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隧道交通安全保障技术主要以"人"为本来设计安全设施。随着智慧高速公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隧道交通安全保障技术有向智慧隧道方向发展的趋势。智慧隧道引入传感技术、图像识别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智能管控技术等,实时监测单一隧道内部以及隧道群的交通运行状况,在路侧或云端及时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处理,通过多种方式服务出行者和管理者。智慧隧道可以有效提高隧道占比高、局部路段或区域恶劣气象长发等山区高速公路隧道通行舒适性、安全和效率,提升隧道内交通运行状态的管控能力,对智慧高速公路建设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交通行业的迅速发展,隧道作为高速公路的关键构造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隧道的运行效率、提高用户体验,成为业界研究的重点。智慧隧道应用场景建设引入全新图像识别技术、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智能管控技术等,实时监测单一隧道内部以及连续隧道群的运行状况,在路侧或云端及时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处理,通过多种方式服务出行者和管理者。通过智慧隧道建设将提升隧道出行的舒适性及运行状态的管控能力,降低隧道内拥堵、事故发生率,有效提高隧道通行安全和效率。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超长隧道运营管理技术,增强超长隧道运营的安全性,本文对超长隧道交通事故特征、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超长隧道运营管理体制、监控中心系统构成、应急管控主要措施以及一体化管控平台等技术方案,以提高超长隧道的安全性和应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隧道智慧运行管控系统是智慧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浙江省高速公路隧道特点,尤其是运营中存在的痛点、难点,积极运用大数据、云存储、边缘计算等新一代技术,注重创新驱动,加强隧道智能化运营管理工作,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速公路隧道安全、快捷、绿色、智能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分析了高速公路多维度全息感知智慧信息服务对象、服务需求及智慧管控与辅助决策需求,并建立依托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基础的智慧道路、智慧隧道、智慧服务区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从而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安全水平、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隧道(群)的建设呈现出规模大。周期短,长大及特长隧道多等特点,隧道的交通安全、节能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扬弃传统隧道监控系统建设的思路和做法,设计,建设适应隧道群运营管理和服务需求的隧道(群)监控系统,提高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成为高速公路隧道管理和运营部门极为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背景近年来,长大隧道运营方面表现出如下新特点:公路隧道机电建设费用较大;特长隧道和隧道群的出现,增加隧道运营安全;隧道用电负荷较大及可靠性要求较高;隧道运营费用较大,特别是运营电费;隧道运营管理维护人员增多,特别是隧道群或特长隧道。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速公路隧道安全与畅通的需求和智慧隧道智慧化管理的需要,本文提出基于高精度毫米波雷达的隧道数字孪生安全管控系统,并以广西信梧高速智慧隧道数字孪生安全管控系统建设为例,对主要目标、技术路线、难点攻关、系统架构、系统功能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长隧道、隧道群等高速公路重要路段,一直是高速公路交警、路政及有关运营单位重点监控的对象,本文根据湖南省高速公路常德管理处对所辖常吉高速隧道群监控、巡逻的需要,提出了隧道群应急救援与巡逻车栽系统设计方案,以满足和服务于常德管理处、隧道管理所、路政及交警的日常巡逻和应急救援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山区高速公路交通运行安全保障水平,本文对智能车路协同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以涪丰石高速公路为例,针对该路互通匝道合流区、隧道群、长下坡等区域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事故多发问题,选取了丰都西互通、观音岩隧道群、K81+500长大下坡三个典型路段作为应用试点,探讨了应用智能车路协同系统提升安全保障水平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速公路隧道里程逐年增加,长大隧道的安全性日益受到重视,而机电设施的可靠性对隧道的安全高效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公路隧道机电设施运营的主要问题,结合公路隧道安全运行需求,以IP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国产化为核心,突出系统性、可靠性和延展性,研发出一套基于边缘计算的公路隧道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可实现隧道数字化管控,提高隧道综合智能化管控水平和关键设施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的运行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在节能环保、智慧互联的共享时代,本文研究了利用PCBCS的可靠性、开放性、灵活性,统一的隧道深度感知网关及相应系统平台,融合多种新型物联网通信技术与传感器技术,以及LED隧道灯的色温可调和亮度控制技术实现隧道照明系统的设备、环境、维护人员、车辆的深度感知,解决当前高速隧道照明系统存在问题,提高隧道运营管理单位的运营管理效率和防范事故的能力,较大程度地减少或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隧道照明舒适度,并通过智能控制实现二次节能,达到最佳照明节能效果;本文还着眼于当前智慧交通的发展理念和形势,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入与智能处理平台,为智能监控、维护管理、信息服务等多项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隧道处在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中,是高速公路的"咽喉"地段。管理和运营好这些"咽喉",对保障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至关重要。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高速公路",完善优化、整合、集成隧道控制子系统,构建隧道智能管控平台,更好实现子系统间协同和共享,提高隧道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此文在从事所辖烟海高速隧道管理实践中,积极探索实践"智慧高速"建设,不断融入新科技、新技术,不断探讨隧道智能化管理平台构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和做法对于提高高速公路隧道安全运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渡,加快推进高速公路智慧化建设,全面提升路网的运营、管控、养护、服务能力,探索符合路网特征的智慧高速公路建设场景具有前瞻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现状,分析了目前我国智慧高速公路的主要需求。通过平益智慧高速的应用场景分析,提供了一种适合路线里程长、沿线设施多、旅游资源丰富等需求的智慧高速建设方案,为正在兴起的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作为邵怀高速的一个特色,隧道群建设和管理具有特别的意义。它不仅缩短了两地之间的里程,大大节约了运营费用,还为以后我省高速公路的隧道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借鉴。邵怀管理处下辖3个隧道管理所,共14个隧道,采用的都是上下行分离的双洞隧道。其中大湾隧道管理所管理3个隧道群共10个隧道,包括大湾隧道群(洞口塘隧道、大湾隧道、曹垅隧道、芭蕉溪隧道、林家溪隧道)、腊山隧道群(腊山隧道、月溪隧道)、拱坝隧道群(炉坪隧道、拱坝隧道、畔上隧道)。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大陆公路隧道数量超过14000座,里程超过12000km,公路隧道运营安全和照明节能的压力极其巨大。本文介绍了中国台湾道路隧道照明标准,以及谊地区著名的八卦山隧道(4.9km)、雪山隧道(12.9km)的熙明工程建设情况,可为中国大陆现行相关规范的下一轮修订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道路隧道"绿色照明"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高速公路隧道投入使用后高通风、高能耗的问题,并有效降低隧道运营成本,本文提出基于KNX技术的高速公路隧道智能通风系统。首先,通过监测隧道中的污染物,计算出所需的通风量,确定最佳风机位置,制定满足行车安全和乘车舒适度需求的按需通风方案;然后,在充分利用现有监控系统的外场和通信设施及各种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引入KNXnet/IP路由器、车检器等设施,建立智慧通风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准确掌握隧道内污染物情况,实现按需通风。与当前隧道通风系统相比,基于KNX技术的高速公路隧道智慧通风系统不仅通风及时、节能效果好,在系统稳定性和网络安全等方面也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数字孪生是未来智慧高速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可为高速公路的建设、运营、养护、管控与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本文通过构建基于BIM+GIS的数字孪生高速公路系统,实现高速公路可视化、精准化管控,从而提高高速公路的安全保障、运行效率与出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截止2011年底,我国已建成通车的公路隧道有8522座,总长6253.4km,与2010年同比,净增1138座、1131km,比"十五"末增加5633座、4726.5km,其中特长隧道326座、1433.2km(约占公路总里程的22.9%);长隧道1504座、2518.4km(约占公路总里程的40.3%).中国是世界上隧道和地下工程最多、最复杂、发展最快的国家,但同时公路隧道运营能耗也相当巨大,其中通风、照明能耗约占其中的90%以上.如果说前几十年是我国公路隧道大规模建设时期,那么当前已进入公路隧道运营管理阶段.在确保公路隧道行车安全、舒适的前提下,降低公路隧道运营通风能耗,减少公路隧道运营管理成本成为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隧道是公路上的特殊路段,空间环境狭窄、光线变化大,视野不清、存在潜在的交通事故危险,特别是在发生火灾等紧急事件时,交通疏导和救援工作与普通路段不一样,而且二次事故产生的后果远比原发事故严重得多,因此长隧道内的安全,特别是隧道群的安全保障是建设与营运过程中应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