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毒驾”是吸毒后驾驶机动车行为的简称,英文名为“Drug driving”。随着“酒驾”入刑的实施,醉酒驾驶行为越来越少,然而社会危害性更为严重的“毒驾”现象却越来越频繁,由此造成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也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关于“毒驾”入刑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由于缺少法律依据,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面对这一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凶手”而无法对其进行严惩,使得“毒驾”行为愈发猖獗。  相似文献   

2.
近日,发生在江苏省常熟段的常合高速公路"4.22"特大交通事故系旅游客车驾驶人严重疲劳驾驶、操作失当所致。驾驶人王某20日晚曾吸食毒品,22日晨发车前休息不足4小时,事故发生后其尿样检测结果呈阳性。这一事故旋即成为微博热门、网页头条,而后纸媒跟进,继"酒驾入刑"后,"毒驾"再一次冲击人们焦虑的神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所谓"毒驾",英文名"Drug Driving",即吸毒后驾驶机动车的简称。那么"毒驾"是否有必要入刑?如何入刑?笔者认为相对于千变万化的复杂社会生活,法律无法实时调整,其滞后性将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并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草案》扩大了危险驾驶罪的行为对象,将在公路上从事客运业务,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以及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的,纳入该罪的惩处范围,但该《草案》并未将呼吁已久的"毒驾"涵盖入内。笔者就"毒驾"入刑的有关问题浅抒拙见。一、毒驾行为现有法律适用现状随着新型毒品的易制化和吸毒成本的降低,吸毒人  相似文献   

4.
正自2011年5月1日醉驾正式入刑以来,迄今为止已满五年,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国酒驾问题这一顽疾的有效解决。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行为的治理,是一个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位一体的工程。公安机关交管部门只是惩办醉驾案件的"第一站",在醉驾案件数量激增背景下去充分实现"醉驾入刑"的立法目的,需要公、检、法、司等各个机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广西柳州交警支队在日常的交管工作中发现,"毒驾"已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的一个诱因。决不能让"毒驾"形成趋势、潮流,自2013年柳州交警查处了17起"毒驾"案件后,就下定决心要将"毒驾"苗头遏制在萌芽当中。经过有效治理,2014年柳州"毒驾"案件下降至11起,2015年至今查处4起,"毒驾"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毒驾基本依靠路面检查或事故后发现,如何从源头上管控?《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第十二  相似文献   

6.
正经过十年实践,"醉驾入刑"有力地维护了道路交通公共安全,构筑起了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的"堤坝"。然而,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对"醉驾入刑"的质疑,倡导"醉驾出罪"。2019年7月31日,最高法公布了2019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审判执行数据,在审结的刑事案件中,危险驾驶罪首次超越盗窃罪,排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7.
正2020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通过,该修正案于2021年3月1日实施。此次修正案对青少年犯罪起刑年龄、证券犯罪、侵犯知识产权及商业秘密类犯罪做出了最新修订。但是,公路交通行业呼吁多年的"超限入刑"并没有在此次刑法修正案中实现。有专家指出,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在立法、执法、守法三方面都存在问题,刑法罪名无法启动,而涉及损害公路的司法解释缺失,是目前难以用刑法手段规制超限行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醉驾入刑"五年来,不仅仅带来执法和处罚上的变化,而且悄然转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一系列数据说明了"醉驾入刑"五年来的成效,展现了法治的权威和力量。"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开车了""醉驾入刑"不仅对车主们的饮酒观念产生了影响,同时让传承数千年的酒文化和人们生活的行为习惯,逐渐发生了改变。如今,酒桌上一句"我开车了"成为最热、最有效的挡酒词,其背后彰显了严惩酒后驾车的  相似文献   

9.
正毒驾,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毒驾是指驾驶人吸食或注射毒品后,体内毒品成分对精神状态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仍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在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123号令)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第六项中有"吸食、注射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行为"的描述,这是迄今规范性文件中对"毒驾"最清晰的表述。《道路交通安全法》仅在第二十二条第二款中有关于"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  相似文献   

10.
<正>"只有健康的司法,才能培养健康的民意,不健康的司法,只能滋生不健康的民意",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杰布南的名言值得我们深思:既然刑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非法超限运输的问题,刑法处罚之外的手段又多种多样,"超限入刑"的提议是否值得商榷?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的意见》(国办发[2014]55号),再次提出"研究推动将车辆超限超载违法运输行为列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行为,追究有关人员刑事责任"。"超限入刑"再次成为热门话题。那么,"超限入刑"是不是好事,是  相似文献   

11.
<正>截止9月27日,随着整治校车、整治酒驾毒驾第四、第五波次统一行动的结束,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组织开展的历时近两个月的"五个波次"集中整治违法行为画上圆满句号。期间,各地公安交管部门精心组织,波次衔接,突出重点,尤其在整治校车与酒驾毒驾违法行为的行动中,各地更是涌现出来了一些新思路、新战法和新机制。总的来看,"五个波次"集中整治交上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单: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道路  相似文献   

12.
自2011年"醉驾入刑"以来,公检法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司法维护了法律的权威.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坚持高标准、硬措施、严要求,始终对酒驾醉驾"零容忍、严执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20年每排查百辆车的醉驾比例比"醉驾入刑"前减少70%以上,酒驾醉驾肇事导致的伤亡事故相比上一个十年减少了2万余起,"酒后拒驾"日益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的自觉行为,成为社会普遍认同和支持的文明准则和法治规则.  相似文献   

13.
正"醉驾入刑"实施五年来,中国酒后驾驶问题发生巨变。近日,公安部公布"醉驾入刑"五年酒后驾驶违法行为查处情况,我国严查酒驾醉驾违法犯罪取得五个明显变化。一是酒驾醉驾得到有效遏制,城市效果尤为明显。五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共查处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违法行为247.4万件。在严格执法和持续宣传的共同作用下,北京、河北、浙江,杭州、宁波、南京、福州、深圳等省市,酒驾醉驾查处数量已经出现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4.
<正>2008年的"孙伟铭案"引发了立法和司法机关对于醉驾入刑的思考。2011年,"追逐竞驶"和"醉酒驾驶"被纳入了《刑法修正案(八)》刑法调整范畴,"危险驾驶罪"开始备受社会关注,立法机关也更加注重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时隔四年,《刑法修正案(九)》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将于今年11月1日实施。《刑九》增加了危险驾驶应当追究刑责的情形:在道路上从事校车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员或者超速;违反危化品安全管  相似文献   

15.
正2011年2月25日,《刑法修正案(八)》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其中增设了危险驾驶罪,并将"醉驾"的处罚由原来最高"处15日拘留、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和2000元罚款"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处拘役,并处罚金"的刑事处罚。该法于当年5月1日正式实施。"‘醉驾入刑’10年来,对于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我国执法司法机关始终坚持规范执法、公正司法,为降低酒驾醉驾发案率、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维护法律权威发挥了重要作用,‘醉驾入刑’取得显著的社会成效和法治成效。"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虞浔说。  相似文献   

16.
"同志,酒精测试仪显示您的血液中酒精含量为每百毫升29毫克,为酒后驾驶。"这是2012年4月25日,在醉驾入刑一周年之际,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在第十二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开展"文明交  相似文献   

17.
正严管严查严治酒驾醉驾毒驾等违法犯罪行为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近日部署各地公安交管部门集中开展酒驾醉驾毒驾夜查统一行动,要求各地加大警力投入,加强路检路查,严管严查严治酒驾醉驾毒驾等突出交通违法犯罪行为,大力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针对近期酒驾醉驾肇事交通事故多发,且群众消暑纳凉、聚餐娱乐活动增多,特别是即将到来的世界杯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3月27日,一辆黑色比亚迪轿车在浙江湖州南浔练市镇街头连环撞人,事故造成驾驶人黄某死亡、7名路人受伤。经查,驾驶人黄某甲基安非他明(冰毒)尿检呈阳性。因吸食冰毒黄某产生幻觉后自残,致车辆失控。据统计,浙江省登记的吸毒人员约16.7万名,持有驾驶证的约5万名,占吸毒人员的30%。治理"毒驾",关键要快速发现"毒驾"行为,并有效控制。为此,浙江省落实了一系列常态化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吸毒人员交通肇事。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公安交管部门推进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重点工作通知》中提出,要巩固工作成果,深化重点违法行为危害宣传,每月突出一类重点违法行为开展整治和主题宣传,8月查毒驾,强化公众认知,形成全国联动。所谓毒驾就是未戒断毒瘾或者吸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属于典型的危险驾驶行为。吸毒后往往出现幻觉,对其驾驶能力的影响非常严重,为恶性交通事故发生埋下隐患。随着新型毒品的易制化和吸毒成本的降低,吸毒人群有蔓延的趋势。截至2014年年底,我  相似文献   

20.
资讯     
正舆情新京报国家应重新审视"大货车超载入刑"江苏无锡高架桥侧翻事故的搜救工作已暂告一段落。事故已致3人死亡、2人受伤。目前,经相关方面初步分析,事故系运输车辆超载所致。这也让大货车超载现象及其治理议题再度成为舆论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