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群  陆珩瑱  刘铭 《价值工程》2011,30(4):135-136
IPO抑价现象自被提出之日就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根据对IPO抑价组成的分析,我们认为IPO抑价应该包含故意抑价和由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引起的抑价两部分。本文将利用随机前沿模型对中国IPO抑价的组成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IPO抑价现象在全球资本市场上是一种常态,但是我国IPO抑价水平大幅高于其它国家抑价水平。本文评述了国内外学者的抑价理论,分析我国IPO抑价的原因,大胆的提出了整个IPO过程中相应的政策改革。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6年之后全流通、保荐制度和放开发行市盈率管制背景下IPO上市的样本,选取了谷歌资讯数量、分析师数量和参与询价的机构数量作为投资者关注的三个代理变量,实证研究了投资者关注对IPO抑价的影响。研究发现:投资者关注对于IPO抑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注度越高,IPO抑价则越高;相对于主板而言,由于受到投资者更多的关注,创业板和中小板新股具有更高的抑价。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6,(3):248-250
以1996-1999年和2005-2008在深、沪市两地上市的股票为样本,选取投资者异质代理指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发行机制下投资者异质对IPO抑价的影响,并进行比较研究。通过研究表明:询价和固定价格发行都没有消除高IPO抑价,且无论是固定价格发行还是询价发行,投资者异质预期对IPO抑价都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存在投资者异质的条件下,与询价发行相比较,固定价格发行下投资者异质预期对IPO抑价影响更大。这不仅从实证的角度为前期理论研究提供支撑,也进一步解释了我国询价发行没有降低IPO抑价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IPO作为公司进入直接融资平台,吸纳更多资金的一个重要过程,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学者们关注。尽管各国的IPO机制各不相同,但公司股票从IPO定价到走入二级市场进行交易这一过程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抑价现象,对于该现象国内外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并且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本文就目前学术界主流的IPO抑价理论进行了分类综述,旨在从对比的角度阐述IPO抑价的成因,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视角下对未来IPO抑价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闫青  杜子平 《财会通讯》2010,(9):99-101
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市场理性行为的IPO抑价理论,分析了这些理论存在的缺陷和对IPO抑价现象解释能力不强的原因。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IPO抑价问题进行了策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IPO抑价是股票市场的一种常见现象,但是过大的抑价则反映了股票发行定价机制的失灵,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将不利于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2009年10月30日开市以来至2010年10月26日为期一年的所有在创业板上市的共134家上市公司首日IPO抑价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上市首日换手率和IPO抑价率正相关;发行价格和IPO抑价率负相关,即发行价越低,IPO抑价率越高;每股收益和网上定价中签率的高低对创业板IPO抑价水平影响显著。此外,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相关制度,笔者认为我国创业板较高的IPO抑价水平还主要受发行、定价制度和交易制度改革割裂的影响,对此我国股票交易制度应做出必要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莫鸿儆  陈彬 《会计之友》2013,(1):100-106
文章以创业板IPO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R&D信息披露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业板市场存在高抑价现象,但IPO抑价率从2009年至2011年每年都在下降;创业板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与IPO抑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1999年至2008年749只IPO样本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抑价情况。结果发现:股权分置并非造成IPO异常高抑价的主要原因。由于投资者投机心理具有惯性,股改后的市场价值投资理念还未能回归,削弱了股改对IPO异常抑价的解释力。政府管制下的IPO市场准入制度造成新股需求与供给的缺口严重,是IPO异常抑价的最主要原因。基于此,提出要消除中国股票市场的IPO异常抑价现象,需要改革当今的新股发行制度,创造更多的市场投资工具。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中小板IPO抑价原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上,我国股票市场IPO抑价是最高的.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的重要一极,我国中小板股票市场IPO抑价有其自身独特的原因.基于这个考虑,本文选取了股权分置改革后(2006年6月~2007年12月)中小板市场上的股票作为样本,对影响其IPO抑价的因素及其对于抑价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发现,发行规模、发行市盈率、中签率、换手率、发行前资产利润率、上市首日大盘指数等变量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中小板市场IPO抑价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推动IPO抑价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1.
《企业经济》2013,(4):183-185
上市公司IPO抑价幅度大且长期居高不下,为我国资本市场乃至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国内媒体治理的作用也已开始逐步显现。针对"投资者情绪"这一抽象概念,本文将媒体关注这一替代变量引入对上市公司IPO抑价程度的探讨中。在IPO过程中,投资银行(即承销商)通过IPO公司所吸引的媒体关注程度这项指标,可以大致判断市场对其承销的IPO股票的反响。  相似文献   

12.
洪礼旺 《财会通讯》2010,(3):105-108
本文分析了1999年至2008年749只IPO样本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抑价情况。结果发现:股权分置并非造成IPO异常高抑价的主要原因。由于投资者“投机心理”具有惯性,股改后的市场价值投资理念还未能回归,削弱了股改对IPO异常抑价的解释力。政府管制下的IPO市场准入制度造成新股需求与供给的缺口严重,是IPO异常抑价的最主要原因。基于此,提出要消除中国股票市场的IPO异常抑价现象,需要改革当今的新股发行制度,创造更多的市场投资工具。  相似文献   

13.
基于区域金融密度的视角研究地理位置对上市公司IPO抑价的影响问题。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信息不对称假说,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所在地的金融密度越高,上市公司IPO抑价越低。选取2006—2016年我国A股市场820家 IPO企业作为样本,构建了多元回归模型,经实证分析发现地理位置与上市公司IPO抑价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高金融密度地区上市企业 IPO 抑价率要显著低于低金融密度地区上市企业的IPO抑价率。  相似文献   

14.
IPO抑价,是指新股在首次公开发行时定价较低,在股票首日上市交易时价格较高,投资者认购新股能够获得超额报酬的一种现象。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证券市场上普遍存在IPO抑价现象,但各个市场的抑价幅度有所区别。实证研究表明:成熟的股票市场上抑价率通常相对较低,一般不超过20%,在新兴市场上抑价率相对高出许多,通常达到30%~80%,而中国的新股抑价程度更是异常地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创业板133家中小型企业为样本,基于信号理论和代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企业IPO之后所有权结构作为有效信号对企业IPO抑价的影响。结果显示,创业者在企业IPO之后的所有权与IPO抑价负相关,天使投资比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影响会更加显著,风险投资与天使投资在企业IPO之后保留的所有权与IPO抑价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IPO抑价现象普遍存在于各证劵市场,而又以我国A股市场高抑价问题最为严重。本文主要探讨下西方国家对IPO抑价问题的理解,我国A股市场高抑价问题的影响因素,并对其提出改革的方向,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证劵市场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IPO抑价现象一直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本文综合上海证券交易所的368只于2000年到2012年上市的股票的抑价率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我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的原因,并依据分析结论给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价值工程》2018,(9):242-246
证券市场IPO过程中,IPO长期弱势表现、火爆发行和IPO首日抑价是全球金融市场公认三大"未解之谜",其中IPO抑价最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一直是金融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对IPO抑价的研究诞生了许多有关IPO抑价的理论,其中以信息不对称和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居多。本文梳理两种理论的演绎路径并进行总结,发现结合两种理论来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最后综合两种理论来解释IPO抑价问题,以期丰富IPO抑价理论的研究,对于我国完善新股发行体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核准制下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导论 自发现IPO(股份公司中首次发行股票)抑价现象以来.很多理论都认为IPO抑价程度与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事前不确定程度正相关。发行人要降低抑价程度.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向投资者传递公司价值信息来降低事前不确定性.而其中承销商的选择就是发行人向投资者传递公司价值信息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国外成熟的股票市场,我国股票市场新股发行的高抑价现象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本文从实际出发,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IPO抑价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发行定价机制、新股中签率及换手率对我国股票市场IPO抑价有着重要影响,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