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05年电力供需分析及2006年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5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电力供需矛盾开始出现缓和,作者对2005年全国电力供需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并对2006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进行了分析预测,对2007年电力供需形势进行了展望。根据分析预测结果,2006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将由缺电向基本平衡过渡,自2002年以来这一轮全国性缺电局面将于2007年全面结束。  相似文献   

2.
2009年1月13日,2009年广西电力新春厂网联谊会在南宁召开,广西电网公司和广西统调发电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叙厂网之间友谊,回顾2008年广西电力行业所取得的成绩,分析讨论2009年广西电力供需面临的形势,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电力行业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出口增速下降对我国电力需求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2008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大幅下降。国际金融危机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运用电力供需研究实验室模拟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电力需求的影响,分析了2008年以来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特别是分析了出口增速下降对GDP增速和电力需求增速的影响。情景分析显示,2009年全社会用电量可能减少2827亿kW·h,下降8.2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2011年以来,在国际经济疲软和国内宏观调控的双重影响下,全国电力需求增速呈逐步回落态势。受电煤供应不足和来水偏枯影响,全国大部分省份出现电力供应缺口。预计2012年,随着宏观政策的预调、微调,我国经济增速出现大幅下滑的可能性较小,电力需求也不会出现像2008、2009年那样的明显回落。但由于煤电联动价格机制尚未解决,跨区输电项目滞后,加上水电来水的不确定性,2012年电力供需形势依然偏紧,电力缺口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5.
<正>2008年,我们圆满完成众多任务,全国总装机7.93亿千瓦,增长10.3%,电力发展处于较快发展阶段。但整体行业状况也相当复杂。首先,在发展过程中,煤炭价格上涨,整个火电行业首次全行业亏损。其次,电力产能提高与需求持续下降的矛盾日益突出,电力供需形势并不乐观。另外电煤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最后是电源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大,火电面临调整,可再生能源投资比例有所提高。例如2008年核电投资提升71.9%,风电81.1%,火电则下降了22%。  相似文献   

6.
2003年,全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电力消费迅速增长,电力供需形势比2002年更加紧张,出现拉闸限电的省(市、自治区)包括河北、山西、内蒙、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共计22个,总数比2002年增加了10个,部分地区从原先仅缺电力发展到电力电量均短缺。预计2004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仍然紧张,总体缺额同2003年大体相当。如果考虑到受干旱、高温、电煤供应不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供需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一、2003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目前…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2011年1季度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电力需求、电力供应、电力供需形势,预测了2季度的宏观经济走势和全国及各区域电力需求和电力供应形势,对局部地区可能出现的电力供需紧张状况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十五"以来特别是2006年电力供需形势"十五"期间,电力供需形势经历了从总体平衡到全面紧张再到总体紧张趋于缓和的过程后,2006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全面缓和,总体基本平衡,但区域性、时段性、电源或电网结构性缺电特征表现更为明显。缺电范围明显缩小,缺电程度明显减轻,拉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2011年上半年全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电力供需形势。预测下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更为复杂,电力需求增速总体平稳、电力装机增速低于用电需求增长,煤电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偏紧,以缺少电力为主,并有扩大之势。提出了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解决煤电之间的矛盾以及构建综合能源运输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山东电力供需形势 2009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进一步加深,山东省工业经济增幅持续下滑,投资增长、市场需求明显回落,部分企业经营困难.  相似文献   

11.
本部动态     
中电联发布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月26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了《2012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全社会用电量4.69万亿千瓦时,增长11.7%,但增速的时空分布并不平衡,从季节看,增速逐季平稳回落,西部地区用电增长明显快于其他地区。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9041万千瓦,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基本平衡,供需紧张形势得到明显缓解,但区域性,时段性,电源或电网结构性缺电特征更加明显。2007年,电力供需形势将继续缓和,但受运力制约,电网负荷峰谷差拉大、电网建设滞后,安全生产、气候等因素影响,部分省份电力略显紧张和部分省份电力富裕的情况将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3.
2002~2005年上半年间电力供需偏紧从2002年起,我国电力需求快速上升,供需形势发生较大变化,由"九五"末期全国电力供应略有剩余,转变为总体平衡、局部地区供应紧张。  相似文献   

14.
宏观视野     
《中国核工业》2011,(1):4-4
电监会预计2011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 1月24日,国家电监会初步预计,除一些地区、有些时段存在缺口外,2011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电监会称,我国经济增长势头更加稳定,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见效,电力供需形势有望持续转好。另一方面,电监会也指出,由于电力发展体制性矛盾与结构性矛盾交织、资源约束与环境约束并存、  相似文献   

15.
2002~2005年上半年间电力供需偏紧 从2002年起,我国电力需求快速上升,供需形势发生较大变化,由“九五”末期全国电力供应略有剩余,转变为总体平衡、局部地区供应紧张。  相似文献   

16.
逢博 《中国电业》2006,(3):36-39
2006年2月18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2005-2006年度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该报告称。“2005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基本呈现前紧后松、逐步缓和的总趋势。电力供需特点也同时逐渐由2004年的持续性、全国。陛缺电转变为区域性、季节。陛、时段性缺电。全国缺电省份由年初的26个省逐步减少到11月的7个省份,缺电范围明显减少。2005年全国最大电力缺13在2500万千瓦左右。”报告预测,“2006年,我国发电设备投产规模将保持在较高水平.电煤供应不足的矛盾有望逐步好转,全国电力供需矛盾依然存在。但缺电程度和缺电范围将大大降低。”与电力供需形势变局密切相关的另一个热点话题.其实在本次会议以及这份报告发布之前已悄然升温。新年前后。《中国电业》从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两方面获知。2006年年内华中电力市场行将启动模拟运行。其运行模式为曾在东北区域电力市场尝试过的两部制全电量竟价模式。此前的2005年11月21日.南方电力市场已经按单一制部分电量竞价模式启动。两部制电价与单一制电价各有所长。很难简单对其下定论。但政府方面认为.两部制上网电价的最大优点在于为全电量竞争创造了条件.从而使电力市场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同时,结合两种运行模式在投资成本上的差异,采用两部制电价方案比较稳妥。也较为积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本部动态     
中电联发布2012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及全年分析预测报告7月31日,中电联发布2012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及全年分析预测报告。上半年,受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5%,增速回落幅度较大,工业和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增速大幅下滑,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较快增长。预计下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8%,全年同比增长6%~7%。总体判断,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  相似文献   

18.
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较上年同期有所缓解,但季节性,时段性电力短缺矛盾仍然突出,总体呈现“前紧后松”的状态。预计下半年,全国最大电力缺口将出现在三季度,缺口约为2500万千瓦,进入四季度后,随着大量新增机组的投产,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将有明显好转,缺口减少1000万千瓦左右。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日前发布《2021~2022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电力生产供应方面,电力工程年度完成投资再次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2.9%,新增海上风电并网装机1690万千瓦。其中,电网完成投资4951亿元,同比增长1.1%。电源完成投资5530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电源投资比重达到88.6%。  相似文献   

20.
<正>2002年,以《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为标志的国发5号文,拉开了中国第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序幕,实现了厂网分开,打破了电网独家办电的格局。2002年至2013年电力体制改革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电力需求持续增长,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可以说,电力供应形势紧张是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2014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形势下行的影响,全国电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