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王哲 《活力》2012,(6):206-206
时政新闻可谓党报新闻报道的“门面”、“大梁”,而人大新闻是时政新闻的“重头戏”之一。随着社会各方对形势、大局的关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日益频繁地介入人大新闻报道,形成竞争纷起的格局。可以说,人大新闻报道已不再是党报的“专利”.以往“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人大新闻的“市场”开始细分,表现手法“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2.
王磊 《活力》2012,(10):215-215
一、对时政新闻报道“误区” 一般说来,在时政新闻报道中,由于认识和思考程度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误区。(一)时政新闻就是报道党政领导活动的新闻 这句话有一个潜台词:时政新闻要紧跟领导。从某种意义上看,时政新闻就是报道党政领导活动的新闻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如果细加分析,党政领导活动的新闻不一定就是时政新闻。把时政报道与领导活动画等号,这个认识会导致时政新闻违背新闻规律,其结果是时政新闻报道往往违背了新闻“三贴近”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董艳春 《活力》2011,(6):259-259
人大、政协“两会”的报道,一直被认为是时政新闻的重要报道内容。也是考验时政记者“真功夫”的试金石。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政务公开力度的加大.“两会”的透明度也在明显加强。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也越来越受普通百姓的关注,成为百姓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于是.对“两会”新闻报道的推陈出新,也是各类媒体追求的目标,其中纸质媒体的创新更是层出不穷。这里,笔者仅就晚报在“两会”报道上的创新尝试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4.
李世连 《活力》2011,(3):202-202
当前地方台时政新闻报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强调宣传政策、指导工作的同时.忽视了按照新闻规律报道新闻的重要性。在报道思路上重“人”不重“事”,报道往往是照搬照抄领导讲话,多空话、套话,致使报道冗长干涩。味同嚼蜡。有人笑谈。如果把某些时政报道的时间、地点、人名去掉.跟以前的新闻相比,甚至看不出区别。这是因为时政新闻报道往往原则性很强.要求高,  相似文献   

5.
苑洪春 《活力》2010,(6):222-222
时政新闻是时事和政治新闻的总称,一般来说,这类新闻都是有国家、省、区、市、县党政领导参加的会议、调研等新闻。而且,这类新闻是要严格按照党政领导排名来编排、播发的。在新闻实践中,由于时政新闻报道政治性强,口径严格,报道模式比较固化,难以满足观众获取有效信息的需求,也就造成大家时政新闻远硬浅的印象。近年来,随着新闻理念的创新,拉近、软化和深入报道,  相似文献   

6.
何易雯 《活力》2010,(23):64-64
多年来,会议新闻报道太多,大话、套话多,实质性的内容少,几乎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成为新闻媒体的一大“顽疾”。针对这—现状,从会议运行特点和新闻工作者思维惯性来剖析会议新闻目前存在的问题,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提出改进会议新闻报道的一些方法,寻求突破固有模式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孙锐 《活力》2011,(12):240-240
“流言有根有据.基本属实。越来越像新闻;新闻捕风捉影,随意夸大,越来越像流言。”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条短信,这个流言讽刺了目前有些新闻报道.夸大失实的现象。开始听到这个短信.心理颇有些不是滋味,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谁愿意听到这样讽刺的话呢!可细细想来,目前新闻报道失实的情况的确存在,仅自己所见所闻这样的事情就可以用“可观”来形容了。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事实”就已经严格界定新闻报道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失实的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不是新闻了。  相似文献   

8.
高永平 《活力》2011,(12):235-235
新闻的生命力之所在就是“新”.这是新闻文体与生俱来的天性。新闻之“新”。除了事实新外。在媒体竞争如此惨烈的今天,我觉得非常重要的还是报道所选的角度也必须新。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才能寻找、选择到新鲜脱俗的角度,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从而更好地表现稿件主题呢?一、从观众需求中选取新闻报道角度’  相似文献   

9.
姜禹 《活力》2012,(15):52-52
日前,从央视《新闻联播》,到各省的“卫视新闻联播”,都是时政新闻报道的主阵地。以往,大多数电视观众对时政新闻画面的评价是“单调、刻板、不鲜活、没有反映基层实际”。这样的新闻是给政府官员看的而不是给普通老百姓看的。久而久之就会无形中拉开电视新闻节目与观众的距离。不仅使收视率下滑,更重要的是在宣传贯彻落实一些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事关民生的具体决策、  相似文献   

10.
时政新闻报道是体现报纸公信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结合报纸发展特点和时政报道的要求,我认为,做好时政报道,时政新闻记者必须树立四个意识:责任意识、读者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四个意识,以创新意识为统领,以责任意识、读者意识、团队意识为标准,指导记者开展工作。将大事重做,把新闻做足,着力让读者形成一种"大事看党报,要事看党报,关键时候看党报"的意识。这也是党报亲和力体现为公信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魏红影 《活力》2014,(6):86-86
时政记者,简而言之,就是报道与时事政治紧密相关新闻的记者。时政类新闻栏目可以说是很多地方电视台的立台根本,它承担着地方党政机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方面的报道,涉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大事,起着联络政府、沟通百姓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了能更好地做好时政新闻报道,很多地方电视台通常会抽调选派专业、专职人员来做这一类报道,统称为电视时政记者。可以说,时政记者责任重大,工作标准高,时效性强,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  相似文献   

12.
陈红 《活力》2012,(8):204-204
对党报来说,时政新闻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新闻产品.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成为新闻“富矿”.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关大多数群众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3.
李健宏 《活力》2012,(7):57-57
把新闻内容当做故事来讲.已经成为业界的一种“时尚”.尤其是民生新闻报道的一种新趋势.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这种写作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为当前的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被称作“新闻的故事化”。这种表达方式,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让曾经枯燥生硬的“成就报道”变得津津有味.让曾经模式化的事件报道变得个性十足,让千篇一律的新闻旧貌换了新颜.  相似文献   

14.
张蕊 《活力》2013,(15):95-95
经济新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近些年来各级电视台的经济类新闻报道日益增多,节目形式也愈发多样化,拥有了一批广大的受众群体。但是,地方台的经济新闻报道目前却还难以摆脱“数字加成就”的报道模式。不能全面地得到地方受众的认可。为改变地方台经济新闻报道的处境。就要把经济新闻写“活”,就要在采写中努力做到站在“人”的角度看问题.在语言上下“软”功夫。寻找与读者的接近点.增强实用性和服务性。一、在新闻语言中凸显“亮点” 要在语言上下“软”工夫。要让相对专业的经济新闻“活”起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新闻语言“软”下来。语言“软”了,老百姓就容易看明白。而这,就需要在写作中下工夫,注意语言、字句的写法,用通俗轻快的语言来描写生硬的物体,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手法等语言艺术可以极大地增加新闻的吸引力。要走在时代的前沿.巧用流行语和俗语。流行语与俗语是穿插在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通用词汇,其使用频率高、受众接受度广、趣味性强。譬如当下网络流行词汇,或者具有当地特色的方言俗语等,将这些语言融入到经济类新闻报道的标题当中,去代替一些专业性词汇,加大生活贴切度.提升老百姓的观看兴趣,拉近经济类新闻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拓宽新闻的受众面。  相似文献   

15.
李世连 《活力》2011,(6):198-198
“新闻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同样是“讲”故事.报纸单纯的文字过于冷静。而电视纷繁的画面则让观众更多地被故事之外的东西所吸引,  相似文献   

16.
李长刚 《活力》2014,(2):93-93
本文针对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黄色新闻”倾向,从“黄色新闻”的内涵入手,分析现在新闻报道中“黄色新闻”的现实情况,结合实际提出解决思路,并给以概念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李慧娟 《活力》2011,(6):260-260
电视新闻导语.是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结构之一,为一篇新闻报道之“虎头”.提挈全篇。一、何谓电视新闻导语对于它的定义。中外有所不同,过去和现在对它的认识也不同。在由“5个W”组成的新闻导语的基础上,目前广泛使用的是“交代最重要.最新鲜的部分要素”的新一代导语写法。向比新闻标题来,导语在报纸新闻报道、电视新闻报道中差别更大。报纸新闻中,导语一般指报道开头的简短语句.而在电视新闻中.  相似文献   

18.
李永善 《活力》2011,(11):233-233
在各个传播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观众每天收听电台的时间越来越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各个电台集团的竞争却是越发激烈。在中央和省级频道的夹击中.城市台的生存环境更加严峻。凭借地方新闻节目的地缘性和贴近感.城市台创造了央视、省级卫所没有的、专属于城市台的独有资源与发展空间。在所有新闻节目中,时政新闻一直都是“重头戏”,其承载大量的政策和信息。代表了党和政府对重大问题的看法、主张和方针、政策,集重要性、时效性和广泛性于一身,因此,时政新闻是城市电视台成为主流媒体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将时政新闻这一个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孙琰 《活力》2013,(10):109-109
言论是媒体的灵魂。人民日报一版的“今日谈”。羊城晚报的言论等,针砭时弊,精辟独到,短小精悍,都是很受受众欢迎的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评述阐明某种道理.是新闻报道的延伸、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20.
张一诺 《活力》2013,(12):19-19
随着大众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以及媒体舆论监督力度的加大.近年来,新闻官司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新闻报道引起的侵权诉讼(主要是名誉侵权诉讼中),针对新闻失实提出的侵权案达80%以上.其中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搞批评报道而被诉“新闻失实”的名誉侵权案占了绝大多数。在已判决的若干“新闻失实”侵权案中.很多被判败诉的媒体,对判决多持有疑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