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发展日新月异,日益侵蚀着传统商业银行的领地。2015年3月两会提出的"互联网+"计划,指明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的产业调整发展方向。本文在综合梳理互联网金融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互联网+银行"的创新探索模式,全面评估新兴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等业务的冲击影响,分析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银行"的现实差距,并给出传统商业银行向"互联网+银行"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传统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实现变革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模式的提出与运用为传统行业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提供了条件。在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中,"互联网+银行"的理念和模式也正在不断被运用到银行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促进传统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型,尤其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如何将银行的传统业务和传统的管理观念实现同互联网技术相融合,变革银行风险管理的机制,增强银行对风险的应对和管理能力,是当前商业银行需要及时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要求各行各业都要进行创新,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必然是技术发展的结果,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是"互联网+"与金融业结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金融业的一种改造。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金融市场垄断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巨大竞争压力。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在支付领域、消费信贷、融资理财等领域对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与表外业务都产生极大的竞争威胁,因此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情况,从而提出具体的合作对策,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模式的逐步推入,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传统行业领域,传统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本文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背景,简要分析其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等三大业务的影响,并对商业银行应对新兴金融业态的转型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金融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第三方支付、P2P网络信贷等得到了快速发展,银行的经营管理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各类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商业银行要实现长效发展机制,必须迎合"互联网+"金融时代发展需求,进行管理创新。本文分析了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研究当前商业银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几点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为推动商业银行银行管理创新提供思路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交易银行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国际大型商业银行,随着商品、技术、信息、货币、服务、人力等生产要素的跨国、跨地区高速流动,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迭,企业的交易模式和交易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交易需求的变化要求商业银行从商业模式的变革和交易链条的重组等视角创新银行服务。交易银行成为新形势下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的大趋势。"交易+"的思考与构建早在上世纪90年代,伴随现金管理业务的出现,中信银  相似文献   

7.
在利率市场化、银行民营化、"互联网+"与"大数据"介入金融系统、金融市场产品和参与者多元化发展等背景下,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传统经营规模正在逐渐缩小,"互联网+票据"业务迅速崛起。伴随着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向电子化发展,既拓展了票据自营业务,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如票据业务内控不强、电票发展不足、存在虚假贸易背景等风险。因此,需要促进一体化票据市场的形成、增强票据市场的信用环境、扩大电票规模、完善《票据法》等措施,以促进我国商业票据业务多元化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下,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的风险种类没有变化,只是表现形式和发生环节发生了改变,而商业银行在小微金融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新的风险防控体系尚未完善,却已将旧的风控手段抛弃,造成风控体系的建设与业务创新的速度不匹配。本文在对"互联网+"时代小微企业内在禀赋引发的风险、市场环境和政策体系作用发挥不充分导致的风险进行系统阐释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风险的新特点,最后提出"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风险管理的六大策略:一是更新"互联网+"时代风险管理理念,二是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三是运用金融科技推进风控精准化、智能化,四是加强创新业务风险管理,五是强化合规管理和案防管理,六是培育高素质、专业化金融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大数据等新兴IT技术的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催生出P2P、手机理财、资金交易平台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新机构,而网上银行电子渠道的结算替代率也日益提高,传统银行业受到巨大挑战。本文在对比互联网金融与农村商业银行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提出转型路径,以期为农商银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互联网"与"互联网+"的差异出发,认为当前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要从"+互联网"逐步过渡为"互联网+",分析了商业银行与"互联网+"融合的优势和不足,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互联网+"时代的普惠金融服务机遇与挑战并存。可以从构建"大数据"风险管控体系等三个方面布局"互联网+"普惠金融时代的业务实践,加快商业模式创新步伐。2015年,国务院首次提出"互联网+"普惠金融的新内涵,要求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更好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新常态下,普惠金融的触"网",将促进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深度整合,推动实现"互联网+"时代下,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与"互联网"的互动关系2005年,联合国在"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交易银行凭借收入稳定增长、使用频率高以及风险资产占用低和客户黏性强等优势,将成为银行应对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等因素影响下探寻对公业务转型的必由之路。本文将对商业银行向交易银行转变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互联网+"背景下交易银行的发展策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交易银行凭借其突出的优势将成为中资商业银行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等多重影响,积极寻求对公业务转型实践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通过SWOT分析法对中资商业银行打造交易银行目标模式的优势、不足、机遇及挑战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将互联网五大思维植入到交易银行目标模式中,以期构建出中资商业银行实施交易银行战略的理论框架和发展脉络,实现商业银行对公业务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随着第三方支付业务崛起,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助金融科技快速对银行"存、贷、汇"三个传统业务领域产生较大冲击。网络信贷逐步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增长点,进一步蚕食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因此,商业银行应从内部管理、科技应用、业务创新和跨界合作等多个方面积极应对零售信贷变革,快速提升数据挖掘分析能力,巩固传统业务领域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5.
当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跳出行业范畴,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候,当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的时候,直销银行应运而生,它已经成为了传统商业银行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大潮中的强力助手。本文从"互联网+"的层面上,对影响直销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可发展模式、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做了研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腾讯系微众银行、阿里系网商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银行诞生后,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战略思维与发展业务上的挑战。本文通过梳理互联网银行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主要模式,对比国内两家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思路,结合传统金融机构战略转型的现实需要,为传统金融"互联网+"战略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困难时期,商业银行负债业务面临着互联网金融和直接融资规模扩张的冲击,"存款流失"的现象也愈发突出。论文在分析互联网投资理财的优劣势、研究负债业务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对互联网环境下的银行负债业务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前,商业银行正面临"资本与技术"双重"脱媒"考验,互联网金融对目前商业银行传统经营和服务模式形成重大挑战,银行若不进行自主的内部创新,必然会被外部突破。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调整思路和战略,主动适应和驾驭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战场掌握主动权才能占得市场先机。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出发,通过分析论述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指出在这一新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进而得出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拓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列举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实践,分析传统银行相对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提出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竞争与合作并行"的转型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银行角度来看,首先大银行的竞争实际来自中小银行的竞争,其次还有传统业务和新金融的竞争。中国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局面,但中国存在"货币之谜",货币的利用效率问题值得研究。银行能否搞活信贷存量,资产证券化是值得研究的。其次,商业银行应该转变思想,转型发展私人银行、个人及中小企业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第三,商业银行要利用互联网金融来发展业务。其实互联网金融是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