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显示,以200个基点的平移利率冲击作为标准情景,无法有效捕捉银行账户中存在的各类利率风险。国内外监管部门不断尝试建立更为有效的风险计量方法,并在利率冲击情景设计方面有了较为重大的变化和改进。本文对利率冲击情景的最新监管探索进行了阐述,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冲击情景的现状和挑战,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信用利差巨幅波动造成的损失对银行偿付能力产生了冲击,而一些银行在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之间进行的监管套利,也影响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危机之后,这些问题引起了国际监管组织和各国监管当局的关注。本文对信用利差风险的识别、计量和资本监管改革等进行了探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利差风险计量和管理面临的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6年4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发布《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监管标准》,代替其2004年发布的《利率风险管理和监管原则》,在第二支柱下对商业银行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管理、监测以及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监管部门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监测的重视程度不高,巴塞尔委员会的新监管标准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带来巨大挑战。本文首先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国际监管标准的框架结构开展分析,指出其较2004年监管原则相比重点加强的地方,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实施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国际监管标准存在的差距,最后就提升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从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衍生品市场发展、金融市场改革、商业银行转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利率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防控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本文对巴塞尔委员会最新发布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监管标准》主要改革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践,剖析了商业银行实施新监管标准面临的难点,建议商业银行借新监管标准实施之际,尽快开展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升级工作,将利率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提升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是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之一。该文基于当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揭示其银行帐户利率风险管理在计量、运用方面面临的挑战,指出商业银行必须从制度、计量、监测、控制等方面逐步建立相应体系,以强化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适应监管要求和新资本协议要求。  相似文献   

6.
2016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通过了《市场风险的最低资本要求》,该要求规定各国监管当局应于2019年之前根据交易账户市场风险新规制定本国标准,同时要求商业银行于2019年年底之前按照新规报告交易账户市场风险。本文以Shibor利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交易账户利率风险监管新规,分别采用VaR计量方法和ES计量方法计算Shibor利率风险,并对VaR和ES模型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研究的结果,本文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监管新规以及提高交易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利率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大,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受到的冲击愈发明显。基于国内外利率环境和我国中小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 2018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修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本文以我国上市城商行为例,分别运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基于GARCH模型的VaR方法,对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和交易账户的利率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率市场化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一项结构性改革,是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经营模式、金融创新能力以及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的全方位提升。本文运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法、标准利率冲击模拟和标准久期模拟,从短期净利息收入和长期经济价值变化两个角度对6家商业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进行实证研究,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的视角,通过模型分析和数值模拟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增加银行风险,而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有两种不同影响渠道。在影子银行发展初期,正面影响占据主导,银行风险随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减小,在影子银行达到一定规模后,负面影响占据主导,银行风险随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增大。在对融资成本影响方面,影子银行降低经济中的融资成本,互联网金融增加融资成本,纠正存款利率管制带来的利率扭曲。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需重视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越来越深,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已成为大量经验研究的主题。对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和10家股份制银行2000~2006年间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银行股权收益与未预期的利率变化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银行利率风险暴露水平与银行规模大小并不存在稳定的相关性。同时,单个银行的利率风险水平与银行特征比率密切相关。其中银行股权收益的利率敏感性与权益资产比、贷款占资产的比率和企业存款占比存在正相关关系,与非利息收入占比存在负相关关系。总之,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受银行特征比率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利率市场化进程为背景,分析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类型及其表现。研究表明,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在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上存在差异,中小规模银行在资产负债表结构调整上的灵活性优于大规模商业银行;多数商业银行中长期资产与负债匹配失衡,面临着较大的中长期利率风险;存贷利率发生非对称性变化时,商业银行可能面临较大风险,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尚处于较低水平。为此,商业银行应构建高效的利率风险内部防范体系,营造良好的利率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提高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中,利率风险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常用的风险计量方法包括缺口分析法、久期分析法、净利息收入敏感性分析和经济价值分析法,其中后两种方法是普遍使用的分析法,具有一定的优点,因此为当前各国监管当局资本计量所采用。这些方法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在计量资本时还留有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国内银行当前主要面临三大问题,即利率市场环境较为复杂、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理念存在偏差和风险识别不全面、风险计量能力薄弱,因此有必要完善利率风险计量方法来加强管理和监管。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我国票据市场的票据签发量和贴现量均大幅增加,整体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本文根据2014年银行承兑汇票利率走势及2012年7月10日杭州润银公司一案,对银行承兑汇票现状及其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完善金融机构票据管理,进而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按照金融业十二五规划“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稳步推进的原则,我国银行业将进入充满竞争、更为自由的经营发展新阶段,如何适应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并确保我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平稳过渡、稳健运行,成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面临的新课题.本文总结回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程,分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业风险,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银行风险防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放管服”改革与取消账户许可改革的推进,金融服务及便利度逐渐向好,但风险管控力度并未产生相应变化。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国内银商环境发生变化,不法分子利用企业银行账户进行网络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的犯罪风气愈演愈烈。因此,本文重点分析当前国内银行账户管理存在的不足,发现:(1)人民银行制度文件仍需要与时俱进发展;(2)商业银行需要转变经营理念,落实账户主体责任;(3)各大监管部门需要共同合力,联防联控。最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期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闭环”联防联控管理模式,有效防范账户风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2008—2020年银行—企业匹配数据为研究样本,使用银行信贷对企业信用评级的敏感性定义银行风险承担,实证考察短期利率下行和长期利率下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短期利率下行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长期利率下行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就经济显著性而言,长期利率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大于短期利率。第二,对作用机制的分析表明,获得收益机制是长期利率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主导机制,而追逐收益机制和风险转移机制的影响不显著。第三,异质性分析发现,久期缺口越大、权益比率越低的银行,长期利率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正向影响越大。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推动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应基于收益率曲线全面认识利率变动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同时注重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加强对商业银行久期缺口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  相似文献   

18.
19.
20.
企业银行账户风险分类分级管理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独立承担企业银行结算账户合规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也是防范不法分子利用企业银行结算账户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手段.目前商业银行未能处理好风险防控和优化服务的关系,导致企业银行账户风险分类分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实施分类分级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探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和管理措施,以期为商业银行有效开展企业银行账户风险分类分级管理工作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