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炳轩 《活力》2012,(18):4-4,6
近年来,我们着眼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和城镇化建设试点工程,使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有力促进了龙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我们通过推进农垦、森工小城镇建设和实施“百镇建设”试点工程.  相似文献   

2.
严雄飞 《企业导报》2014,(21):78-79
湖北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一体化发展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乡村居民点规模小而分散,且"空心化"趋势,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差,综合承载能力低下等问题。因此,应从新农村社区功能定位、规模、环境保护、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落文物古迹保护及历史传承等方面推进湖北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湖北城乡空间格局。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把新农村建设视为城镇建设有机组成部分,建成"具有城镇生活品质"的新型社区。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人口的城镇化",更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是产业化发展.鹿寨县以柳州加快建设超大城市为契机,推进鹿寨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是发展支柱产业,以产业驱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事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鹿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与柳州市区同城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央及时提出了城镇化战略,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又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长期城乡分割体制形成的惯性思维模式,使我们习惯于孤立地看待农村和城镇问题,结果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相对立,形成两个极端。一是城镇化万能论,试图用城镇化解决所有的“三农问题”;另一个极端是用新农村建设否定城镇化。本文就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为了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市委第三次党代会精神。6月11日,市国土房管局与江北区政府在鱼嘴镇双溪村举行“实施土地整理工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共建协议签字仪式,标志着探索具有重庆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区域一体发展新模式、新机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将对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和新农村建设起到示范作用。现将《实旎土地整理工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文章刊登如下:[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为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近日,市国土房管局与江北区人民政府签订“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共建新农村”协议书,以土地整理为平台,对江北区鱼嘴镇双溪村实施田、水、路、林和农村居民点的综合整治,到2008年将新增耕地1002亩,人均年纯收入翻番。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乡桥》2005,(11):30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全国各地都在深刻学习和全面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两个趋势"的重要指示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和融合.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农村、美丽乡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战略部署。发展乡镇企业,促进新农村、美丽乡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乡镇企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乡镇企业,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三大支撑。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成都市温江区紧紧抓住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机遇,以三个集中为根本方法,大力推进现代村庄建设,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走出了一条产业联动、产城共生、城乡共享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的稳步发展对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健发展以及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金融引领现代经济,而农村金融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命脉。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农村金融的支持,构建完善的新农村金融体系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但目前受农村金融市场供给约束、制度缺陷和环境制约等因素的影响,现有金融服务系统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1.
正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有城镇化的"升级版"。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琼海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供求矛盾凸显。尤其是垦区和地方在城乡土地管理方面存在差别,导致农村与农场的土地权属纠纷、场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衔接、场乡土地统筹利用和流转等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障碍。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十二五"期间,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针对广东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税收视角提出了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努力探索。认真实践。但有很多地方没有全面、科学地加以理解和贯彻,出现了把新农村建设变成变相的农村圈地和住房拆建运动。加快农村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推进小城镇建设是党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搞好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天津小城镇规划建设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表明,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推动农民居  相似文献   

16.
杨剑波 《活力》2012,(19):11-11,13
"三带百村"工程是黑河市委、市政府站在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的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所谓"三带百村"工程,就是沿吉黑高速黑河段、京加高速嫩江段、黑龙江黑河段,建设沿江新农村、新农村景观、场县共建景观三条示范带,重点抓好国省干线两侧108个村屯和28个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五大连池市作为"三带百村"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谋划,多措并举,狠抓推进落实,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17.
小城镇发展对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同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是靠农民按手印分出来的一样.中国城镇化道路是靠农民用脚步走出来的。小城镇是农民进城的第一步,也是打通城乡的最重要一步。十一届三中全会催发了农业和农村改革的进程,十五届三中全会加速了统筹城乡的城镇化步伐。从“小城镇、大战略”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推进城镇化的政策不断取得突破。小城镇处于连接城乡的枢纽,既是建设新农村方略的龙头,也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大胆探索、积极作为,推动全县工业经济提速增效,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随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2009年5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设县,县域面积5673平方公里,辖19个镇(场),400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98.82万人。随县区位优越,东依武汉、西邻襄阳、北至信阳、南离荆州,交通便捷。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快推进发展阶段的随县,按照"大胆改革创新、推进特色发展"的总体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义乌市的调查研究,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客观上存在着互动关系:城镇的元素与农村的元素在各自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促使双方元素在"混合"中"酵母化";在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加快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具有规律性.只有按规律办事,城镇化与新...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不少地方开始迁村并点,实施中心村建设。通过村庄集聚.加速乡村城镇化,节约集约土地,农民人居条件不断改善,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前一时期笔者到本县方村、六郎、陶辛等乡(镇)走访,看到一些中心村建设的节地典型范例,也发现存在建设行为放任自流和村庄建设用地粗放管理的现象。对此,提出中心村建设构想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