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省级以上开发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发区作为塑造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要力量,其空间布局的外部特征和内在机理亟待研究。运用最邻近点距离指数、核密度估计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了中国2 52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开发区总体上呈"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胡焕庸线"和三大自然区划高度耦合。(2)开发区在空间上具有以"城市群—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多核心连片集聚特征,且存在着显著的级别、类型异质性。(3)开发区整体空间分布是自然本底、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开发区空间分布的因子因开发区级别、类型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和差异性。城市劳动力资源和行政级别是影响开发区分布最为重要的因素;城市经济实力、信息化、地方政府竞争是次级核心因子。  相似文献   

2.
以安徽和县为例,以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运用生态足迹的理念和方法,构建了生态约束力评价体系;以遥感和GIS技术为支撑,构建了静态和动态的经济社会支撑力评价体系,采用"生态--经济社会支撑力"趋同性动态聚类和互斥性矩阵分类相结合的梯阶分区方法,将中部沿江县域划分为优先开发区、鼓励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引导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灰色区域六大类型,并对功能区类型静态和动态划分的综合集成方法进行了探索,使功能区类型划分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3.
关闭开发区?     
"开发区"这个舶来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充斥在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各阶层人士的大脑里,人们谈论开发区,热炒开发区,寄希望于开发区,至今余音未了,仍有如潮水般涌来的趋势.现在,虽然建设开发区时,多了一些理性,但是茫然仍占据了脑子里大部分空间.  相似文献   

4.
开发区重复建设、无序扩张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2004?2014年100个城市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以国家级经开区为例从空间策略互动视角考察了地方政府热衷推动开发区建设的行为动机.研究发现:(1)中国地市级政府在建设开发区上会充分参考"邻居"城市的行为作出自身决策,并且这种空间效应在地理距离相近的同级城市间更为显著.具体而言,如果地理邻近城市平均建设10个新的开发区,本市往往会相应建立5个开发区.(2)相对东部来说,中西部城市间在建设开发区上的空间策略互动更强,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影响.(3)进一步的经验检验表明,财政分权和中央政府主导下的政绩考核带动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空间竞争,强化了地方政府推动建设开发区上的策略互动.文章的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解释了"开发区热"的本质特征,揭示了地方政府合作困境的根源.由此,应从政绩考核体制、财税体制、地方债务管理体制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严格控制地方政府过度建设开发区的盲目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经济开发区作为承接一个地方企业发展,增加税收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区域。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对开发区相关的政策、体系等进行创新以及在开发区创新政策下对企业创新能力以及绩效的影响,下边本文将对这些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开发区是一种享有特殊经济政策、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地域类型。开发区的建设推进了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对外开放,被认为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我国自80年代初兴办经济特区以来,各类开发区在全国快速发展,在功能和类型上呈现多种多样的态势。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新的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实现开发区发展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7.
由政府或企业主导共建的跨国界、跨行政区域的各类开发区,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后开发区时代加快产业转移、化解风险的重要举措,也是区域共赢的需要。为此,应进一步明确异地共建开发区总体指导思想,采取适当的共建方式,创新异地共建开发区互利共赢政策,提高开发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政府合作、组团开发,有组织地引导开发区和企业抱团异地共建开发区。  相似文献   

8.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群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是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赖以形成的基础,利用引力模型思想和ESDA技术在时间截面上对城市群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流量及流向的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与空间相互作用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其空间结构的空间依赖性特质明显,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2000年后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进入"结构稳态"期;将最大引力分析与ESDA分析结合,量化挖掘城市群体系空间分布轴线,发现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的"泊松分布"形态明显。  相似文献   

9.
开发区作为城市空间的崭新要素,在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也产生较大影响.本文试从长春市区内5个重点开发区入手,将其视为城市空间结构的组成单元,研究它对长春市的城市郊区化、产业空间、社会空间和居民活动空间的影响.指出开发区空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城市空间优化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1.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区域政绩考核体系。为了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来改革和完善现行区域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改革过去偏重经济发展内容的指标体系和由上级对下级进行考核的办法;打破完全按行政区划来界定政府绩效考核的观念,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绩效考核政策。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以及禁止开发区域四种功能区,并针对不同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财税政策、土地政策、人口管理政策和绩效评价及政绩考核体系。2.健全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  相似文献   

11.
自魁奈提出"纯产品"学说以来,经济学家对剩余认识的分歧一直难以弥合,这是由他们对剩余研究的目的决定的,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研究剩余的来源或源泉都是为了给剩余的归属即剩余的占有找到更"合理"的出路,与剩余的真正来源无关.由他们所戴的理论有色眼镜所决定,经济学家把剩余的来源分为劳动说、创新说、不确定性说和监督说.劳动说体现的是社会公平正义,创新说注重的是激励,不确定性说强调了企业家的责任,监督说意在减少偷懒.只要我们不怀任何偏见,这些不同的学说就会为解决目前的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矛盾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地区差异对居民消费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远  王选选 《生产力研究》2002,(2):103-104,107
本文利用总体多样性分解方法和对应分析方法 ,定量测定与分析了地区差异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程度。为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缩小地区差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平衡计分卡是先进的企业业绩评价系统和战略管理系统。由于平衡计分卡设计和应用的特殊性,对它存在着若干认识误区,对此进行了剖析。阐明了在设计和应用平衡计分卡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事项会计信息系统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基于会计循环的会计信息系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本文借助事项会计理论和事件驱动模型构建事项会计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共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发表于2001—2013年的国外新兴产业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利用知识网络图可视化展示该领域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热点,并分析未来研究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国外新兴产业研究领域的知识网络内含新兴技术、创新、创业、新兴市场、新兴经济、发展与演化、技术路线7个子网;"创业"子网覆盖的知识点最多,是最重要的研究主题;新兴技术、创新、创业、新兴市场和新兴经济等知识点既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知识网络的信息连通点。分阶段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该研究领域的知识网络结构变化幅度较大,发展与演化、制度、知识、公共政策、信息技术与管理、研发、学习等是近期研究的核心知识点,创业、发展与演化、新兴市场可能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首先论述了技术创意可行性论证的必要性、可行性影响因素及论证的基本流程;然后在对有效技术创新识别认定标准及方法简要分析的基础上,以“成本-效益”为视角,利用决策树法构建有效技术创新识别的认定模型,该模型利用决策树法的逆序归纳进行信息分析,计算出不同行动的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差值,根据该差值与企业利润期望值的符合程度识别认定有效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7.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保证县域经济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至关重要指导思想。文章构建了一个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安徽省县域经济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安徽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借鉴吸收国际金融监管及立法经验,发挥外资银行对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有必要在四个方面调整:改革外资银行的监管体系、加强外资银行的准入限制、提高对外资银行运营中的审慎监管以及完善对外资银行的市场退出监管。  相似文献   

19.
以制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国际企业战略联盟的内部合法性与外部合法性问题。通过对战略联盟内部合法性、外部合法性概念、作用的阐述,构建了一个整合框架,进而分析了企业特征、环境特征对企业获取合法性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基于制度理论的战略联盟研究,为国际企业的跨区域扩张,尤其是为新兴经济国家或转型经济国家的市场整合提供了新的解释与思路。  相似文献   

20.
企业品牌的脆弱性及其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脆弱性是衡量其抵御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干扰能力的一种度,它表现为品牌的易逝性和品牌声誉的难以挽回性.影响品牌脆弱性的因素可能来自于品牌自身、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等各个方面.在对品牌脆弱性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自身品牌的脆弱性,增强其抗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