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区域市场一体化是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竞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区域市场建设。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2012~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考察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效果、异质性特征及传导机制。实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呈显著倒“U”型关系,良性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市场一体化具有促进作用,恶性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市场一体化具有抑制作用;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制造业升级水平方面存在异质性;地方政府竞争可以通过改变区域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影响区域市场一体化。因此,要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以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结论对从优化地方政府竞争角度高质量推进我国区域市场一体化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跨区水资源产权虚置,使水资源的环境容量产权事实上成为地方政府拥有。地方政府主导的区域经济竞争演变为,地方政府不顾生态成本的竞相放松环境规制;区域经济竞争成为区域之间对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资源消耗大战;地方政府竞争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式严重影响我国的生态安全。以跨区水污染治理为例,分析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对流域生态安全的影响机理,旨在为优化跨区环境治理绩效,构建府际环境合作机制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分析我国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制度瓶颈问题入手,阐述了制度变迁在区域产业协调中的效用,提出了只有创新地方政府管理体制,重塑区际关系,加快市场化进程,同时推进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转变,才能为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进而促进区际间产业的和谐互动,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协调发展度模型实证研究了2006~2015 年度我国省级区域的协调发展度。研究结果表明: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我国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从经济区划的角度,三大经济区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促进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匹配国家战略发展现代物流、建立多层级物流体系结构、强化经济落后地区物流建设投资以及丰富物流产业发展的金融渠道。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是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各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东部地区面向太平洋和西部地区深入欧亚大陆内陆深处的陆海分布的自然地理格局,迎合国际产业大尺度向东亚特别是中国沿海地区进行空间转移的趋势,使中国向沿海倾斜、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区域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实现了从内陆发展为主向沿海发展为主的转变,促进了经济的腾飞.进入21世纪,“三大地带”发展差距逐步拉大,形成了自然资源丰裕程度和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阶梯形态分布格局,客观上要求各区域发挥优势,缩小差距,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也具备了坚实的客观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经济不可避免地迎来转型时期,砥砺多年的“4+3战略”日臻成熟,同时以经济发达程度和市场发育程度为导向制定的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进入发力期,促进协调发展成为区域发展转型的基本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定义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更加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统领性战略.  相似文献   

6.
在使用价格指数法测算出我国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基础上,本文实证检验我国国内一体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地方保护倾向与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负相关;铁路营业里程增长与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正相关,公路里程增长与国内的市场一体化负相关;CAFTA建设对国内市场一体化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有利于推进国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GDP差异加剧了地方政府本地市场偏好。这对我国促进国内市场整合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区域软实力,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政府公信力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区域内社会稳定发展以及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而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下降的趋势,在严重影响社会信用环境及地方投资环境的同时,也妨碍了政府与公众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的建构,增加了政府管理成本,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提高政府公信力,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  相似文献   

8.
黄冬慧 《化工管理》2013,(21):86-88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区域经济不平衡作为经济发展初期的伴生现象,初始的增长过程与不平衡的区域增长紧密相连,同时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受到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多重影响。德国为平衡地区经济发展,在制定区域规划过程中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其区域结构政策的最高目标是在充分利用地域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前提下,在不同地区创造同等生活条件,取得了显著成效。德国区域规划的特点城市发展将自身置身于开放竞争的体系中间德国是世界上高度城市化、高度工业化的国家,联邦、州和地方乡镇三级共同承担城镇建设发展的任务,其主要特点是统一筹划,协调发展。德国城市发展遵循一条规则,就是始终把城市发展置于开放竞争的环境中,既要考虑市场竞争的原则,也要顾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一个用以考察辖区竞争与可持续发展关联性的模型,并且探讨了在不同条件下地方政府为获取充分话语权该如何选择.研究发现,可持续发展是地方政府的最优选择,但选择开放还是封闭则依赖于话语权的相对改变.而区域间可持续协调发展只有在地方政府都选择开放时才可能实现.为避免辖区竞争对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影响,中央政府应该出台相应措施来补贴由于协调而带来话语权下降的区域.  相似文献   

1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贡献。本文实证研究了2005~2013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规模、区域分布对中国地区经济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且有进一步向东部地区集中的趋势;制造业500强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制造业500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主要是通过投资拉动实现。  相似文献   

11.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中国区域差距的视角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利用中国28个省市区1987—2007年的面板数据来验证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还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在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中所扮演的角色。基于一个巴罗类型的增长模型以及对该模型进行分解,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向中东部地区趋同,其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得,反之区域经济的增长又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模型的基础上,试图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产业集聚发生的一般特征以及它在促进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度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区域协调发展的定量化研究是当前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弱点.文章以《2006中国统计年鉴》为基础,计算了"十一·五"初期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以及全国和四大区域的区域协调发展系数.此外,通过社会综合发展指标和区域协调发展指标的比较,分析了31省级区域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特征、所处的阶段及其政策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 2003~2017 年全国 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 探究地区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 资依赖度的变化, 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 对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区域特征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探 讨。 结果显示: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度仍然较大, 不仅存在自身的时间惯性依 赖, 还存在近邻空间依赖。 房地产投资通过两种方式来影响地方经济增长: (1) 直接增加本地区房地产投 资; (2) 通过邻近区域房地产投资的空间外溢的间接作用。 从时间上来讲, 地方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 依赖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 从空间上来讲, 地方经济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度存在区域异质性, 对直接 作用依赖度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城市, 对间接作用依赖度最大的是中部地区城市。 为了减轻地方经济对房地产 投资的依赖, 政府应根据各区域的房地产投资特征来制定相关政策, 以免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  相似文献   

15.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 本文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定位及其互动关系, 确定了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的 4 个关键维度, 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改进突变级数法, 对中国30 个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目前大部分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强, 但东部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普遍高于其它地区; 区域成果供给能力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影响最大, 科技服务支撑能力次之。 本研究旨在为科学评价地方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指导地方政府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经济融入全球经济步伐的加快,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使区域经济竞争力越来越成为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绩效的决定因素.徐承红博士的新著《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竞争力研究》一书,综合参考WEF(世界经济论坛)和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国际发展学院)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方法、俄林的比较优势论、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论等提出了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据此就西部地区域经济竞争力,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进行了对比分析,系统深刻地揭示了存在问题,指明了西部地区今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方向;特别突出强调了发展产业集群,实现集聚发展是提升西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 对协调推进环境的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系统梳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研究, 基于鲍尔丁系统学原理构建协调度模型, 对2018 年我国31 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 我国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差异较大, 北京处于优质协调发展阶段, 天津、 上海等6 个地区处于中度协调发展阶段, 河北、 内蒙古等14 个地区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 黑龙江、 西藏等10 个地区处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区域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论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区域协调发展对中国这样多民族的大国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论文科学地诠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的演变与现状,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系统准确地阐释了党中央有关宏观区域经济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关的.本文选取我国高技术产业2000~2007年的相关数据,研究了高技术产业的区域效应:无论是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效应还是对工业经济的带动效应,东部地区最强,西部次之,中部地区最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解释,为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