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行为经济学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的研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而实验经济学的实验方法为经济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复制性和可控程度,显示了它在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上的优势。本文探讨了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在经济理论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决策分析:一个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为经济学通过心理学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对人的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本文以行为决策分析为主线,首先对行为经济学的新经济人假设作出解析,并比较了传统经济学与心理学在行为决策研究上的区别,在此基础上,着重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预期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最后是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3.
行为经济学是在现代经济学的重大方法论革新,是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研究框架反思和批判.针对传统主流经济学不断遭遇的现实挑战,行为经济学运用心理学研究成果,放松经济人假设,进而构建了一种新分析框架.行为经济学分析框架对于以金融为代表的应用经济学科具有深刻的方法论价值,这不仅体现在分析范式上发展了信念更新和最优决策,而且对非均衡的来源、非均衡的消失速度以及个体异质性等都有独特之处.行为经济学不仅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革新,也拓展了金融学的学术视野和方法论,有助于中国经济学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与经济学的人性化取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所谓行为经济学,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它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从而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并且常常是脱离实际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研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行为经济学倡导并注重对人的经济行为的研究,为现代经济学建构了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类价值”的理论框架,使经济成为人的科学,人成为经济学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而理性假设也经历了由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的发展,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更为贴近.完全理性是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前提,而有限理性假设的发展是随着新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的.本文首先论证人的本性并非绝对利己,利他主义是合理并存在的,接着对理性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最后对理性假设的发展以及其对经济研究方法的转变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科林·卡默勒是美国著名行为与神经经济学家。他针对系统性地违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把人的社会性以及经济决策的脑神经机制引入经济学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研究范式进行了系统反思和修正。他也创造性地论证了S型效用函数,提出了认知层级理论、经验加权吸引力学习模型,构建了社会偏好理论和行为博弈论,并揭示了动机、激励、学习效应和价值计算的心理和脑神经加工过程。他的研究奠定了行为经济学与神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7.
传统经济学在研究消费决策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总是在约束条件下寻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大量的现实经济活动表明,人在作出决策时往往不是出于理性的判断。对于那些传统经济学模型无法解释的行为,通过借助现代神经医学设备,研究人员能够在神经层面触及决策潜意识,重建经济学对经济行为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8.
行为经济学表明,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的选择会系统偏离理性。文章提出在行为经济学框架下,个体在追求效用最大化行为的同时,必须考虑他人的选择。行为经济学重视对人的非理性行为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界限。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研究视角与经济学结合起来,修正了传统经济学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的一些不足。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对传统经济学不仅仅提出了挑战,更重要的贡献是对传统经济学进行了补充和拓展。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理性到有限理性:经济学研究理性假设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艺  茅宁 《经济学家》2007,(2):21-26
"经济理性"是经济学的传统研究假设,却因背离现实而受到质疑.基于行为人稀缺的心理资源和系统固有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有限理性"正逐步取代"经济理性"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理性假设.不同的理性观点可以从决策的视角得到系统地解释和比较.并且,随着理性假设的演变,经济行为的决策标准也相应从单一静态最优向多元动态平衡转变.  相似文献   

10.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特点是重视对人的非理性行为的研究,文章从六个方面分析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决策:小数定律、代表性直观推断法、可获得性偏差、信念忠诚和确认偏差、锚定与调整性启发式、期望效用理论。行为经济学的诞生和发展,正说明了经济学在摆脱了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之后会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是向着更加真实世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理论研究方法上存在三个方面本质区别: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把劳动者仅仅作为生产要素研究;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是以"历史的、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把劳动者既看作生产要素,又作为生产主体来研究.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只研究生产一般,因而使用价值(即效用)范畴是其研究的核心;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不仅研究生产一般,更注重研究生产的具体社会形式,因而把价值范畴作为研究的核心.西方经济学用个体主义方法,把生产理论仅仅置于微观领域来研究,致使其理论体系在微观与宏观上形成脱节;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运用唯物辩证法,在宏观和微观的有机联系中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再生产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生态经济学从诞生之日起对传统经济学提出了严峻挑战。认为生态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物的可替代性假设、价值观和财富观四个方面提出了挑战;在此基础上探讨传统经济学缺陷的根源,辩证分析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关系,指出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各自运用范围;最后对生态经济学定位和分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方法论,有观点认为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范式为基点。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笔者认为它属于修正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修正的经济人假设;二、非零交易成本假设;三、新古典经济学分析工具的继承。  相似文献   

14.
Synopsis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f most economists are driven by a view of economic reality embodied in Walrasian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Ironically, the Walrasian system has been all but abandoned by leading economic theorists.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theoretically untenable, its basic assumptions about human decision making have been empirically falsified, and it consistently makes poor predictions of economic behavior. The current revolution in welfare economics offers opportunities on two related fronts for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human behavior to reshape economic theory and policy. The first opportunity is to incorporate empirically-based information about human behavior to the study of human wants and their formation. This includes information about the evolution of the genetic component of decision making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behavior. Expanding the role of economic analysis beyond stylized market behavior to focus on well-being (real utility) has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for microeconomic policy. Secondly, abandoning the Walrasian model also means rethinking the microfoundations approach to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sustainability. This opens the door for economists to engage with the growing body of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whole societies. One link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behavior and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ocieties is the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of considering sunk costs. Understanding and overcoming the sunk cost fallacy may be the key to creat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  相似文献   

15.
“经济人”假设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经济个体行为动机的最基本假设。它被认为是一种简单而有价值的经济学智慧。但现实生活中也有大量现象无法用“经济人”假设来解释。为了加强该假设的解释力,经济学家不断拓宽和发展其中心概念的含义,但这样做的一个不利后果是基本概念就往往变得过于宽泛和模糊,从而失去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绿色经济学是在对传统经济学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整合相关绿色理论资源、适应绿色经济实践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学科,是经济学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因素和新需求,也是重建经济学理论的新思路和新尝试。绿色经济学已在学科涵义、研究对象、基本预设、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同时亟待从学科建设角度,对绿色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参照标准、分析工具和"成本—效益"模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绿色经济学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环境优化、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对当下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演化博弈的和谐社会构建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主导性地位决定了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正统经济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本质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因而不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存在性构建起科学的理论体系,而行为经济学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依据。互惠性偏好是行为经济学的基础性假设之一,基于互惠性偏好的个体行为博弈可以改善博弈双方的经济利益,从而为演化博弈环境下群体经济行为从自利型向互惠型的演化创造了条件,最终为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微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Julia Paxton 《Applied economics》2013,45(55):5891-5899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on the effects of economics training on behavior by examining the link between hyperbolic discounting and the number of economics classes taken by a sample of 1310 college graduates at Ohio University. A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economics training and hyperbolic discounting behavio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dynamic consistency is a determinant of taking economics classes. Once the endogeneity of these variables is accounted for, economics training is no longer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terminant of hyperbolic discounting. Thus, the selection effect of studying economics outweighs the training effect. Behavioral variables are found to be more important in explaining hyperbolic discounting than demographic variables. The study suggests the importance of controlling for both the selection effect and the training effect for all studies that examine the role of economic training on behavior.  相似文献   

19.
Analyzing economic systems from an evolutionary-institutional or a complexity perspective are two complementary approaches to economic inquiry. I discuss three arguments in favor of this hypothesis: (i) eminent institutional economists have examined the economy as what today could be considered a complex system; (ii) complexity economists lack meta-theoretical foundations which could be provided by institutionalist theory; and (iii) institutional economists could benefit from using methods of complexity economics. In this context, I argue that scholars considering the economy to be complex should seek to explain it by discovering social mechanisms instead of focusing on prediction.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betwee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scholars should refer to the deepness of an explanation, rather than to Occam’s razor.  相似文献   

20.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关系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刘志高  尹贻梅 《经济地理》2006,26(3):353-358,390
经济地理学发展不仅与人文地理的其他分支交互发展,并从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内吸收营养。文章通过历史性地考察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关系,尝试探索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考察发现:古典经济地理学时期,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相互交织、彼此影响;1930、1940时代到1970、1980年代,经济学引领经济地理发展,而经济地理学者没有对主流经济学产生重大影响;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期,经济地理学吸收经济学相关理论,实现了文化、制度和关系的转向,同时主流经济学则出现了地理化趋势,出现了新经济地理学运动。1980年代以来,演化思想在经济学界逐渐兴盛起来,演化经济学理论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重视,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地理学家接受了演化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开始尝试构建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演化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和经济学的下一个交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