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画一个个“商圈”似乎已成国内的一种潮流,可结果却往往是“种下龙种收获跳蚤”,“商圈”如果是一厢情愿。又怎会如规划所想,一旦画定,财源就会滚滚来?其实,“商圈”纯粹是一种市场化的结果,又哪会是某个人能“画”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石壶画语     
《今日重庆》2004,(1):114-117
一个画了一辈子画的人,却一辈子无名。这于别人,也许无法忍受;于他,默默承受了。一个吃了上顿无下顿的人,却偏偏醉心艺术,要画画,画中国画,并且要画得好,画得风格独特,画得出类拔萃。他,做到了。一个生前预料自己死后“定金光辉灿烂”的人,  相似文献   

3.
人生无界     
林昭延说她想要创作这样一幅画:画中的女子,一半身着中国服装,一半身着韩服。“我的一半已经变成中国人了。”  相似文献   

4.
因为信仰,世界上才有了那么多感动人的画。翻开绘画史,其实就是在读一部人类图画版信仰史。好的图画,没有画种、时间和民族界限。这样的画,人们把它们叫做“人类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李拙并不拙,很巧。他笔下的花乌、山水既大气又文气。粗看似乎传统了些,构图平平,但细粉之下却耐人寻味。李拙有书法功底,所以他画的每一笔都是写出来的,这使我想起王簃先生的一段话:“画和做人一样,不该让人初交热情,继而索然,应该使初交平平,再品味醉厚,经久不衰,”我是很少画花鸟和山水的,但是看了李拙的画儿,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媒体上读到一篇寓意深刻,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题目叫《当老师面对自己的“遗像”》。说的是新来的赵老师刚跨进初二年级的教室,突然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人头像,上面写着“赵兰遗像”几个大字。赵老师面带笑容对着黑板上的画像欣赏了一下,转脸注视全班同学,平静地说:“画得很像我,字也写得不错,可是多写了一个字,谁能说出来多个什么字?”当赵老师从学生表情上认定画像是一个叫王小虎的同学的“杰作”之后,点名提问了他。王小虎回答,多了个“遗”字,“为什么呢?”赵老师追问。“因为赵老师没有死,所以不是遗像。”“对,回答得好!”赵老师微笑地点头赞许。我从内心佩服这位可敬的赵老师。  相似文献   

7.
艺术的距离     
20世纪开创了立体画派的一代宗师毕加索,其作品曾风靡一时。有一次,很多画商同时求购其画,他选择分别与各个画商约谈判,并聪明地利用其中一人的出价来抬高其他商人的报价。这种已经颇为成熟的“阶梯营销”的概念,使毕加索成功地自抬了身价,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今日“拍卖会”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能将观者带入“桃花源”胜境中,让人感觉都是诗一般的恬静,梦一般的温馨。即便所画是墨云冬雪枯枝寒秋,也能使人留连忘返,乐在其中。这就是国画家熊新峡其人其画带给人们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刘君 《辽宁经济》2004,(10):71-71
几年来,抚顺石油化工公司腈纶化工厂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腈纶人的画与话”这种特殊载体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方面,以人为本开展的企业文化活动为企业党建找到了有效载体,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安全生产工作;另一方面,“腈纶人的画与话”这种特殊的载体让职工用手中的“画”说心里的话,表达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提供了一条途径,为职工展示聪明才智搭设了一个平台,同时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也容易被职工接受,使职工工作起来心情舒畅,从内心感受到所在团队是值得为之奋斗的团队。  相似文献   

10.
徐伟 《新西部(上)》2007,(7X):146-147
该文探讨了中唐以后,文人写意山水画对古典园林营构的影响,对文人园林设计“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传统进行了阐释。写意山水画中“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所蕴含的禅境,同样成为士大夫文人在造园过程中所着意追求的意境。出于禅意的“小中见大”,在画中,在园林中,都成为中国人独特的以有限表达无限的艺术法则。这种禅境的追求,影响了文人园林从山水园林向都市园林的演进,也体现在“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园林设计手法中。  相似文献   

11.
刘洋 《魅力中国》2011,(7):267-267
气韵本乎个性,一人有一人之面貌,即一人有一人之个性。个性不同,则所作之画,气韵也不同。郭若虚提出“气韵非师”的理论集中代表文人画教育思想的精髓并对以后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对于其概念的理解以及“气韵非师”对艺术家完善品格修养。  相似文献   

12.
孙墨龙 《走向世界》2011,(34):72-73
李承志,因为艺术的缘分我们熟悉多年了,应该说我也一直在关注他的艺术活动和作品。看到他的画,我不能自己地想了很多问题:什么是艺术?人为什么画画?什么是高境界的中国画?中国画的深层内涵是什么一我的回答很简单:画以载道,画以寄情,就是以求道之心灵创作载道之画。  相似文献   

13.
一学年又将结束,校园里又到了总结的时候。这原本是自觉提炼经验、主动剖析教训的一个重新描画“新起点”的过程,用“新亮点”壮大特色发展“新起点”、用“新差距”筑牢自主成长的“新起点”、用“新教训”夯实优化管理的“新起点”……画好这些校园管理的“新起点”,年终总结才有可能让自身的审视过程变得丰富有效,让自身的规范环节变得健康...  相似文献   

14.
沈利 《魅力中国》2010,(30):96-96
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终极的美学价值和对艺术的形而上的态度三者共同塑造了一种独特的“随类赋彩”中国画用色的模式,决定并规范了中国画艺术的美学和民族特色。本文从中国画用色的精神本质和中国人的色彩观浅谈对中国画用色的“随类”认识。  相似文献   

15.
人鬼殊途     
常有比喻“字如其人”或“画如其人”,其实是指“字”里、“画”中透出作的个性。而企业与产品更是企业家人格化、个性化的外化显示,所以我们也说“企业如人、品牌也如人。”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分析人的方法来分析企业、分析品牌。  相似文献   

16.
快意斋论画     
吴悦石 《东北之窗》2012,(17):94-95
“道法自然”是一句无上受用的真话。抱石先生以旷世之才,画成法立,后人以姓氏为皴法立名,唯先生一人而已。学子问学多问法,不问理,何耶?法易理难。法易懂,理不易真懂。作画时法易施之纸上,理则难于化诸笔端,故先贤告之后学,先明理,可不妄行。友人来访,问看画之法。余曰:简言之,看画有三要。  相似文献   

17.
周励 《西部大开发》2007,(10):74-75
曾经常常以自己村乃“传说中太上老君炼丹之地”而自豪的西安户县庞光镇西炉丹村(简称炉西村)人,如今却喜欢别人称自己是“建筑村”人,因为是建筑业富了炉西村,也因为是建筑业构建了全村人心中一幅幅和谐幸福的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浅谈读画     
何兰坐 《辽宁经济》2001,(10):19-20
画画的人读画,首先,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是直接学习绘画技巧的途径之一。 本文写的是浅谈“读画”,就应该先把“读”和”画”两个字的概念搞清楚。读,本意是口诵文字,叶引伸作学习研究。凡由文字组成的篇章,读是一个明旨熟章的好办法。从其学习研究的意义上说,读是全神贯注的、不脱不漏的、理解篇章意义和琢磨文字技巧的严格过程,具有“看”所不能相及的深刻性。画,本意是形象,衍义可解作以图类物而似之。凡以形象组成的画幅,总是一眼能见大体,转眼就入细部,画面所有,看而便知。 画原本意不用读,也是不能读的,所以人们一…  相似文献   

19.
字谜     
有人出了个问题给两位画家,题目是“安静”,要他们各画一张表达同一主题的画。  相似文献   

20.
八大山人是生活中奇人,也是艺术中狂人.在颠沛流离的乱世之中,他留下了许多作品.这些作品涉及到诗、书、画等方面,其中当以八大山人的画最为人称道.其实那落笔于画上的诗歌也是文学史中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