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9 毫秒
1.
民事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一项基本制度,它能及时化解矛盾,节约司法资源。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司法审判方式的改革,现行调解制度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弊端。本文从民事调解制度的意义、内容入手,剖析了民事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如何完善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何远培 《活力》2004,(2):45-45
审理民事案件应着重调解、这是民事案件的性质所决定的。民事审判自始自终坚持调解为原则,即使是判决结案,在执行中也需要进行调解。在审理婚姻案件中,调解是必经程序、只有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方可判决离婚。  相似文献   

3.
司法核心价值观与三项重点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是中央政法委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力促进和保障民生建设的新形势下提出的统领司法工作的思想纲领。笔者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出发,结合自身从事刑事附带民事审判工作的实践,对这一贯穿司法工作的时代主题做一个粗浅的探讨,主要论述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卢海英 《活力》2012,(17):36-36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依附于刑事诉讼的一种特殊民事诉讼,故其调解与单纯的民事诉讼有所不同。正确认识和把握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的特点.对于有效贯彻刑法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实现刑罚的公平与正义,挽回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减少当事人的上诉、申诉和上访.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法》第3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事非,进行调解。民事诉讼中的调解,是由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主持,由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互  相似文献   

6.
姜舟  金芳 《活力》2010,(8):192-193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进入了一个整合时期,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矛盾.需要得到法津规范的调整。这个时期的民事,经济审判工作中司法不公的问题比较突出。法院及法官的一些违法审判行为游离于检察监督之外。群众呼声较大;当审判公正出现问题时,人们对监督者的作用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所以强化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是顺应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吕途 《企业经济》2003,(11):64-65
WTO在解决成员之间争端方面十分强调磋商与斡旋、调解、调停机制,并在其有关协定、协议中作了较为完善的规定。在WTO机制下,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不应废除或者弱化调解的功能,反而应当借鉴WTO的有关规则对其加以完善,使之符合审判方式改革的需要,并在民事审判制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宗平 《活力》2012,(18):39-39
执行是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过程,它涵盖民事、行政、刑事及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执行。执行工作是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止执行不是法律规定的执结方式.而近几年随着“执行难”问题的不断深入。执行中止案件也不断产生,本文笔者就执行中止案件中数量呈上升趋势、涉案标的高、案件不宜审结、易引发上访等阐述了执行中止案件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WTO在解决成员之间争端方面十分强调磋商与斡旋、调解、调停机制,并在其有关协定、协议中作了较为完善的规定。在WTO机制下,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不应废除或者弱化调解的功能,反而应当借鉴WTO的有关规则对其加以完善,使之符合审判方式改革的需要,并在民事审判制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军  许凤强 《活力》2011,(17):33-33
在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条文中.关于民事上诉审审理范围的规定只有第151条的简单表述,而审判实践中这方面出现的问题却比较复杂。面对这些问题.法官和诉讼当事人的认识和操作至今不甚一致.导致有些案件审理效率不高,处理结果有失公正。因此,准确把握上诉审的审理范围,有助于公正高效地审理案件,公平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未成人作为特殊的法律主体,应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对未成年人的审判制度设计要围绕全面维护未成年人权益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一核心问题。我国未成年人审判制度不论在民事上还是在刑事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具体制度上还需进一步完善。应从未成年人的前科消灭制度,社会调查制度,加强未成年人民事审判等几个角度入手,切实挽救未成年犯罪人,同时保护刑事未成年被害人及民事案件未成年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正>2007年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和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民事再审审查制度做了重要修改,民事再审审查工作在审判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当前,审判实践中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案件以及人民法院主动提起再审的案件数量一直比较稳定,而检察院抗诉的民事案件数量  相似文献   

13.
娄晓东 《活力》2013,(12):48-48
一、民事执行权与民事审判权的共通性 (一)两者都服务于共同的司法目的 无论是民事审判权.还是民事执行权,其共同目的都是依法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法律秩序。民事请求权权能包含了保护请求权,即民事义务主体不履行其义务时.民事权利主体可请求有关国家机关予以保护。强制民事义务主体履行义务。从权利实现的公力手段看,民事请求权之保护请求权权能应当包含诉请履行(请求力)和强制执行(执行力)两项子权能.具体范围主要体现在民事诉讼的审判和强制执行两个彼此关联又相互区别的程序之中。  相似文献   

14.
克服要件事实真伪不明的解决方案涉及到证明困难的整个过程,因此,笔者主要对民事领域中的正确运用调解方式、 特殊案件的心证比例、 把真伪不明纳入法律要件事实、 降低证明标准、 不负证明责任当事人的事案解明义务;刑事领域中的完全排除真伪不明、 增加裁判的道德可接受性、 替代办法克服案件事实克服真伪不明予以论述.笔者认为证明妨碍、 通过法律规范、 通过证明责任克服真伪不明予以作为民事、 刑事领域中都具有的克服真伪不明的解决方案;并对刑事诉讼基于无罪推定原则而引申出有利被告原则和疑罪从无原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刑事证明责任与民事证明责任的截然不同的结果:真伪不明时控方败诉而不是辩方败诉.  相似文献   

15.
伪证行为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案件本身的审理过程和结果,还进一步影响到司法权威,故必须对民事伪证行为进行法律制裁。在目前我国大力建设社会诚信体系的大环境下,这种不诚实的手段在如今的司法土壤中应更难以生存。从近年来对伪证行为的惩治现状来看,我国对民事伪证行为的制裁手段单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不能有效防止伪证行为的发生。因此,在法律制裁的层面上不仅需要从民事方面进行规制,建立民事伪证赔偿制度,还要充分考虑到和刑事、行政的衔接问题,更要顺应时代潮流,将伪证行为纳入诚信体系的调整范围中来。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内上市公司会汁信息失真现象的不断涌现.社会各界已不再满足于信息披露义务人及相关责任人仅被处以行政和刑事处罚,他们认为有关方面还应承担民事责任。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这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民事赔偿制度真正开始落实。尽管如此.笔者认为上市公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还存在理论上的不足,其具体原则之问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目前实行民事执行的检察制度存在两个问题,即理论观念的不统一和法律体制缺陷的问题。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符合追求正义的司法理念和权力制衡原则;法律规则的缺位不代表对宪法和法律原则的否定;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与审判独立并不矛盾。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有其现实必要性,建立健全民事执行检察制度要解决外部保障和内部完善两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2012年进行的 《民事诉讼法》 修改中,将公益诉讼制度纳入了其中.新法颁布以后,不少人认为我国确立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但是实际上新 《民事诉讼法》 对其只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并非可直接适用.随后修改的 《环境保护法》 对环境公益诉讼的相关问题进行细化,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公共利益"的难以确定导致司法审判中适用的混乱.故不仅应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对象进行界定,还应当对其立法逻辑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高建波 《活力》2010,(10):167-16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下简称《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下简称《刑事诉讼法》)的公布,以及一些相关的司法解释的出台。虽然将刑事附带民事赔偿制度的法律地位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使被害人或其他权利主体的赔偿权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且法律条文规定也过于原则化、简单化。致使司法实践中,“重刑轻民”、“打了不罚、罚了不打”、被告人拒不执行附带民事判决、裁定的情况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20.
一、审计调解的涵义与原则。(一)审计调解的涵义。经济纠纷案件审计中试行调解,简称审计调解,是在审计人员查清案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由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或其他审计人员居中辑旋,促使案件的双方(或各方,下同)当事人就案件中有争议的事项及双万在本案中的权利和义务,在平等、自愿、互谅互让的原则基础上,通过协商达成协议的全部活动。所谓“试行调解”,具有两重涵义.一是调解不属于案件审计的必经程序,二是审计调解尚无统一操作规范。审计调解与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律师调解的性质相同.部属诉讼外调解。而审计调解既是控济纠纷案件当事人的民事活动,也是注册会计师对于经济纠纷案件依法进行审计鉴定的必要补充。它是社会审计鉴证职能作用的延伸,是开拓社会审计服务领域的一个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