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阐述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定位,从理解、行动、手段层面探讨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思路,通过讨论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结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课程思政实施流程。提出了全流程融入课程思政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设计方案,以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内容为例介绍教学实施案例。经过三年的课程迭代,教学设计逐渐完善,从课程考核结果、学生切身体会和反馈,都反映出教学效果有所提升。总结了“三阶+三层+三主线”结合工程项目的混合式教学范式。  相似文献   

2.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思政育人工作至关重要。从“学段差异”上看,中小学思政课程的一体化程度相对较深,而大学和高中阶段一体化衔接贯通不畅。折射出大学与高中思政课一体化体系和机制建设滞后、教师一体化动力不足和评判标准缺乏科学性和一致性的问题。一体化设计教学目标、一体化贯通思政教材、一体化建设教师队伍和一体化实施考核标准是推动大学与高中阶段思政课教学衔接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单元教学设计,以工程地质与土质课程模块二为例,从课程思政改革渗入课前、融入课中、拓展课后三个步骤,将工匠精神、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专业责任感、职业意识、珍惜幸福生活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完成了工程地质与土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并取得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给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思路和动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应用数字技术赋能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课程中应用双线融合教学模式,采取分段式教学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提供充分的教学支持,解决了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满堂灌教学的低效刻板问题。在教学改革中加强思政育人功能,挖掘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设计思政教学案例,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实现思政育人与专业教学同向同行,有机融合,覆盖课程教学全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在“大思政”和“新工科”背景下,将“课程思政”应用到工科专业课程实际教学中,以德、法、技、文、素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元素构建一套基于OBE理念下的多元化立体式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基于OBE理念对工科专业课程从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等全方位进行课程思政的一体化教学设计,为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线教学和课程思政都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以新零售概论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在线上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该课程融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微课教学法、案例式、项目式、自主探究式、在线讨论式等,重视课程思政在线教学方法的实施要点,使知识、技能和素养培育“三位一体”,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调查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发现思政教学存在目标一体化设计不足、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缺位、教师教学模式固化等实践问题;进而从课程思政教学一体化理念构筑、金课建设试点、教学评价机制完善、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搭建、教师教学模式优化等视角提出对策,旨在推动地方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教育体系,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改革新要求,课题组围绕高职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育人成效相关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基于构思、设计、运行、反思四环节的CDIO模式,构建育人能力模型并设计调研问卷,调研发现课程思政育人实践中存在顶层支撑不足、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较差、学生接受度低等问题,并从顶层设计、育人机制、育人平台、育人内涵多个方面提出了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教学是将思想政治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进行有机融合的教学方式,扎实开展课程思政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所在学校在“VBSE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并结合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设计改进,推进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接受思政内容,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念。基于此,本文拟对“VBSE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资源对于思政课有特殊的教学价值,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具有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接洽性、教学主体和主导的契合性、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合一性。挖掘红色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当代教育价值,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设计,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可以促进思政课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为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证应用研究。结合课程实际,在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实施、课程考核评价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制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等教学资料时,融入职业理想、工匠精神、德育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制意识教育等思政育人元素,融合专业教学目标、思政教学目标、思政素材和思政融入点,在课程思政完成以后,对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提出整改措施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2.
基于OBE理念,对“内部控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企业内部控制课程教学本就具备一定的难度,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如果教学流程有缺陷,反而有可能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深入分析该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融入点,提出了该课程思政改革的措施,本研究可为内部控制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言意文 《新晋商》2020,(6):0094-0094,0151
现阶段,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困境。因此,高职思想政治课程需要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创 新思政课教学理念,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探索多形式,创新思政课考核方式等策略,力求进一步促进 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收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课程思政的大环境下,为了提升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学习效果,本文将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维护课程为例,采用BOPPPS的教育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梳理,在设计思政元素的同时实现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列举立足岗位的思政案例进行专业思政学习,探索在专业课中如何实施课程思政,实现专业与思政同行,符合现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高技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通过教学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种教育模式在运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课程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保障,也为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思政本身蕴含着专业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思政、理论教学和思政元素两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微观经济学本身理论教学与课程思政具有天然的内在兼容性,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内容目标的一致性、教学材料的一致性和教学形式的统一性。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实现路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视角进行中国本土化教学案例的优选,二是基于支撑教学目标进行课程思政与理论知识点融合,三是基于市场有效性统一逻辑进行教学知识点的系统化设计。  相似文献   

16.
土木工程测量是“一流专业”学科建设的专业基础核心课,该课程是连接学生和用人单位需求的重要环节,以本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案例库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该课程引入思政库案例是时代之需;其次针对该课程思政库建设过程进行剖析,根据该课中不同知识点引用不同思政案例的方法;再次针对不同专业用不同的工程测量案例进行不同的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最后总结教学实践取得的成效,对其他课程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与思政课教学设计创新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的行为表现,发现其主体性有了重大变化,其自我呈现更加主动、自主选择更加多样、自我管理更加积极。思政课教师可依据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最新特点,进行思政课教学设计创新,帮助学生主动确立学习目标、设计学生主体体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力、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行为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践行“大思政”理念,本文对广东工业大学省级一流课程《国际营销学》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探索和建设经验进行从思政教学目标、思政教学设计、思政实践、育人成效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对后续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2020年2月初印发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此同时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期间教育部呼吁“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文章以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评价,旨在建设财务管理专业的思政示范课,推进德育与智育的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20.
徐维 《现代商贸工业》2022,(16):210-211
《金融学》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耦合,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举措,是秉承人才培养根本要求的新动力。当前,《金融学》课程思政存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不显著、思政功能不突出、思政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课程建设,培育高水平思政队伍,实现学习专业知识与加强思想政治素养更紧密联系的教学目标,将金融学打造成课程思政的新高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