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山西省干旱缺水趋势及旱地农业技术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山西省干旱缺水趋势的基础上,对近20年来山西省旱地农业技术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山西省干旱缺水不断加剧,日益成为山西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山西省主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此,山西省建立起了符合山西农业实际的以“增水增效”为核心的旱地农业技术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气象干旱不等于农业干旱,小麦产区受灾也不等于成灾”;“中国已连续五年丰收。以五年丰收应对一年歉收,应当没有太大难度”。“干旱不会影响到我国小麦供应和粮食安全,更不会对国际市场造成冲击。  相似文献   

3.
2009年是山西省林业建设不平凡的一年.国家林业局倾力支持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全省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部门纷纷筹集造林绿化资金,推动山西林业获得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去冬今春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发生了特大干旱,许多地方连续三个月降水稀少,按气象干旱指标评价,降水偏少达30年遇,部分地区为50年一遇。麦田受旱面积最多时达1.6亿亩,其中重旱占1/3。持续干旱给小麦生长造成极大危害。严峻的干旱形势,使农民心急如焚,不少人担心是否会对粮食产量和市场供应产生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旱区各级地方政府对抗旱工作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选取山西省109个气象站1988—2018年气象资料,结合层级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构建了山西省暴雨风险评估模型,并利用ArcGIS对山西暴雨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年暴雨量占年降水量的比例都超过了10%,说明暴雨作为山西降水量的主要来源。山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及中部吕梁、阳泉、太原地区处于高风险区,发生暴雨灾害的风险较大发生;北部大同、朔州地区处于低风险区,发生暴雨灾害的风险较小。实时开展暴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有助于完善当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评估模型,为地方政府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韩永荣  苏成桂 《水利经济》2001,19(5):23-25,35
青海省是一个干旱半干旱省区,干旱不仅给农牧业正常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且给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提高我省农牧业生产抗旱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因灾害造成的损失,我们从新疆引进了国家科委等牵头研制生产的“FA旱地农”抗旱制,经在民和、乐都两县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7.
由于双辽市连续多年干旱少雨,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直接制约了双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今年,双辽借助国家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好政策,发挥抗旱井和设备优势全力抗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增强了农民的抗旱信心。目前,双辽市东明镇和玻璃山镇正利用入秋上冬之前这一段时间全力开展打抗旱井工作,由于政策好,农民的积极性非常高,打井工作正在全面有序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山西省干旱灾害风险的关键作用因子,并进行风险评估和区划,对于提升该地干旱灾害风险管理和决策水平、减轻干旱损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文章利用改进的相对湿润度指数、DEM资料、地形坡度资料和1990—2016年以县(市)为单元的行政区域的人口密度、GDP、人均GDP、耕地面积等社会经济数据来定量化评价山西干旱风险,从干旱灾害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脆弱性、承灾体的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因子,构建相应的指数模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山西省干旱灾害风险综合评估模型,并基于GIS绘制山西省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山西省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大同、朔州、忻州北部和西部、太原南部的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最强;孕灾环境脆弱性呈东西两侧高、中间低的趋势,而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均呈东西两侧低、中间高的趋势;从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图可以看出,山西省干旱风险总体呈北高南低,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同、朔州东部,较高风险区包括朔州西部、忻州中西部、太原大部,吕梁大部、晋中西部、临汾中部、运城西部为中风险区,临汾西部、晋中大部、长治东北部为较低风险区,临汾东部、运城东部、晋城大部、长治西部和南部风险最低。[结论]山西省干旱灾害的精细化风险区划,可为相关区域有效地开展抗旱活动提供定量化依据,增强干旱灾害防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去冬今春以来,山西省持续干旱少雨雪,粮食受旱面积达2478万亩,重旱面积257万亩,部分地区出现人畜吃水困难,抗旱形势十分严峻。为此,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将支持抗旱救灾和春耕备耕作为当前各项支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张兴龙  王玉欣 《农家之友》2009,(20):150-150
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走上增产高效、节水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破解制约干旱山区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近年来,原州区积极应对,多措并举,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力推进设施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构建了抗旱避灾增收的长效机制,扭转了“年年抗旱年年旱”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玉米主产省自然灾害灾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我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农业大国,自然灾害给玉米生产带来重大损失,全面梳理我国各玉米主产省的自然风险,可为农业经营提供参考,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方法]文章以玉米相对气象产量为研究基础,采用气象减产率和气象产量减产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对各玉米主产省的受灾情况进行评估,使用灾损率和灾害异常指数对主产省主要灾种进行识别评价,最后通过灰度重心模型对水旱灾情的空间变动情况进行分析。该文选取地跨中国三大玉米带的11个玉米主产省份为研究对象,从全国和省际两个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自然灾害对我国玉米种植的威胁较大,各主产省份的风险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量波动较大。从灾种情况来看,我国最主要的农业灾害有水灾、旱灾、风雹灾和冷冻灾4种,各玉米主产省受水、旱灾害的影响最为普遍,受旱灾的影响最大,且近年来其影响有扩大趋势。从空间尺度上看,我国水、旱灾害的空间分布呈东北—西南一线,和我国镰刀弯玉米带有很大的重合部分,给我国玉米种植的防汛抗旱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结论]自然灾害对我国玉米种植造成很大隐患,必须加强玉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玉米灾情综合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定量分析中国小麦生产驱动因素贡献份额,综合评价各因素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效应。[方法]采用埃塔平方法 (η2)来确定气候与气象、科技与生产投入和社会经济3组因素对小麦生产影响的贡献份额。选取1978年以来小麦生产集中度波动上升的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和新疆(春小麦)6省区作为研究案例。分别建立冬小麦生产和小麦生产两个模型群。每个模型群包含1个全因素模型和6个局部因素模型。[结果]两个模型群的R~2×100的值分别为63.70和62.74,显示模型整体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气候与气象、科技与生产投入和社会经济这3组因素中的X变量分别在两个模型群中解释了小麦生产变化的63.70%和62.74%。η~2×100是相应因素或因素组合的解释力,由此得到的贡献份额显示了各因素对于小麦生产的独立和交互贡献份额。其中,冬小麦模型群的运算结果显示,科技与生产投入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独立贡献份额分别为5.83%和4.30%,而交互贡献份额则高达40.57%;气候与气象因素的独立贡献份额为2.43%,与科技和生产投入因素的交互贡献份额为0.14%,与社会经济因素交互贡献份额为-1.15%,说明气象气候与社会经济因素中共享了一部分信息;整个模型所有因素交互贡献份额为11.58%。小麦模型群的运算结果支持冬小麦模型群,在3组因素中,科技与生产投入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独立贡献及其交互贡献份额分别为5.05%、3.22%和44.86%;气候与气象因素的独立贡献份额为2.48%,与科技与生产投入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贡献份额均为负,分别是-0.41%和-1.24%;3组因素交互贡献份额为8.78%。[结论]两个模型群的运算结果共同显示科技与生产投入和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科技与生产投入对于小麦生产的作用更为突出;这两组因素的交互作用对于小麦生产有控制性影响,并在小麦生产模型中更加明显;相比之下,气候与气象因素贡献份额相对较小,且在和科技与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削弱作用,使得气候与气象因素的作用更加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玉米干旱风险区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内蒙古地区农业保险业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防灾减灾等的重大科技需求,急需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技术服务,实现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定量分析和动态评估。为了填补内蒙古干旱风险区划研究的空白,文章针对内蒙古玉米的作物特性进行研究,利用119个气象站点1960~2013年的温度、降水、日照、相对湿度、风速等观测资料,综合考虑了致灾因子和承载体的地域特性,建立了内蒙古玉米气候区划、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气候生产潜力、气候适宜性5个方面的干旱风险评估指标。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各指标进行重分类和叠置分析,确定内蒙古玉米干旱风险动态评估分级指标体系,对内蒙古2011~2013年玉米干旱进行了风险评估模拟。评估结果与内蒙古2011~2013年玉米实际年景十分相符,证明了该风险区划方法在内蒙古地区的可行性,可以为有关部门控制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防御或减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制定救灾措施、农业灾害保险政策、进行风险转移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关注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方法]文章以山西省农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法对山西省农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农业系统的碳排放估算方法对2006—2015年的农业投入要素和畜禽养殖数量产生的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结果](1)山西省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的状态,近年来农业碳排放总量维持在220万t左右,农业投入要素产生的碳排放比重从高到低依次为化肥、农膜、柴油、农药、灌溉和翻耕;(2)种植业碳排放最高的运城市约为36.359万t,排放最低的阳泉市为2.782万t,运城市是阳泉市的13倍;(3)畜禽养殖数量决定畜禽碳排放量的数值, 2015年山西省养殖业CH_4排放量最大的是晋中市,排放量达到4 260.56t,养殖业CH_4排放量最小的是阳泉市,排放量为387.51t,晋中市的排放量是阳泉市的11倍;(4)受自然资源、农业政策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山西省各地市的碳排放分布不均匀。[结论]建议农户采用低碳农业生产方式;政府鼓励适当的农业规模化生产、鼓励低碳生产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效益,合理发展低碳农业。  相似文献   

15.
论文对山西省池塘养殖历史沿革、养殖面积、养殖品种和养殖产量等养殖现状进行了阐述,剖析了山西省池塘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养殖面积萎缩,养殖鱼类种质严重退化,养殖场基础设施老化以及社会化、组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进一步从市场、资源利用和养殖技术等方面对山西省池塘养殖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了解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提高农村居民点的利用率。方法 运用Voronoi、GIS核密度方法和空间分析技术,对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研究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的适宜性评价。结果 山西省农村居民点分布呈现出“南密北疏”的分布特征,且主要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海拔、坡度、河流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其密度分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低坡度、低海拔的区域。在区位因素上随县城、公路缓冲区距离的增加,农村居民点分布密集程度呈反比下降趋势。此外山西省农村点适宜性分布以较适宜居住为主,其中适宜性居住所占比例达到32.08%。结论 山西省居民点分别同时受地形和区位的影响,其中地形影响较大,且整体适宜居住,文章可为优化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提高积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因地制宜发展夏玉米生产,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特点,尽量避免由于播种期不当导致的产量损失,为湖北省夏玉米种植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981—2010年湖北省76个气象台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和夏玉米历年生育期观测资料,借鉴国内外有关玉米气候适宜度模型相关研究,对参数进行本地化计算,构建气候适宜度模型。根据历年夏玉米播种情况及茬口安排,将夏玉米初播期定为5月11日,以7d为步长计算湖北省76个台站7个不同播期的气候适宜度,分析湖北省夏玉米不同播期温度、降水、日照适宜度及综合气候适宜度时空变化,并结合夏玉米抽雄期高温热害和拔节—抽雄期干旱指标统计不同播期灾害风险,综合确定夏玉米适宜播期。[结果]从气候资源角度来看,鄂西北大部、江汉平原及鄂东北西北部气候条件比较适宜夏玉米生长发育;从气象灾害风险角度来看,湖北省夏玉米播种时间应避开5月中旬,在6月15—22日播种可有效避免夏玉米抽雄吐丝期高温热害和干旱的发生。[结论]综合分析得出中东部大部最适宜播期在6月15—22日,其他大部最适宜播期在5月25—6月8日。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河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干旱灾害风险的时空分布格局,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环境敏感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子出发确定10个指标,为河北省农业防旱抗灾工作提供科学支持。[方法]文章基于自然灾害理论,利用2000—2018年河北省气象站点数据,计算水分亏缺指数,并通过建立农作物减产率和水分亏缺指数的关系来确定不同干旱等级的临界阈值,建立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干旱危险性评估模型。利用遥感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建立承灾体暴露性模型、环境敏感性模型和防灾减灾能力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进行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结果](1)将信息扩散模型应用于小样本事件中,弥补资料不足带来的缺陷,可对不同级别的干旱进行风险评估;(2)干旱发生程度以轻度干旱和中度干旱为主,发生严重干旱的概率极低,致灾因子是影响旱灾程度的关键因素;(3)冬小麦和夏玉米在不同生育阶段风险的空间分布是不均的,高风险区和中高风险区呈现零星点状分布,冀中和冀南综合风险比较高,防灾减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灾对该区的影响力度,而对于冀东地区来说,承灾体的暴露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决定了旱灾对该区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开展农业干旱危险性评价与区划研究,为辽宁省西北地区农业防旱抗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根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ISDR)对农业干旱危险性的定义,分析了构成研究区作物干旱危险性的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因子的权重,构建了研究区农业干旱危险性评价指标和模型。以2009年为例,通过利用降雨、土壤、农业生产类型及地形等数据计算了辽西北地区农业干旱危险性评价指数,利用自然间断点法分级干旱危险性评价指数,并借助GIS技术,绘制研究区农业干旱危险性等级区划图。[结果] 2009年作物生长期间研究区农业干旱危险性由高到低排列为:朝阳市葫芦岛市锦州市阜新市铁岭市沈阳市。[结论]辽西北地区农业干旱危险性等级区的划分,能够帮助政府管理部门为面临干旱威胁不同的区域建立适当的防灾方法和有效的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