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品牌树立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所重视,尤其是品牌策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河南省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品牌带动策略可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河南文化产业生产能力不足,文化资源大量闲置,文化活力没有充分发挥,文化市场没有充分拓展.今后,河南省各级政府应明确优势,突出重点;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要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三个对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加快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作为国内第一家对自身品牌进行清晰定位与形象区分的电视媒体,湖南卫视自上星①以来,通过随后的三次改版定位,现在秉持着"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在湖南乃至整个中国卷起一股快乐风潮,这与其在品牌定位、营销机制、打造明星队伍等方面所采取的差异化战略有密切关系.本文旨在通过对湖南卫视"快乐中国"品牌建设差异化战略的分析,对其它省级卫视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城市文化正处于提升发展关键期,需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转型。郑州文化产业政策不断健全,项目带动能力突出,城市文化品牌与产业集聚发展明显,具备转型的基础条件。但是郑州也面临文化产业附加值低、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跨界转化能力低等问题。为此,要推动文化产业向数字化、品牌化、平台化、高端化转型,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层次,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面临利润微薄、产品低端和自主品牌少等诸多尴尬。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是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战略,但目前“中国创造”凸显三大软肋:缺乏核心技术、缺乏全球知名本土品牌和缺乏品牌建设的观念和体制。中国的品牌建设之路势在必行。以企业为主体.品牌建设的路径依赖与品牌建设者对品牌个性的独到理解、品牌策略的灵活运用和品牌战略的长远规划分不开。  相似文献   

5.
企业品牌单一化与多元化利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延伸策略是当今企业普遍所采用的一种发展策略,它主要包括单一化品牌策略和多元化品牌策略,这两种品牌延伸策略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东方卫视《舞林大会》的定位、个性创意、形式创新、品牌营销等品牌策略进行分析,提出了用品牌节目打造品牌频道的理念,为电视娱乐节目打破同质化的桎梏、在发展中不断寻求创新、从而树立电视频道的品牌形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品牌是与目标顾客达成长期利益均衡,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品牌与其覆盖下的产品之间存在关联关系,研究品牌内部关联问题是品牌建设的关键。文章基于品牌内部关联视角,从品牌信用与产品信用的相互关系入手,构筑了品牌内部关联信用度研究的一般分析框架,从理论上探讨了产品信用度、产品市场份额、产品(品类)需求强度、产品—品牌定位相关性四个因素对品牌内部关联的影响,建立了基本的品牌内部关联函数模型并得出了推论,分品牌策略对内部关联问题进行了解释说明,并应用案例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分析。  相似文献   

8.
加强地域品牌建设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品牌是指一个地域内一群生产经营者所用的公共品牌标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地域品牌在农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阐述了地域品牌的基本特征,地域品牌对地域农产品竞争力的作用,以及分析目前地域品牌存在的问题,提出创建地域品牌策略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创新。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企业品牌模式。电子商务以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加快了企业品牌策略化进程,发挥了网络信息时代信息对企业品牌的导向作用,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品牌战略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规划战略。品牌战略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如世后,尤其是进口品牌将大面积进入国内市场,国内企业将面临国际大公司的强大竞争,非品牌的企业会受到致命的冲击,中国品牌市场将结束小品牌纷争的时代,打造强势品牌是中国企业界的当务之急。本文详细分析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内外企业品牌战略,剖析了国内企业品牌战略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探讨了我国企业品牌战略的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文化产业发展成国家的支柱性产业,而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的终端,文化产品品牌的培育则能促进文化产品的发展。文章分析了文化产品品牌培育的必要性以及文化产品品牌的内涵,得出了影响当前文化产品品牌培育的因素,即政府的政策制度、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变化以及文化产品的创新性。基于此得出文化产品品牌培育的对策有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对文化产品品牌进行扶植、培育文化产品消费群体以及推进文化产品内容创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恒大地产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恒大地产的品牌建设中的品牌格言,发掘品牌格言的内涵,以及它对品牌宣传及销售的成功作用,希望能为中国房地产企业提供借鉴,给房地产企业带来利润上的增长,达到顾客对品牌信赖的目的。本文首先介绍了恒大地产品牌格言方面研究的意义,然后介绍恒大地产集团的背景和恒大地产集团的企业文化,品牌格言,顾客期望和品牌信赖等一些理论的相关文献回顾。在企业文化、品牌质量、广告宣传,以及销售等理论框架的指导下,设计调查问卷,构建起基于房地产品牌格言与顾客期望、品牌信赖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终收集到的问卷结果,分析得出恒大地产品牌格言与顾客期望和品牌信赖之间的关系的总结与相关的措施和建议。研究结果是品牌格言对顾客期望和品牌信赖有着正相关的影响,这表明了恒大地产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与其品牌格言是密不可分的,这对中国目前其他房地产企业在品牌建设和品牌策略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凝结在品牌上的企业精华.任何品牌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优秀的品牌更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品牌文化是品牌价值的重要构成,提升品牌文化是提高品牌附加值的有效途径.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在市场竞争同质化的今天,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实现品牌差异化的根本要素,是品牌策略文化的突出表现,是品牌是否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核心指标.将品牌文化渗透到品牌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品牌策略文化的内涵,能迅速地提高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文化产业的就业效应可分为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就业效应,且间接就业效应显著于直接就业效应;文化产业的就业效应可分为就业总量效应和就业结构效应。就总量来讲,第三产业与文化产业对于就业都存在正向拉动作用,且文化产业的就业弹性明显高于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0.13>0.037);就结构来讲,文化产业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符合就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了就业结构的优化。因此,要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鼓励文化创新和文化领域的自主创业,培育民族文化品牌,加大承接文化产业的力度。  相似文献   

14.
美国、日本虽与中国并列为文化强国,但其增长点却在文化软件产业,并引领着国际文化贸易的趋势,这与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大不相同,其发展经验对于文化软件贸易持续逆差的中国有很大的启示。分析了美国和日本文化企业对外发展策略,通过数据和实例分析,指出中国文化产业对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中国文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出一些建议和具体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无庸置疑,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打造品牌”对企业而言并不陌生。但是,在真正实施品牌策略时,却出现了种种偏差,以至于出现了所谓的“昙花一现的品牌”。很多企业成为知名品牌之后,容易自我感觉良好,他们  相似文献   

16.
当前, 多元化经营和品牌延伸已成为许多企业谋求成长的重要手段, 而品牌策略的选择也成为多元化经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提出企业多元化经营可供选择的三种品牌策略, 并分析了在选择品牌策略时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国内外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实施品牌策略是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金融产品的无差异性和非专利性,作为现代电子货币的银行卡同其他银行产品一样,只有通过品牌才能创造和满足需求、占领市场,达到企业或品牌所要追求的目标,也只有通过实施品牌策略,才能形成品牌化、特色化的产品系列和具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综合化的业务经营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产业被称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产业集聚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但河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机制还不完善、缺乏自主创新品牌、人才后备力量不足。为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可围绕以下几方面制定相关政策:科学规划园区,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品牌建设,培养引进综合型人才等。  相似文献   

19.
过去,企业价值在生产能力,现在,企业的价值在品牌。八个品牌经理人的经验谈,帮助你迅速判断市场,创意发展品牌策略,为你提供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0.
品牌之死——基于品牌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品牌经济学视角对品牌之死的研究表明:品牌之死有自然死亡、突然死亡和长寿品牌3种基本类型;品牌之死即为需求之死;品牌的品类、品类度和品牌策略决定了品牌生命;因而延长品牌生命也应从这3方面制定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