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世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逐步扩大和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正在加快推进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关于贸易自由化的环境影响,自由贸易倡导者与环境主义者之间存在着分歧。事实上,贸易全球化对环境的总体影响是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产品效应的复杂变化的净结果。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有潜力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扮演正面角色。在竞争市场中,环境保护是跨国公司的一个重要考虑,但是以经济增长来为顾客和股东服务仍然是跨国公司的中心任务。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实践应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生存公式。  相似文献   

2.
一、经济全球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1、全球化促进了可持续发展。(1)全球化增强了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全球化有利于增强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与协调;(3)全球化提高了环境容量;(4)全球化有利于在世界范同内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2、经济全球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1)加剧资源负担;(2)全球化有可能扩散环境污染,引发生态安全问题;(3)经济全球化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这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3.
李兵 《经济师》2001,(7):67-67,69
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讲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但同时在某些条件下也会给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负效应。我们应正确处理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使经济全球化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 ,同时克服其消极影响 ,更好地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会计所面临的环境又发生了新变化,任何一个国家要获得快速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这必然要求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一致化.不断提高不同国家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透明度。在此背景下,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着眼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观的核心地位,体现了会计理念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谢丽华 《经济师》2009,(2):44-44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日益呈现出的经济伦理观念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文章通过分析全球化条件下存在的消极的竞争观和片面的义利观,强调消极的竞争观和片面的义利观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它要求人们扬弃传统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6.
本通过对物流全球化这一概念的阐述,分析了推动物流全球化的动力是现代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供应链一体化以及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针对物流全球化,提出了发展我国对外物流系统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知识化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申玉铭 《经济地理》1999,19(3):13-18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同时,21世纪将是信息、知识和文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社会全球化的进程将明显加快,人类的未来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也将更加依赖于全球社会经济文化的融合及其发展。本文首先探讨了经济全球化的背景,进而分析了知识经济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全球化、知识化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公平观与效率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必将形成新的经济公平观与效率观。要实现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和谐与互促,实现社会的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合理的社会分配。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发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全球化与全球一体化等概念的不同 ,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思考中国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提出树立高等教育产业观念 ,面向经济全球化全局 ,在开放教育产业市场时 ,应重视高等教育的特殊性 ,确保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向丽 《经济师》2007,(3):9-10
文章从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以及中国加入WTO等角度,思考当前中国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所面临的诸如人才全球性流动、教育信息的“地球村”效应、本土高等教育与国际高等教育的衔接等问题,提出应强化高等教育的前瞻性,树立高等教育的国际意识,加快高校产学研集群化建设,培养国际型、创新型人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确保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国际贸易冲击与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婷  庞东 《经济经纬》2006,108(5):43-46
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实现的,本文在对我国对外贸易波动的特征及与经济周期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国际贸易乘数效应具体分析了国际贸易冲击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其结论表明国际贸易冲击对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出口每波动1%,会引发GDP波动0.25个百分点左右,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贸易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会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12.
笔者基于国际技术扩散的视角,同时考虑了进口、出口、FDI等三个国际技术扩散的渠道,对FDI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未考虑吸收能力时,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为正;而当考虑人口的吸收能力时,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为负,FDI每增加10%,便会使经济增长率降低0.012%。最后,笔者提出了提高国内吸收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增长与自然、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的客观要求。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1990---2012年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长呈粗放型发展;投资拉动和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三产业带动作用不强,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不明显,技术具有正向作用,但科技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较小.,外资和出口具有拉动作用;东部经济增长受出口拉动最为显著但受外资企业出口影响而削弱,合适的政府规模才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增长。因此,未来我国应在人力资本、新型工业化、转变政府职能、均衡发挥内外生因素等方面转变和加强。  相似文献   

14.
黎开颜  陈飞翔  刘佳 《经济问题》2007,339(11):10-14
在构建一个双顺差约束条件下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双重的效应,对经济增长是否具有积极影响取决于条件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双顺差之间已经形成高度的相关性,双顺差的结构反映出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的潜在问题,同时,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项目顺差之间已经开始出现相互强化的关系,降低国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消极作用日趋明显,将会严重地增加我国经济运行的外部风险.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我国区域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适度的地区差异有利于经济发展,地区差异过大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笔者应以区域经济统计理论为背景,运用统计方法首先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历年的变化态势,然后综合考虑各年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确定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适度区间。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结构、银行制度都发生了巨变,为了揭示这种变化对经济所造成的冲击,本文建立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国内信贷、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相关的研究表明产出的国内信贷弹性与产出的货币弹性虽然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二者对经济的贡献度却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这与我国近十年经济增长高投入、低产出的运行状况相符合.同时,通过该模型不仅解释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动态变化,还证明了金融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为我国高货币化之谜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研究工业设计的产生和发展入手,剖析了工业设计的定义,阐述了工业设计的经济属性,并借鉴国内外通过工业设计促进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着力分析工业设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了工业设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中国“工业设计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与加强工业设计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逐步融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由于我国享受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开放或扩大货物、服务市场准入的利益,我国出口发展的步伐更是进一步加快.我国出口增长非常迅速,但我国的出口增长并不稳定.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外部需求,外部需求的变化进而会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萧条,恶化的外部经济环境对我国的出口产生了明显的冲击.本文采用1996-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外国经济发展与中国出口的关系进行了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长期还是在短期,中国出口增长都能明显地改善外部经济环境,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也能明显地促进我国出口的增长,因此,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影响我国出口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9.
郭路 《经济经纬》2006,98(1):24-27
主流的增长理论缺乏对制度的分析,认为制度是外生的。在实证方面,对于制度的研究又缺乏精确的分析。笔者以新古典增长和制度学派为基础,对制度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增长的特点是产出、资本、消费和制度都存在一个最优的值。通过实证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中劳动力的投入对经济的影响比资本投入和制度因素要小。制度因素主要是通过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的投入来影响经济增长的。尽管在直接效应中,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反向作用,但在总效应中,制度对经济增长起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常认为地方官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积极角色,近来国家也有意通过干部交流促进省区平衡发展,但国内还没有定量识别地方官员影响经济增长的文献。本文基于1978—2005年间省长(书记)交流样本构造了省长(书记)与省区相匹配的面板数据,系统地实证分析省长(书记)交流对流入省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即省长交流效应),结果发现,整体而言,省长交流能够使流入地的经济增长速度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这种省长交流效应是通过在流入地采取大力发展二产、重视一产、忽视三产的产业发展取向实现的。本文的发现是稳健的,有助于增进对加强干部交流破解省区发展不平衡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