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营者》2013,(22):38-39
犹如季节性流感,合资车企股比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时不时都会被拿出来讨论一番。最近,在大众谋求在与一汽合资中更多股权、坊间关于50:50的股比是否放开的窃窃私语持续一段时日后,又在10月的武汉全球汽车论坛上进一步发酵。  相似文献   

2.
戈马 《经营者》2014,(23):104-105
2013年,除大发、日野品牌外,丰田把包括中国市场92万辆在内的895万辆汽车卖到了全球各地,这其中,已经给丰田贴上认知“标签”的油电混合动力车型(HEV)占去126万辆,而其余769万人则愿意为丰田的传统动力车买单——这个数字成为重新认识、梳理和解析丰田技术路线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3.
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有一句:"一旦跑起来就不能因为累而中途停下,就算爬都得想办法回家。这份信念适用于做任何事情,只要开始就全力以赴,不能因为外界的其他原因就轻易放弃。"2014年已经过去,汽车行业经历了大大小小的事情,无论对于从事汽车行业的人来说,还是最普通的消费者,汽车仍在每  相似文献   

4.
我发现,凡是比较牛的公司都不承认自己是干本行的。为了让整个公司在这个领域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我们说孩子王不是卖儿童用品的.而是经营顾客关系的。  相似文献   

5.
王巍 《中国企业家》2010,(19):64-65
大家讨论的不只是国美之争,而是中国企业转型到现代公司的基本架构和核心要素,更是中国工商企业文明的进化过程的阵痛国美之争的来龙去脉和戏剧变化,早已是路人皆知,关于国美的讨论已演化成一个商界立场的分水岭和试金石。但很多围观的人往往在不了解国美之争的技术常识便摇旗呐喊般进场助威,很多参与讨论的人也无视辩论对方的观点,只是自说自话的立场表态。我认为,  相似文献   

6.
曾经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要创业?当时我迟疑了片刻,脑海里掠过的是过去几年来各种辛酸的历程。原来我已不知不觉走上了创业道路,在这条路上我曾经奔跑过亦徘徊过,但从未停息过。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90后。我90年出生,正好赶上国内互联网发展的大潮。我所说的创业现在还是一些项目,由于今年才大学毕业,这期间都是在大学校园里做。当时的我深信技术至上,高科技就是一切!我第一次跟同学合作的项目是光笔鼠标,这是一个配合激光翻页笔  相似文献   

7.
声音+谈论     
“我们用学习美国的方法来‘反美’,左手争福利,右手争自由,这种东西在美国走火入魔了,但在我们这里还是有或无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言发于思,思发于省,省发于爱。一个没有声音的行业,是一个可怕的行业,没了困惑,不再企盼,失去诤言,静寂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最大敌人,扼杀了涌动,消弭了追求。  相似文献   

9.
乐天 《新前程》2009,(8):92-92
与村上春树的其他小说相比,这本首次写自己有关的文字其实也算不上一本正经书.或许是年龄的缘故,这本所谓"回忆录"或是"随笔"的作品,没有了以往作品中"所谓的村上风格",但文字间透露出的真实、坦率、纯粹、清新和随意,却是以往所从未有过的.  相似文献   

10.
孟祥武 《活力》2013,(22):98-98
采访就要有采访的对象,即被采访人,采访的成功与否,与采访中是否把握好采访对象、被采访人是否进入状态直接相关。怎样使采访对象尽早进入状态,调动被采访人的积极性,让你希望知道的东西从“他(们)或是她(们)”的口中源源不断地说出来,而且说得对题、精彩、恰当,一直是新闻工作者们关注、谈论和交流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马钺 《中国企业家》2012,(11):118-122
一位经济学大师曾说,目前的世界人口是社会主义秩序不能承受的,但市场秩序可以……离开携程网后的梁建章开始思考这一命题梁建章说话声音很轻,而且是越来越轻。他说的每句话,第一个字假设是升C调,那说到第十个字可能就是降B调,最后几个字简直就成了喃喃絮语,细不可闻。他说话时脑袋微偏,时不时瞟你一眼,然后眼神迅速轻轻飘开。你很难把这理解为傲慢或者不屑,因为他说着说着常常会笑起来,这笑容有点像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宅男科学家莱纳德——友善、随意,还有一点点天真烂漫似的傻  相似文献   

12.
孙一波 《活力》2010,(2):179-180
本文从新闻采访的决定因素。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和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提问的风格与技巧,三方面进行论述。把一个采访过程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就是准备采访时所必须准备的相关材料,还有必要的知识准备等等。第二,在采访过程中,决定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比如,记者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记者的业务知识、道德修养知识含量等等。这些都是新闻采访中的决定问题。第三,就是采访时记者提问的技巧和风格。我认为,决定一次新闻采访是否成功。他不仅取决于一个新闻事件的选材,更重要的是一个新闻记者的本身素质。要求他在采访前作好充足的准备,采访时他的果断与机智,提问的技巧与风格,还有广博的知识。新于时世,闻于外物。要想报道一个新闻,首先当然是要有事情要报道,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有敏锐的嗅觉去机智的发掘。  相似文献   

13.
贾万韬  王莹 《活力》2013,(6):99-99
所谓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具体地讲,它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它可以系统地、形象地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电视新闻是电视各种新闻性内容和新闻报道形式的总称.是一般电视台节目的骨干和主体。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隐性采访在广播新闻采访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虽然隐性采访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新闻,然而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机。本文从广播新闻中的隐性采访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出发,对隐性采访需遵循的原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隐性采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邬新娅 《科技与企业》2014,(10):262-262
记者表面上是个光鲜的工作,但其背后所隐藏的辛酸却无人得知。记者在采访时经常会遇到各类的问题,总会让记者受到不少的挫折,经过长时间工作经验的总结,也逐步总结出一些解决类似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苗迎杰 《活力》2011,(16):87-87
当前,对于隐性采访还不能给予一个合理、合法的定位。本文着重讨论了隐性采访与舆论监督的关系以及通过调研现实中.记者运用隐性采访时所易犯的错误,说明记者在采访时应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采访.从而使隐性采访可以被大多数的群众所认可。  相似文献   

17.
西方经济学家说,中国前二十年经济增长是建立在短平快基础上的增长,以后想这么快的增长就需要靠品牌化竞争.有记者采访美国第一任首富洛克菲勒时,他说即使把我衣服剥光,但是只要有一个商队经过,我仍然可以变成亿万富翁,因为我个人就是一个品牌.1975年,当时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的一位大学生在图书馆阅览室里读到了这段话,弃学从商了,他就是比尔·盖茨.品牌化生存是品牌化时代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8.
SARS病例的重新出现,又勾起了人们对去年非典疫情的回忆,我们也许还能清晰的记得,去年在这场危机当中,大批的企业无所适从,从惊慌恐惧到不知所措,甚至关门大吉。当今,自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日益加剧。金融危机的爆发、9.11事件以及禽流感的出现等等无不时刻影响着相关的企业。如何应对危机,甚至把危机转化为契机,是我们每一个企业管理人员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赵振东  杨天娇 《活力》2012,(6):177-177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第一道工序,没有采访,就发现不了新闻线索,得不到第一手资料,新闻写作便无从着手,成了“无米之炊”。新闻采访需要加入想象力。新闻采访深入的过程,就是想象丰富的过程,没有想象力,新闻采访有时会半途而废,捕捉不到新闻的真相。  相似文献   

20.
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出于新闻报道的目的,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认识事物、发掘报道素材的活动,即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活动。作为记者,除了通过现场观察、阅读文献等方式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外,向被采访者提问被视为最有效的一种途径。可以说,记者的提问巧妙与否,决定了采访是否成功。因此,学习和掌握好提问的艺术,是新闻记者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一位新闻记者应有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