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易 《江苏商论》2012,(1):86-88
"治愈系"产生发展于日本,但从人类渴望慰藉的本能出发,具有很大的普世价值。它既是一个文化产业,又可以作为广告的诉求手段之一。文章通过探究"治愈系"的产生根源和中日两国文化及市场环境的差异,提出了对"治愈系"文化进行本土化的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即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特征,参考国内广告环境,将"治愈系"文化作为广告诉求手段时不失其原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姜忠明 《消费导刊》2014,(4):152-153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日本的饮食与中国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又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从中日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与代表性饮食方面着手,分析了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成功营销》2009,(8):103-103
日本是一个“洛丽塔情结”最为深重的国家。当年日本电器就是借“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的童声广告,打开了中国市场。如今,在网络和动漫推动下,日本文化率先开始年轻化。  相似文献   

4.
刘罄丹 《商》2014,(52):145-145
《菊花与刀》是解析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名作.被公认为了解日本的必读书.本文主要从日本人的“耻感文化”、日本人“仁、义、忠、孝”观与中国人的对比、日本人的“情理”、日本人的“人情”观来看日本人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国家高等教育目标毋庸置疑应与国家的发展政策与方向保持一致。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理念以来,中国各大高校在育人方面便不断探索文化自信培养的路径与方法。众所周知,日本自古以来在文学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深受中国影响,因此在日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可挖掘的思政元素。为了提高日语学习者的中国文化自信,主要从中国对日本影响和丰富中国元素入手研究日语教学过程中对日语学习者中国文化自信的培养,进而培养出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思想的优秀外语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日本战后经济出现了飞跃的发展,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不能不归功于欧美的科学技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更主要的是它能够把吸收外来的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与本民族的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日本企业文化。而这种企业文化的实质和核心就是 “团队精神”。 日本日立公司目前是一家拥有 11个业务部、27个工厂和8个研究所的巨型企业,是靠著名创办人小平浪平培植的“诚”、“和”与“开拓精神”,使这家巨型企业充满诚心,团结一致,不断进取,发展壮大。松下幸之助是一个靠发明经销电灯插座和自行车车灯起家的日本著名的经营之神。…  相似文献   

7.
企业文化作为市场经济的衍生物,对一个企业具有重要作用。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其成功奥秘来自于企业旺盛的活力,而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经验则在于其强大的企业文化,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我国的大多数企业认识不到“人”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多数员工没有归属感,频繁跳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因此要学习日本“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8.
王哲 《适用技术市场》2013,(11):154-156
“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之下,具有不同的含义,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类的价值观、习俗、象征、体制及人际关系在不同程度上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高速发展的中国。继经济增长总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之后.经济发展虽然仍然是中国现阶段的首要任务,但与此同时,我国也在经历这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地震——文化全球化,这不禁使我国突然停下了脚步,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走了这么远的路,现代中国的价值观导向是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将何去何从,“超稳定结构”下的中国,文化改革将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9.
《品牌》2015,(6)
中国和日本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历史上,从隋朝开始到唐朝,日本到中国学习达到鼎盛。日本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把中国文化带回日本后接受、改造与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日本特色的文化意识。分析认为:日本因自身地理原因其民族性就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学习、发展和创新成为主题。作为领邦的中国必然成为日本文化交流的主要国家之一。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脉相传。但是有很多传统文化却优于中国得到长足的发展,甚至成为国家特色。尤其二战结束后,日本更是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迅速崛起。当今,中国要建立文化强国,也应该学习日本学习的精神,发展成文化大国。  相似文献   

10.
冯建军 《中国市场》2007,(24):60-61
<正>一个化妆品牌,凭借自办的一本艺术与文化色彩浓厚的杂志,俘获了众多女性消费者的心。近几年来,日本资生堂化妆品企业旗下的“泊美”、“菲璐泽”以及“悠莱”等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不断成功,吸引了业界众多的目光和同行关注。随着日本资生堂在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脚步不断持续加快,从而吸引了人们对于资生堂企业文化的建设以及其更深层次背景的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终身雇佣制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被以市场导向为主的多元化的雇佣模式所代替,中国的用工制度也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表面的相似不能掩盖其实质的不同。作为儒教文化圈中的国家,日本体现了儒教文化的“忠”和其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中国是为否定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而实行计划经济用工模式的,但在改革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12.
王春颖 《消费导刊》2011,(11):116-116
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但由中国文化发展而去的日本文化经历蜕变,不断吸收其他各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并将其转化为适应本国发展的特色文化从而使如今的日本文化有了很多不同于中国文化并值得中国人研究和学习的部分。日本文化的快速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13.
曾翔  金晓扬 《商场现代化》2006,(19):193-194
终身雇佣制是传统日本式经营的核心内容,随着日本企业在中国事业的扩展,日本式经营在中国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摩擦”问题,终身雇佣制也在其中。在对终身雇佣制在中国遭遇“摩擦”进行原因的分析中,文化环境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赵东平  耿之矗 《中国市场》2011,(27):125-128
武道文化长期以来都是日本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日本影响世界的主要文化力量。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来有着非常密切的武艺交流关系。本文通过对日本武道研究的代表作品《日本兵器武艺》的研读,考察日本传统武道文化的发展及在今天取得的成就,希望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珍视中国传统文化,也为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与改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胡杨 《中国市场》2014,(37):121-121
本文通过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影响因素和特点两个方面的分析,说明日本企业的成功,和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文化推动了日本企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日本经济的增长。我国企业应当将日本企业文化同我国国情相结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推动中国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台湾虽然早已脱离了日本的殖民统治,但长久以来,日本从未放弃对台湾的野心。台湾光复后,日本与台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冷战结束后,日本加速了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发展与台湾的关系,成为日本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与台湾之间的关系已不仅局限于政治、经济层面,日本更是通过发展日台军事实质性关系,推进“以台制华”战略。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越来越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7.
李稻葵 《新财富》2010,(2):34-35
中国经济总体规模在2009年末已经持平甚至超越日本,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初现“日本病”的症状,无论经济的对外依赖度还是资产价格,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不过,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比日本当年低得多,人口基数比日本大得多,只要我们进行深刻的体制改革,通过大规模减税、加快城市化启动内需,并迅速扩大资本市场上优良资产的供给,完全可以启动国内市场,走出一条大国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杜绝“日本病”。  相似文献   

18.
“文化革命”一词是列宁在晚年提出的,在中国的实践可以追溯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文化革命”在中国的实践不仅没能达到其原本的目标,反而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从“文化革命”到“文化建设”,是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进步。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吸收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现代文化,同时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由于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宗教习俗、审美观念等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色彩现。其中红色认识差异最为显著。在中国,红色有祖先崇拜、辟邪、吉祥和女性之红等特征;在日本则有魔力、辟邪、禁忌和女性之红等特征;在红色能辟邪和象征女性方面,中日两国是相同的,其他文化特征则有差异。从中日两国传统红色彩文化意识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红色”依然占据中心地位,受到人们的喜爱;而在日本,红色的负面文化含义越来越弱,“中国式的红”正在慢慢被日本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20.
“我并不是说凡是模仿美国的都不好, 但是日本人别忘了,这些技术毕竟是在美国的环境中所产生,换言之是美国人花了心血创造出来的。”30年前,丰田生产模式的缔造者大野耐一说了这句令整个日本制造业震耳发愦的警言。30年后的今天,中国制造企图走出“血汗工厂”、走出产能过剩、学习丰田精益生产的关键时刻,转换角色后大野的警言一样令国人警醒,“并不是说凡是模仿日本的都不好,但是中国人别忘了,这些技术毕竟是在日本的环境中所产生,换言之是日本人花了心血创造出来的。”中国想成为全球顶尖制造业强国,必须充分根据自己的文化特征改进精益生产, 将“低成本、高效率”的道路义无反顾、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最终形成超越丰田生产模式的中国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