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优化法治保障创新农村社会矛盾化解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前农村社会矛盾依然呈现出源头多发、形式多样、性质复杂等特征,治理难度较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有效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创新农村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保障。优化解决农村社会矛盾的法治保障机制,首先要不断完善立法。当前,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和农业农村发展,在土地流转、土地征收与人口流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出现了一些矛盾风险。应完善立法,进一步规范相关主体行为,使相关矛盾的化解有法可依。其次,在法律执行上,应创新法律适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针对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的新特点,建立多元化解机制,不仅是解决各类矛盾纠纷的迫切需要,也是遵循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客观规律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关制度和机制的需要。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通过积极整合资源,根据矛盾纠纷的类型及特点,创新调解机制和调解方式,强化调解功能和效能,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为推动农场社会稳定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多元社会问题和复杂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福利政策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安全阀”机制,在降低和规避社会风险、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为此建立一套公正、和谐的社会福利政策体系成为当前中国政府首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4.
维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我省农村因涉地矛盾引发的纠纷上访事件还比较多,维护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权益任务艰巨.本文就2005、2006年农村涉地矛盾纠纷的情况,分析了引发上访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涉地矛盾的主要对策,供从事农业和农村经济有关工作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当前社会环境更加开放化、多元化、动态化,导致影响农村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增多,维护稳定工作的强度增加、难度增加。如何化解这些新老矛盾,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维护稳定工作,是乡镇党委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推进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新时期农民的权益保护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如何有效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当今社会热点话题。文章以影响农民权益维护的原因入手,结合当前我国农民权益维护外在的表现和四川省D市农民权益维护的现状,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民权益维护的困境,提出我国农民权益维护的策略,实现农民权益的有效保护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7.
失业具有极大的社会负效应,失业人口的存在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失业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失业人口的存在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大力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是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也是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当前突出矛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金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发展中的矛盾也不断增多。金山区委、区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说到底,就是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经过长时间调研,金山区领导及时分析和掌握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探寻解决的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9.
农民进行政治参与是其实现政治权利和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农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影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实际中,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存在不合法现象;参与程序缺失;参与的理性化程度不足,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完善农村社会的法治建设、政治参与制度建设、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解决好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现代民主政治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宿豫县紧紧围绕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局,完善制度,超前防患,狠抓化解信访矛盾不放松。有力地维护了全县社会的稳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试论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有序和可持续地发展。然而,在武汉城市圈建设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政府对土地的征收和征用,致使社会出现了失地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失地农民的权利被弱化和被漠视的现象严重。该文试图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权角度,论述如何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机制,分析产生的原因及完善的路径选择,以期为失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实现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立足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探索国土空间规划法治化的基本内涵、总体思路与逻辑框架,为国土空间规划现代法治的研究和实施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规划法治化的本质就是国土空间规划的"良法"和"善治",应当遵循"良"的价值理念与"法"的完整体系、"善"的思维意识与"治"的秩序机制的总体思路来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法治化框架;(2)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良法"体系包括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地方法规规章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规划成果体系,"善治"平台则包括规划编制审批、规划实施监督、规划信息平台和规划工作平台。研究结论: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法治化的逻辑框架,提出完善和健全规划治理体系的具体路径,有助于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现代法治进行顶层设计,以及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法治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对策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农民失去土地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但是,由于法律、制度的残缺,导致失地农民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倒退到贫困状态,不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有待进一步加以完善。该文在详尽分析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对策构想。  相似文献   

14.
作为地质找矿的主力军,地勘单位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多年的不懈努力,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全国范围内的蓬勃开展,地勘单位已经站在了一个谋求跨越发展的崭新起点。地勘单位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跃,还有许多躲不过、绕不开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去克服和解决,具体就是必须要处理好体制与机制、发展战略与战略支撑体系、突出主业与多业并举、争取政府项目与开拓市场项目、地质科研与找矿突破、外部环境与自身建设、发展速度与运行质量、改革创新与和谐稳定、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监管与服务等十个关系,加大解决突出问题的力度,持之以恒,扎实工作,从而不断地把地矿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政府凭借着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始终在社会管理中承担着"统治者"的角色,对社会的管理受制于"统治"或"管制"理念。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由于缺乏公共服务理念,政府社会管理的传统模式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实践证明,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由统治性行政向服务性行政转变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重塑公共服务理念与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区别的一面。若要将这种理念在政府的社会管理中重塑,则需要内力和外压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地质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评价地质环境容量,模拟地质环境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对于掌握地质环境规律,提高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增强地质环境管理的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经营利用产业化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经营利用以野生动植物资源为基础,在社会需求以及整个社会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价值和利用的认知和道德准则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产业。在分析了现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对野生动植物经营利用产业化的影响后,提出了构建我国野生动植物经营利用的产业组织体系、建立有效的动力机制和法律法规政策的保障机制以及市场诱导机制来促进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乡村何以善治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经验中寻找答案。“枫桥经验”是中国乡村善治的典范和旗帜。回顾“枫桥经验”的历史演进,发现了“枫桥经验”历久弥新的密码,找到了一条乡村善治可持续的重要路径。要始终坚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群众参与;始终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制度体制机制。乡村善治还需要学界更关切中国情境、中国特色,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提出彰显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理论构念和理论体系。研究贡献在于,以治理现代化为视角,回答了乡村善治如何可持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土地作为人类最原始的自然物,见证了人类早期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都把调整生产关系作为统治的核心,从内容上看,调整产品的分配形式主要改革赋税制度;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主要是改革土地政策。整个人类社会初期,土地作为最活跃和最直接的财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重要力量,它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变革和上层建筑的震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整土地制度,始终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从土地权利与社会秩序的关系视角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土地制度变革提供政治经济学解释。研究方法:基于文献和政策梳理的制度变迁研究。研究结果:(1)中国共产党以土地革命发动农民群体,打破以精英结盟维稳为主导逻辑的社会秩序,使中国社会进入国家与社会一体化的整体体制秩序;(2)在整体体制秩序中,国家构建自上而下渗透与统合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控制土地权利,为国家工业化进行资本积累;(3)当整体体制的推行对整体秩序的维系产生威胁,国家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起点,调整体制安排,进行朝向权利开放的改革来平衡国家与社会的利益;(4)讨论了中国朝向现代土地制度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可能路径。研究结论:土地制度变迁与社会秩序转型息息相关,土地问题始终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