创新一模仿模型详细论证了集群内模仿企业利用集群技术扩散的特点往往容易取得比创新企业更快的增长率,在这种形势下,创新者不愿再创新,导致了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削弱。因此,在发挥技术扩散优势和减少技术扩散所带来的负效应之间存在一个集群创新困境的问题。文章在理性分析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跨国公司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发展战略,希望通过国内市场的开放,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引导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从而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9.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对我国获取技术溢出效应、提高研发能力以及培养科研人才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海外研发投资也容易造成抢夺人才资源、抑制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等不利的后果。实证分析表明,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弥补了中国的研发资金缺口,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一个能显著影响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应积极构建承接跨国公司R&D转移的政策支持体系,帮助我国企业利用跨国公司R&D对华转移的机会提升其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通信业取得长足发展,在大多数领域已具备了生产世界先进产品的能力,部分企业拥有了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技术创新势在必行。本文对各国通信技术发展与创新历程进行了总结,初步提出我国通信技术创新体系框架,以及技术创新过程中应把握的几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11.
技术后发优势与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企业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已经将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置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我国存在着很大的技术后发优势,但这一优势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内生性技术创新努力的基础之上。技术后发优势充分发挥的外部条件约束,以及国内企业自主创新努力与引进外来先进技术一定程度的脱节,是我们在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技术资源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进行等多种正向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农业科技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巨大差距.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投入不足、推广不力、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和资源配置低下的现状.基于此,文章从政府主导、农业企业主体配合、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以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CH模型,测算2003—2016年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并采用可以有效控制内生性问题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市场分割以及其他因素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能显著提高绿色技术创新,但市场分割通过扭曲本地市场的交易成本间接阻碍了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第二,考虑市场分割调节作用时,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于技术吸收能力的作用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第三,从区域角度看,下游生产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而中上游则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市场分割(即地方保护);且在存有区际差别市场分割程度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中国吸收逆向溢出技术的作用具有"倒U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基于CH模型,测算2003—2016年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并采用可以有效控制内生性问题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市场分割以及其他因素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能显著提高绿色技术创新,但市场分割通过扭曲本地市场的交易成本间接阻碍了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第二,考虑市场分割调节作用时,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于技术吸收能力的作用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第三,从区域角度看,下游生产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而中上游则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市场分割(即地方保护);且在存有区际差别市场分割程度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中国吸收逆向溢出技术的作用具有"倒U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被认定为一国竞争力的主要标志。文章利用1991-2012年中国技术创新方面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研究了FDI对我国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自主RD投入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而外商直接投资在整体上对我国研发和创新能力无非常明显的溢出效应。我国必须努力促进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同时注重培育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国有银行能否从外国战略投资者那里学到所需的先进适宜技术值得怀疑.外国战略投资者向国有银行提供先进技术的动力不足,国有银行应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结构来选择自己的适宜技术.自主技术创新才是解决国有银行技术落后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7.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集中表现在知识创新能力,而企业要实现知识创新,必须向外部获取新的知识和技术,开展知识转移活动。企业发展处于一定的供应链系统之中,供应链之间的知识转移绩效将影响企业知识创新,从而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围绕供应链知识转移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供应链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别从供应链企业的知识转移主体、知识转移情景和知识转移媒介三个方面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8.
加入WTO后,技术转移要求的取消、跨国公司的独资化趋势使跨国公司对技术转移的控制更为牢固.理论上的双头垄断博弈模型,实践中的中国汽车产业,都证实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市场上的相互竞争将促进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因此,在每个产品领域中至少应引进两家以上的大型跨国公司,使不同大型跨国公司之间形成有效竞争,促使跨国公司加快技术转移速度.  相似文献   

19.
农户规模与农业技术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户规模决定了农户对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诱致性力量的大小,而后者决定了技术供给主体的供给行为。国内外私人公司在中国农业科研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项目也证明了这一点。农业技术创新需求诱致性力量的不均衡分布,决定了我国应该建立公私并存、竞争合作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缺乏显著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成为2000年后区际技术差距持续扩大以及近年部分地区过早去工业化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利用2001~2017年全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研究证实,各地区技术水平与工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中西部在2005~2014年承接了较大规模产业转移,而区际技术差距却持续扩大,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在相对偏低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中西部地区在十余年的产业承接中主要依赖于廉价的要素成本优势,其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资源积累已不足以抵御本地消费升级、要素成本上升与国际需求疲软等负面因素的叠加影响。最终,技术差距、商品及服务净输出赤字的扩大至少加快了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去工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