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生态养殖系统及其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系统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蚕桑—羊—桑田"系统、"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稻鱼共生"系统和"桑基鱼塘"系统。这些传统的生态养殖系统不仅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还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国传统生态养殖系统的精华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对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以及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在传统社会中,生存无保障是人们面临的最大危机,自然灾害的频仍是造成这种危机的主要原因。明清时期,苏松地区以比较发达的乡村救济活动弥补了地方合储积累的不足,并在很大程度上使当地人们的生存危机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本文中,对湖丝名称的产生以及湖丝之优质特性形成的原因做一些探讨。从明中叶到清前期,我国的蚕桑生产的区域已相对缩小,集中于杭嘉湖地区,尤其是以湖州为中心的一带地方蚕桑生产最为发达,是国内外丝织原料的主要供应地,并且以优质闻名。蚕丝贩卖商称这一带生产的蚕丝为湖丝。杭嘉湖地区所生产的蚕丝之所以能达到品质优良,除了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宜于桑树生长外,明清时这一带地方桑树栽培技术水平较高,桑叶叶质好,是湖丝优质的基础。养蚕技术精细,保证蚕的健康发育生长,也是湖丝品质优良的一个重要原因。缫丝水平的提高又是湖丝品质优良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6.
我国蔬菜的种质资源极其丰富,当今栽培的众多蔬菜种类中,除了我国原产者外,也有历代从国外引入者。其中明清时期引种者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仅豆类蔬菜就达四种,安们是菜豆,莱豆,软荚豌豆和四棱豆。本文根据史籍,特别是大量地方志的记载,分别探讨它们的引种时间,地区,经入后的发展概况及其栽培方法等。 相似文献
7.
芦洲原本是长江中下游水域边缘的荒地,土壤沙化,江水时常浸淹,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故长期以来,荒草丛生,一直未得到开垦。到明清时期,由于社会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芦洲逐渐被开垦成农田。本文结合正史和大量的地方志,对芦洲开垦的时间、数量、分布,明清王朝对这一类型耕地实施的管理以及开垦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铁搭是具有2-4个铁齿的耕地专用农具,是一种为江南水田的深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代耕用具。本文论证铁搭在唐朝时期由韩半岛的济州岛传播到中国的过程。明清时代的铁搭可与江东犁媲美,它对于引领江南农业经济发展所起的实质性作用是功不可没的。而韩半岛南部则早在一世纪起就已出现铁搭,因为和汉魏王朝的交易活跃的原因,铁搭虽然有很早传来的可能性,但根据在北宋时期扬州的铁搭形态上猜测,比起三韩时代,三国时代(韩)即中国唐代之前传来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明清时期南京地区市镇的数量、规模和经济功能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这些市镇对活跃农村市场、繁荣商品经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当地商品经济尚限于自然经济的补充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镇经济的健康发展。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其地襟江带淮,上接九江江西之灌输,下引吴会浙闽两粤之朝宗,贡赋甲于天下”①,是南北东西交往的必经之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该地区在明清两朝涌现出一批商业性市镇。与太湖流域相比,这些市镇的规模、数量和繁荣程度无疑要逊色得多,但其特色和对当地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却不容忽略。研… 相似文献
10.
白菜(包括不结球白菜与大白菜两大类)原产我国,是当今我国栽培的主要蔬菜。汉代已驯化栽培。但是,在明代以前,栽培的都是不结球白菜,类型与品种比较少,栽培地区主要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明清时期,大规模成功地向全国各地传播,并且在不同的地区演化成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不同类型与品种。大白菜是明代中叶(15—16世纪)首先在杭嘉湖地区培育成功的,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在河北安肃县(今徐水)栽培成绩斐然后,迅速向全国各地传播。本文根据大量史料,分别探讨了明清时期不结球白菜与大白菜的演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明清时期台湾的稻米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的种植业以稻米生产为主 ,荷据时期 ,荷兰人为了长期霸占台湾 ,不得不鼓励汉族移民种植水稻。明郑时期 ,粮食供应一直困扰着郑氏政权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 ,立即开垦荒地 ,发展生产 ,使台湾的稻米生产得到较大发展 ,基本实现粮食自给。清代统一台湾以后 ,台湾稻米生产发展更快 ,到乾嘉时期 ,台湾已成为我国东南的粮仓 ,不仅自给有余 ,台米还源源不断地供应大陆各地 相似文献
13.
明清徽州林业生产发展兴盛原因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林业生产获得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兴盛局面。本文认为这一发展与兴盛局面的形成主要由六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第一,受这一时期日益盛行的风水学说的影响;第二,出于解决急剧增长的人口生计的需要;第三,受发达的木材商业的刺激;第四,为了维护山区生态环境的需要;第五,林业养护技术措施及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第六,与徽州地方官府、宗族、乡约、会社等基层组织的重视有关。明清徽州林业生产的发展兴盛是上述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明清至土改时期,苏州、松江、太仓地区稻田区耕牛一直广泛存在;棉区以吴淞口为界,形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区域:沿江一带耕牛甚少被使用,沿海一带则被广泛使用。太平天国战争之前和之后,耕牛数量的上述地理分布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造成这种时空分布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略论明清苏北集市镇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运用地方志资料,探讨明清时期苏北地区集市镇的有关问题.指出明清时期,随着漕运、盐运和海运业的发展,苏北地区的集市镇大量兴起,并不断得到发展.其分布格局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地理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还探讨了这一时期市镇的类型. 相似文献
16.
17.
18.
论明清时期苏北里下河自然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黄、淮洪水屡屡倾泻苏北里下河。水走沙停,里下河地区的河湖港汉日趋淤塞,并最终导致射阳湖的消失。里下河自然环境亦因此而完成了从泻湖到平畴的巨大变迁,而自然环境的变迁又进一步加剧了水灾的肆虐性。水灾与自然环境变迁交相作用,将里下河引入赤贫的深渊。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明清时期农书总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前 言我国一向以农立国,农业文化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亿万勤劳智慧的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并经有关人士以文、图形式记录、整理、总结而成为农书被保留下来。她面广量大,涉及到土壤耕作、作物栽培、农田水利、畜牧兽医、经营管理、农学理论、农家生活等各个方面,是唯一反映出传统农业历史特点的古典文献;是祖国农学遗产精华的主要组成;是传统农业科技交流和传播的有效手段;也是反映和研究古代农业发生发展及其成败的可靠凭藉,在史学、农学、生物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受到中外有关学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