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和特点,垃圾分类收集宜分步实施,包括厨余类有机垃圾的分类回收、包装垃圾特别是塑料包装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家庭有毒有害垃圾等分类回收。  相似文献   

2.
吴君民  贾卉 《价值工程》2020,39(1):85-89
在垃圾分类回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政府部门的参与程度、垃圾分类回收的成本四类影响因素建立了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的层次结构模型,通过"九级尺度法"对各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各权重进行排序。研究结果显示,不便程度、投放成本、家庭观念、激励措施四个因素对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效益影响最大,并提出应提升垃圾分类便捷程度、降低智能垃圾分类成本、强化家庭垃圾分类意识、丰富垃圾分类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3.
城市中的垃圾数量日趋庞大,但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收效甚微。通过社会实践小组的现场采样,走访调查,得到结论:垃圾回收系统不完善以及市民关注程度低是导致城市垃圾分类“宣传意义”大干“实际效果”的主要原因。小组通过新闻、网络媒体总结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并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对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城市中的垃圾数量日趋庞大,但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收效甚微。通过社会实践小组的现场采样,走访调查,得到结论:垃圾回收系统不完善以及市民关注程度低是导致城市垃圾分类“宣传意义”大干“实际效果”的主要原因。小组通过新闻、网络媒体总结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并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对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西安市主城区的实地调查,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和二元logistic方法,对居民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减量化管理的总经济价值及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范围内的居民对于5年内将西安市垃圾产量降低50%这项政策的平均支付意愿是11.56元/户.月(按5%修整均值),实现这项政策的总经济价值为11102821.51元/月(2009)。分析结果一方面能够使社会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价值产生科学认识,表明垃圾分类回收使得人们在获得收益的同时还能够享受环境改善所带来的福利;另一方面可以为政府和社会投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钟恺琳 《房地产导刊》2012,(11):114-115
美国垃圾分类:垃圾回收成为产业迅速发展在许多发达国家,回收产业正在全国产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以美国3个城市巴尔的摩、华盛顿和里奇蒙为例,过去回收垃圾每处理1吨需要花40美元,分类处理以后,这些回收的垃圾在1995年就创造了5100个就业机会。在美国这3个城市只是很小的一个地区,其垃圾回收不仅节约了处理垃圾的费用,而且创造了5亿美元的财富。  相似文献   

7.
现在传统的垃圾分类回收模式是在垃圾处理中心进行分拣,大量的垃圾在处理的时候是混合状态,不仅增加了回收难度,也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近年来,虽然倡导垃圾分类,但是由于激励措施不到位,收效甚微。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在于如何加强对于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激励。可再生资源领域市场容量巨大,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前景,环保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垃圾分类是城市发展的刚需,而中国有14亿的人口,需要垃圾分类的量是很大的,这是一个很基本的市场状况。"小黄狗APP"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打通了线上线下回收行业生态圈,实现对生活垃圾前端返现分类回收、中端统一运输、末端集中处理,成为中国智能垃圾分拣回收技术运用的极好模板。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活垃圾一般会经历收集、运输和处理等环节,但不可避免的是,这些环节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污染。因此,为了保证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做好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工作。文章主要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工作的现状,并提出了提高垃圾分类及回收工作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城市管理观念陈旧、有效监督机制缺乏、宣传手段单调以及垃圾分类回收产业链匮乏等问题,是我国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发展的主要障碍。从市民层面及政府层面提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加拿大安大略省社区的居民垃圾分类回收模式。通过分析加拿大学者运用设计行为理论对居民垃圾分类回收行为所作的研究以及对相关实践经验的总结,认为应当从提升个人和主观准则、创造硬件设施条件、运用诱导因素等方面来促进居民垃圾分类回收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实施垃圾分类可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但人工进行垃圾分类效率低、成本高且执行困难[1].本文设计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分类垃圾桶,能够对投入的一个或者多个垃圾进行识别并自动分拣.运用MobileNet V1图像分类算法对投入的垃圾进行垃圾类别的判定,运用opencv库通过sobel算子计算梯度、canny边缘检测等算法进行垃...  相似文献   

12.
垃圾的分类回收,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而如何高效地对垃圾进行初级分选,关系着垃圾分类回收能否顺利进行。本文主要对旋风分离器在垃圾初级分选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及其工作原理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比较流行的旋风分离器进行了详细介绍,希冀可以对垃圾的分选回收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生态治理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绿色发展举措正在全国落地生根,加强环境治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垃圾围城"状况日渐严重,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与日俱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影响日趋严重。因此,对垃圾进行科学分类和有效的回收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新时代生态治理的大背景,针对目前垃圾分类回收的现状,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对垃圾分类回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析,探讨垃圾分类回收全流程的利益实现机制及其相关对策,从而为促进科学、合理、高效的垃圾分类回收提供启发性的理论借鉴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垃圾的分类回收,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而如何高效地对垃圾进行初级分选,关系着垃圾分类回收能否顺利进行。本文主要对旋风分离器在垃圾初级分选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及其工作原理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比较流行的旋风分离器进行了详细介绍,希冀可以对垃圾的分选回收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新型分类垃圾桶具有投放方便、设计科学、分类鲜明、清理简单等独特优势,对高校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具有促进作用。文章简单阐述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重要意义,明确其不仅能够节约资源、降低污染,而且响应了国家号召,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适应的。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新型分类垃圾桶在高校垃圾分类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如强化学生垃圾分类意识、开展垃圾分类教育、举办有关活动等,以期对新型垃圾桶进行有效利用,营造健康、低碳、环保的校园环境,实现对高校垃圾的有效管理,为关注此类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徐明强  吴新华 《价值工程》2019,38(26):60-61
主要阐述了生活垃圾的危害和垃圾分类,并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我院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校园垃圾分类回收提出了一些可行方法和应对措施,提升校园师生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也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而城市生活垃圾在收集、动输与处理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害成份,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分类回收是改善生活垃圾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本文就针对该问题展开讨论,首先分析垃圾分类回收的现实意义,然后对我国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现状做出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价值工程》2013,(16):3-4
以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学生区为试验区,在图书馆、教学楼、学生宿舍楼以及学生区室外的生活垃圾箱,通过分类试验,获得不同种类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根据分类试验结果,提出了高校学生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回收的方式,并进行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估算。试验结果表明,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回收后,不仅可以明显减少生活垃圾的排放量,而且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丁可心  李雨婷 《物流科技》2021,(2):59-61,68
近些年来,我国众多城市都出现了"垃圾围城"的现象,垃圾回收处理也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但是众多学者对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并没有被系统性的总结。文章将在绿色物流视角下,对生活垃圾回收处理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梳理,从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垃圾回收处理服务网络构建、垃圾回收站点及中转站的选址等三个方面进行综述,最后进行述评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产生垃圾的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增加,对垃圾的处理方式需进一步改进。垃圾分类对于高校校园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规范化垃圾投放和分类回收,有助于营造绿色校园。垃圾分类技术也需要创新,利用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去进行智能垃圾分类,克服传统垃圾分类的弊端。当今大学生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垃圾分类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比较容易,对智能垃圾分类的知识认识比较全面,能够侧面反映该城市居民的认知程度,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智能垃圾分类管理可以有效实现垃圾的排放管控,将其变废为宝并减少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文章具体以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为例,来研究建立智能垃圾分类站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