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互相作用时的决策及均衡问题.经济学家从博弈论的视角给出不同的制度观.本文通过建立主观双层博弈模型,分析制度的互补、并存和变迁.  相似文献   

2.
制度是博弈的结果:关于正式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组织框架内,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研究正式制度问题,认为制度按其功能可分为四种类型:惩罚制度、立宪性制度即决策制度、信息制度等三种正式制度,以及非正式制度即文化(意识形态),它们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合作制度,以稳定地获取合作收益。着重分析三种正式制度及其演进。  相似文献   

3.
黄玉捷 《生产力研究》2004,(12):228-231
博弈论制度分析方法和理论近年来在制度经济领域非常引人注目,其对制度内生性、关联性、互补性和演进性独特的解释力弥补了新制度经济学某些分析缺陷,为制度经济分析找到了更广阔的分析空间。了解这种方法和理论不仅有助于博弈论制度分析理论在中国的运用,而且,它还将推动博弈论制度分析方法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安锦 《经济论坛》2010,(2):108-110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新制度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做了重大改进,其主要成果有交易成本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路径依赖,基本研究方法是博弈论。本文以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试图对内蒙古的财政体制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5.
首先对制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分别从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哈耶克的社会演化理论、博弈论和演化经济学的角度对制度需求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其次从实证入手,分析了企业在何时以及为什么会遇到制度的瓶颈制约。最后从管理学角度,分析了制度对企业员工具有保障和激励作用,对企业系统具有减少混乱度、降低管理成本等作用。  相似文献   

6.
博弈论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博弈论的眼光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个人的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因此,制度是N人博弈的均衡解。当一种经济中还存在外部利润时,说明博弈尚未找到最优解,还可以进一步剔除严格劣战略,就是说非均衡的制度结构必然导致制度变迁,从非均衡到均衡的制度结构的演变过程也就是制度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相里静 《经济论坛》2014,(9):168-170
从传统博弈论的视角研究制度的形成与变迁,一般都假设博弈双方是完全理性的,并且具有共同知识。制度是博弈双方之间相互决策的均衡结果,当均衡结果发生变化时,意味着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并且在时间的推移中形成。本文对于制度形成和变迁过程,主要是用相关均衡和讨价还价模型来论述的。这种博弈方法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制度形成的分析来说却是一种进步。随着其他学科的融入,关于制度形成和变迁问题的研究将会形成更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论制度变迁理论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度变迁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以凡勃伦为创始人的开创性历史时期 ,制度的概念得以创立并用“累积因果论”来解释制度的变迁。第二个时期是以约·莫·克拉克为代表对制度变迁理论继承和发展的时期 ,涉及到对资本主义企业的分析 ,制度与技术相互作用等问题。第三个历史时期是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和以科斯、诺思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蓬勃发展时期 ,研究成果卓著。当然还应包括马克思、博弈论者、混沌经济学对制度变迁理论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论分析跨区域调水制度创新问题,指出了造成水资源短缺的制度原因,并说明调水不能彻底解决受水区发展与可持续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并可能使区域之间产生新的问题,然后运用博弈论和制度经济学说明制度变迁的方向,提出了制度供给途径,并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建立企业内控制度的经济学基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等角度 ,讨论了经济学对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的借鉴作用 ,并提出了完善我国的内控制度建设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制度变迁根源于人们对潜在利益的追求,也是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博弈过程。本文建立了一个制度变迁的双层演化博弈模型,揭示了制度变迁中利益主体之间权力博弈的动态机理。研究表明,利益主体在博弈中掌控权力的大小,决定他们在制度变迁中的地位,制度变迁会朝着有利于权力占优势的利益主体所追求的方向变革;制度也将随着博弈中各利益主体拥有权力资源的相对比例的消长变化而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12.
城市黑车治理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对城市黑车现象中折射出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从市场基础出发,通过简单博弈模型的构建分析黑车经营与管理背后的利益角逐,指出该领域内存在的政府规制俘虏,并针对政府规制的局限,提出从制度构建角度出发,更多运用公共选择的方式,赋予利益表达以制度化的渠道以达成对城市综合性问题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产权意识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知识产权意识属于知识产权制度里的非正式制度。我国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的原因在于:知识产品为公共物品,比一般财产更容易被"搭便车";在公共选择的状况下,个人理性可能导致集体非理性;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变迁属于强制性变迁模式,使得制度供给超前于制度需求。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要增强我国的知识产权意识,有必要做到:增加信息供应量,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个人理性的有限性;完善制度的实施机制,强化知识产权执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扩大社会受益面,以增强制度需求。  相似文献   

14.
Original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display several similarities. However, differences in methodology and normative stance are too big to reconcile both approaches. Both approaches may keep each other sharp.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科斯和诺思提出的新制度经济学能统一社会科学的命题进行了诠释.与其说新制度经济学统一社会科学,倒不如说它们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他们相互需要.没有其他社会科学的支撑,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很难向纵深方面发展;社会科学借助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大大地拓展研究领域,提高其解释力.这种互动将有利于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奥地利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其方法论主要有三大"基石"构成,即,主观主义、方法论个人主义、演进理性主义。它对于其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的渲化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俊 《经济学(季刊)》2006,(2):18-20,17
在制度演进论的框架下分析了农民失地的制度变迁过程,重新分析了被我国学者忽视的失地农民和城市居民作为行为主体参与博弈过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到了要关注制度执行的效率与结果及失地农民补偿后会带来的社会问题。提出加强制度的执行监管,建立一种平衡机制,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evelops a dynamic population game in which agents play a simple anonymous-exchange game of cooperating or defecting. Agents switch to the strategy with a higher expected payoff. Reformers can affect the payoff structure of the stage game to maximize the number of cooperators in the population by either enacting legal reform (institutional quality of contract law) or focusing on the macro outlook of the economy.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model, the paper predicts which types the reformer should enact first and under which conditions reform will not be successful.  相似文献   

20.
生态工业园企业合作非正式契约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间稳定的合作关系是生态工业园顺利成长的前提条件.要保证这种合作关系就必须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提出将长期契约用来代替纵向一体化经营,同时将长期契约分为正式契约和非正式契约。由于正式契约的非完备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它的实施成本,因此,非正式契约在规范园区企业行为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本文对防止园区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非正式契约进行了博弈分析.着重用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理论阐释非正式契约运行的内在机理,并对如何规范园区企业间合作关系提出了建议与对策,以期有助于生态工业园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