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脉络中不断积累沉淀而形成的,其中的优秀文化有着时代意义与价值。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体现在对于人民群众的日常行为规范中,也体现在国家领导人的执政理念与思想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与其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思想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并不断地学习与运用,具有很深的造诣。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面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2月1日出版的第3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我国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刊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唐广 《商业研究》2004,(21):114-115
司马迁的“善因”论主要论点为社会经济发展有其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是人的求富欲望,国家的经济政策应顺应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等。司马迁的“善因”论对于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叉。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一带一路"对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是个大利好,要加快边疆开放开发步伐,拓展支撑国家发展的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努力推动民族地区投身"一带一  相似文献   

6.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重要思想。"四个全面"重要思想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的"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形成一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性治国理政方略,革新了国家治理的维度,部署了保证社会进步的路线,保证政府制度的现代化,并倡导社会公正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指导作用。通过"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为基点,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国家治理维度的革新和方法论意义,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方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那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直接肩负着厚重的历史使命,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东西方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往往关注国家大事主动性不强,历史知识淡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贫困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较为尖锐、较为现实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国家治理的难点。一直以来,消灭贫困是我国历届政府的工作重心,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湘西时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精准扶贫作为我国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强调"精准"应该贯穿扶贫工作的全过程。从此以后,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由传统的粗放型扶贫向精细化扶贫过渡。在这重要的攻坚阶段,做好扶贫工作需要着重把握人才、产业、品牌、信心四个发力点,积极探索和创新扶贫工作的新路径和新方法,最终赢得扶贫战役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9.
《商》2016,(2)
国家从产生就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各个方面的影响,国家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体系中的重要问题。我们在研读马克思的著作时,可以从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职能以及国家的消亡等方面去归纳总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以制度、能力、方法创新,适应和引领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一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更加爱党爱国,更加重视与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集古今中外建筑学与传统文化之大成并独立首创的建筑地理学与行为德学发扬光大,造福国家与民族。文章指出:要读圣贤之书,要明圣贤之理,要立圣贤之志,要行圣贤之道,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而奉献,为了世界走向大同社会、人类实现持久和谐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正>"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再度重申凝聚人才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重大意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我举双手赞成。对国家  相似文献   

12.
由古至今,无论中外,政府治理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地区的政府治理,因其独特,尤为引人瞩目。虽然历史上中外民族地区政府治理与现今的政府治理理念不甚相符,但民族地区政府治理问题已有千年之久,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一些共通性经验,对当今民族地区政府治理多有借鉴和启发。追溯古代几千年,历史悠远,以70年为界,拟概括出我国政府治理民族地区六点经验和四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关于风险防范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我国风险防范传统,积极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了解我国现实国情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习近平关于风险防范的重要论述不断深化了我们党对防范化解风险的规律性认识,为新时代党和国家防范化解风险提供了良方妙策.这一重要论述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新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他还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必须把握好世界大势,与时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新成绩的殷切嘱托,更是对进行与历史时代、人类实践相适应的思想理论创新的明确要求。本文认为,落实总书记要求,推动思想理论创新,重点应从  相似文献   

16.
李凌峰 《光彩》2023,(7):48-49
<正>“窑洞对”已过去78年,但回顾老一辈革命家走过的道路,总结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对于走出历史周期律极具价值“百年成就使人振奋,百年经验给人启迪。我曾谈到当年毛主席与黄炎培先生的‘窑洞对’,我们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特别提到1945年7月前发生在延安的“窑洞对”。“窑洞对”是指毛泽东同志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率的一段著名对话,被后人引用为关于政权建设的经典之谈。自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多间,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此事。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推进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共建共治共享”是我们党在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最新成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着眼于社会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规划部署,创新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治理,开辟了“中国之治”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面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的社会价值观更加多元,在引领正确价值观导向方面,党的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则更加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自身具有丰富的新闻实践,对新闻工作有较多的接触,因此更加重视新时期的新闻舆论宣传工作。从习近平总书记下乡知青、地方执政和治国理政的经历入手,认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思想产生发展的实践基础和过程,以此来研究其新闻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9.
<正>首都,作为"首善之区",在一国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地位,而我国首都北京的优势更为显著。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提出"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定位。对于北京因为人口过多、交通拥挤、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而患上的"大城市病",国家下大决心治理,以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顶层设计、通盘谋划,于2015年4月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财税改革和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重要思想指南。本文从财政与人民、财政与国家兴衰、财政与效率和公平、财政与公共权力、财政与国家治理、财政与公共风险六个方面梳理归纳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的重要论述,并论证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重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的论述从多个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财政“人民性”和“国家性”之间的内在联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为人民理财”和“管理国家风险”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