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超效率S-SBM模型对我国29个省的高技术产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分析,并与传统的DEA模型BCC、SBM模型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超效率S-SBM模型很好的解决了未考虑松弛变量及无法区分有效决策单元的情况,最终能为决策者做出最佳决策提供更准确地效率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对高技术产业R&D效率评价方法和指标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效率评价方法对所选取的经济发展具有代表性的15个国家(其中包括11个OECD成员国和4个非OECD成员国)的高技术产业R&D效率进行测度评价。然后,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国际比较,以探究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R&D效率的关键因素,并针对比较分析结果提出加快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R&D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通过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Super-SBM模型,利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以及京津冀地方统计年鉴数据,测算2009-2018年京津冀高技术产业三阶段的技术创新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利用PLS回归分析法分析各阶段技术创新效率的驱动要素.对于打开京津冀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黑箱"和提升京津冀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中国高技术产业年鉴》2005—2010年的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对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TFP值主要受技术进步指数的影响。另外,除了四大经济区域技术创新不平衡外,引起TFP值增加的原因也存在差异。文章最后提出国家应加强区域投资,完善产业政策;区域之间要加强合作,发挥自身优势。  相似文献   

5.
构建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31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并得出结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技术创新效率,其次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能力。我国各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不同,从强到弱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此研究为各区域提高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陈艳勤 《科技和产业》2023,23(3):137-140
基于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高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构建2011—2019年省际层面面板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验证数字金融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可以显著促进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其分指数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创新激励作用与总指数保持一致,而数字化程度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数字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普惠性,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对欠发达地区和国有企业占比较小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8.
高技术产业贸易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升级和充分吸收全球化带来的利益至关重要,因此各个国家、地区对高技术产业贸易发展和评价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以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专利申请数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采用回归分析法考察技术创新对辽宁省高技术产业出口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推进产业创新的一个根本任务:重塑技术创新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1990年前后,几个具有相当规模和知名度的国际高技术企业将其产品的制造工序移至深圳,加上本土的少数民族高技术企业的诞生,开始了深圳产业创新的历程,从此,深圳走上了一条巩固传统产业基础上的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创新道路,这一产业创新已经为深圳创造了近10年的产业优势。深圳高技术产业无论在技术开发、还是在产业化水平上都已拥有了相当的基础,但是,其发展的局限已开始显现。推进深圳产业创新,需要以重新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73,自引:3,他引:70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高技术行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的途径。主要结论是:FDI的竞争效应不利于国内企业创新能力的成长,但会通过示范效应和科技人员的流动等促进国内企业的研发活动;在国内企业中,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有所不同,受FDI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国内企业的科技活动会对外商投资企业产生“挤牙膏”效应,激发其更强的创新动力;国内企业在与外资的技术创新竞争中很难占据上风。  相似文献   

11.
从技术创新支撑、创新投入、吸收转化和创新产出四个方面构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指标体系,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2009-2012年全国各省市的高技术产业数据进行拟合评价,得出2012年全国27个省市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得分及排名,经分析发现我国东、中、西部技术创新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为了更好的分析这一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2009-2012年东、中、西部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许强 《北方经济》2010,(21):36-37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技术创新国际化,是指企业从全球范围出发,通过跨国并购或直接建立国外研发机构以及建立国际技术联盟等形式,将技术创新活动扩展到国外的技术创新新范式.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开始注意到我国高技术产业这个市场,并且不断地加大直接投资,尤其是研发投资,加强跨国公司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国际化活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经典的产出模型对广东产业创新中的技术创新进行了估计,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技术引进与消化支出和科技活动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与广东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关系密切,且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作用。此结果说明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广东产业创新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结果也反映另一个问题,广东产业创新对外依赖性较强。各个高技术行业回归结果表明其技术创新影响因素与整体基本相同,但强度不同,且广东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对外依赖性不强,主要依靠本土人才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文章最后提出了优先发展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发展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4.
15.
“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作为开放式创新方式的一种,是推动高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保证,通过运用DEA-Malmquist模型测度了我国东部14个省市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基于Eviews 9.0回归分析,发现“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其中外商投资和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正向影响最大,海归研发人员的影响较弱;最后从引进外资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构建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港澳台除外)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得出东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东部地区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产业价值链高端;中部地区要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完善技术支撑体系;西部地区抓住"一带一路"契机,发挥地缘优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29个省区市2014-2018年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对各省市生产效率进行测算,进而构建DEA-Malmquist模型对各省市综合生产率指数进行计算和分解.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总体水平较高,但是超过一半的省市区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而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创新效率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值大于1,很多省份存在规模效率不高的问题,导致创新效率呈现N型的回调震动形态,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动力.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需要注意保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尤其要注重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期望以此提升国内的技术创新能力。然而,在当前的背景下,我国期望通过FDI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目标是否已经实现?我国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究竟需不需要外资?等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实证结果表明:FDI对我国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影响为正,对其他地区影响为负。因此,应当根据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实施差异化引资策略,加强知识积累、人力资本建设,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21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依托高技术成果进行创业的高技术企业群体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的不断上升,以及渗透力和影响力的扩大,使得许多传统产业获得新生和发展,带来了劳动就业、地区经济、生产组织与社会等结构的重大变革。高技术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一、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高技术产业兴起并发展于国防工业,主要以航空、航天、核能等为主体,积累了丰富的科技资源,形成了坚实的高技术研究的基础,但受计划…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产业》杂志是科技部主管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刊物,主办单位是我们高新司和火炬中心。根据当前改革的形势,我们采取以理事会这样一种新的形式来加强对刊物的管理和指导。这些年来,高新司和火炬中心对《中国科技产业》是全力支持的。还有很多领导同志也十分关心刊物的成长,温家宝、邹家华、王光英三位领导都曾为《中国科技产业》题字,表明了他们对《中国科技产业》的关心和爱护。国务院参事室主任徐志坚同志亲自兼任编委会主任和主编,对办好杂志倾注了心血。有关部委局的领导和同志参加编委会,也非常重视《中国科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