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地铁商业的发展给城市商业企业、城市商圈以及商圈体系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层次和长久的。地铁对商业企业主要是从经营品种和业态产生影响,而对城市商圈则是从集聚和辐射两方面产生影响,商圈体系则是从整体和结构产生影响。最后本文还讨论了发展地铁商业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
城市商圈的空间集聚程度已经越来越高,研究商圈聚集机理也变得越发必要。本文从制度经济学、外部经济理论和空间经济学视角对于城市商圈空间集聚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商圈内外部经济、范围经济、交易成本的降低、交易效率的提高以及乘数的变化是商圈聚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解放碑商圈初步形成了重庆品牌集聚区和消费地,但由于地区对品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够、缺乏品牌入驻的有效载体、招商引资针对性不强等,各大商场品牌经营的同质化现象突出,品牌业态发展需进一步引导,品牌在西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也弱于成都地区.政府应强化对商贸业的引导,把商业的总部经济、高端零售业作为解放碑商圈未来招商引资和发展的重点,加强管理,适当调整,逐步淘汰与CBD核心商业不相匹配的商业业态形象.  相似文献   

4.
国美选址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零售企业在选址过程中应进行充分的商圈分析,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和规范的选址流程,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在拓展二级市场时却问题多多,违背了这些规律。按照国际通行的商业选址理论对国美公司的选址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国美公司发展初期的门店选址过程简便实用,但存在缺少商圈分析、选址过程只有指导性的框架而没有具体的实施步骤的规范化流程和经济评价体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虚拟商圈与现实商圈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商圈是吸引顾客所及的空间范围或一定的商业地域,而虚拟商圈则是基于互联网空间吸引消费者的区域.虚拟商圈与现实商圈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商圈主体、形状,商圈商流、物流、信息流,商圈吸引力、排斥力和商圈外部性两者都有本质差别.而以Amazon和Barnes&Noble为代表的两家公司对比也印证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6.
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互动推动了都市圈的形成。都市圈的形成可以带来分工与资源重组效应、要素的聚集与扩散效应、分享效应以及新型的竞争与合作效应等。在南京都市圈逐步形成的基础上,南京商圈也已初步出现。在南京商圈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应该明确:城市商业结构的总体结构应是商业专业化的形态结构、布局结构、业态结构和技术结构动态组合的过程,南京及周边城市地区要互动调整自已的商业布局、业态与技术结构,选择适合于自身的竞争战略,形成互相竞争与合作的新型区域关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将人才、数据等新型创新要素与供需两端循环升级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定性分析人力资本集聚与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消费”协同升级的单一效应、交互效应及异质性影响,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人力资本集聚与数字经济发展均能显著推动本地区“产业—消费”的协同升级,且人力资本集聚正向溢出效应明显,而数字经济的辐射作用却表现出空间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资本集聚与数字经济发展在促进“产业—消费”协同升级的过程中存在协同互补效应,但“虹吸效应”和“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要素空间配置失衡,减弱甚至抵消了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于城市商圈时空演进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商圈理论对于研究商业企业,特别是研究事售商业企业销售辐射范围是一种有效的工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走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区域经济的新发展,商圈的概惫不应只是服务于单个零售企业.而应试看成一定空间商业企业的集粜,随着集聚产生了商圈内和商圈间的相互竞争,并对商圈时间动态性和空闻动态性产生了深刺影响。商圈不但随着经济周期、季节和生命周期等时间因素发生变化,而且随着各种外部和内部空间因素发生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郑州地铁1号线的开通,在带动沿线商圈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出口与周围交通站点通达性差、地铁商业缺乏特色、商圈与地铁接洽不合理、导向标识不明晰、地铁站点商业开发率低等相关问题。发展地铁商业,应提高地铁与地面换乘系统的衔接度,打造地铁商圈特色,合理设计地铁与商场的流动线,完善地铁标识系统,充分挖掘地下商业的发展潜质。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分工体系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相关,二者在空间中具有协同定位效应,在现实经济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利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结合山东省2004-2010年17地市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效率提高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不仅可以促进本地区制造业效率的提高,而且可以提升周边地区的制造业效率.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互动推动了都市圈的形成。都市圈的形成可以带来分工与资源重组效应、要素的聚集与扩散效应、分享效应以及新型的竞争与合作效应等。在南京都市圈逐步形成的基础上,南京商圈也已初步出现。在南京商圈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应该明确:城市商业结构的总体结构应是商业专业化的形态结构、布局结构、业态结构和技术结构动态组合的过程,南京及周边城市地区要互动调整自己的商业布局、业态与技术结构,选择适合于自身的竞争战略,形成互相竞争与合作的新型区域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都市圈空间一体化的趋向日益明晰。都市圈内各城市自然禀赋的相近、文化资源的融合性、产业集聚性以及消费市场的集中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南京都市圈文化产业形成了以南京为核心的六大特征和三重圈层发展态势,呈现出市场导向带动政策支持、产业链拉长的新格局。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各城市应制订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促进资源优化组合、产业集群升级,以提升整个都市圈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与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南京都市圈的文化产业与主要相关产业的互动关系、作用机制和基本经验,提出了构建南京都市圈的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良性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突出中心城市;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产业积聚;整合行政资源;构筑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14.
杭州都市经济圈由杭州、绍兴、嘉兴、湖州四个城市组成,它的构建是十七大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与国内相关城市经济圈相比,它具有多层联动的总体布局框架、民主协商的区域合作机制、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共享的区域服务网络四个显著特征。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构建将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2011—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时间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以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强度、人力资本、金融发展为控制变量构建模型,实证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市的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均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各市的科技创新对本市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各市的科技创新对邻近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较为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科技创新空间外溢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交通对经济扩散具有重大影响,可利用经济距离来分析研究长三角地区城市圈层结构.基于目前的交通轴与经济扩散圈层的关系,长三角仍是"之"字型点轴系统结构;该点轴系统结构的进化将趋向于网络系统结构;因此,应构造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广域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城市商圈布局的三维动态模型构建与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贸产业是维系一个城市经济运转的原动力之一,城市商圈是这个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吸收西方经典商圈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商圈发展现状,从外部环境、内部成长和时间三个维度分析其影响因素,构建了城市商圈布局的三维动态模型,以期对城市商圈布局和城市经营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生物制药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发展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将属性理论评价模型应用于生物制药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评价,对南京都市圈生物制药产业竞争力进行定量研究,并进行多层次综合评价,是属性方法应用的一种有益尝试,评价结果可以为南京都市圈各市的生物制药业的规划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而由此引发的产业转移已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我国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产业升级转移给其周边区域经济产生辐射与带动效应。作为接近泛珠三角核心的湘南地区,应尽快依据自身基础与条件,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整合,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促进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圈域内的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必须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面向社会服务.本文主要从武汉城市圈圈域内的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在二者之间实现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二者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